恍若狂風席捲而過,奉天殿中零散流離。
明明是仲夏時分,襲來的風亦是熱浪,可幾乎所有人都只覺有清冷的寒意襲上心頭,第二次了!
這是李顯穆第二次在殿上說文廟十哲中有人不配待在聖人高位,且舉出了三個人來作為例子,唐朝韓愈韓文公、宋朝范仲淹范文正公、大明李祺李忠文公。
可這次,殿中大勢已經改變,和李顯穆辯論的人全部敗下陣來,皇帝亦感慨著認可了他的理論。
殿中是群臣在鼓譟,歡欣鼓舞。
還有誰能阻止這一切?
誰又能回答李顯穆的問題?
“供奉諸聖,自然是因為諸聖有功德,傳承孔聖大道,復聖顏回作顏氏之儒,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代代相傳,做思孟之儒。
祭祀諸聖,自然是為了讓天下的讀書人和士子們以此為榜樣,傳承聖道,正如李忠文公常常掛在嘴邊的心學綱領——‘為往聖繼絕學’!”
這段話終於讓殿中許多文臣恢復了一些心氣,先前被李顯穆連番打擊,當真是節節敗退,輸的讓人懷疑人生。
此刻終於能反擊一手,且是用心學綱領來反擊,世人都知道李忠文公李祺有多麼尊崇橫渠四句,為往聖繼絕學這句話說出來,你李顯穆還能如何說?
李顯穆嘴角卻噙著一絲譏誚之意。
他們難道以為自己會露出這麼大的破綻讓人來攻擊嗎?懂不懂什麼叫做滴水不漏的性子。
從元朝開始,文廟有四配,分別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子,這四人的地位比其他十哲還要高一些。
之前在論述大明建立法統時,雖然推翻了元朝的正統地位,可卻沒有徹底全面清算,其中儒門的東西已經成了慣例。
況且總不能蠻夷都尊崇聖道,到了大明卻背棄吧?有關儒門的東西不好改,便保留到了現在。
“說得好!”出乎眾人意料,李顯穆竟然沒有絲毫被反駁的生氣,甚至還重重擊掌,“為往聖繼絕學,說得好啊。”
可下一瞬,深深不安就席捲中朝臣之心,李顯穆怎麼可能就這麼輕而易舉的認輸,他在殿上一個個將敵人斬於馬下,怎麼可能在即將得勝之時,突然就認輸,他到底要做什麼?
恍若有陰影籠罩下來,那落入殿中的光彩也停在腳邊,晃得人眼疼。
便只見李顯穆大笑道:“只要為往聖繼絕學就可以入廟,只要為儒門延續道統就可以入廟,這世上為往聖繼絕學的又何止七十二賢呢?
孔聖的經典難道只傳了一代嗎?
我看不若將每一代的儒生都放入文廟中供奉起來,將文廟擴充到七千二百人,七萬兩千人好了!”
李顯穆這話一出,殿中頓時響起鬨堂大笑,實在是滑稽的很。
“你這是詭辯,文廟中所供奉的,都是有極其傑出貢獻的,豈是任何一人都能入廟?”
“你是說孔子的學生都有傑出貢獻,而後世的儒者則都不如孔子的學生嗎?沒有漢朝董仲舒,現在儒家還在和百家學子共立於朝堂之上呢。
竟然在這裡說什麼貢獻之語!”
李顯穆明晃晃的譏諷著,“況且……”
他收起了所有的笑意,寒聲道:“為往聖繼絕學就能入廟成聖,這豈非又將道統凌駕於社稷之上嗎?”
他再次一言殺死辯論!
這一句後,方才還相抗的幾人,蒼白著臉再說不出話來,道統和社稷孰輕孰重,在方才已經選擇結束,不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聖賢應當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若是三不朽不全,若是如同孟聖這般有無數聖言遺世也可,可所謂十哲中的某些人有什麼?”
李顯穆卻不管眾人的震撼,矛頭直指文廟第二的顏回,“顏回號稱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尊為十哲之首,憑什麼?
憑那僅僅在史書上稱讚的道德嗎?
憑作為孔聖最得意的弟子身份嗎?
憑所謂流傳於後世的顏氏之儒嗎?
不過是因循守舊的將孔聖學說傳下而已,若說是儒門一尊大儒自然足夠,可做聖賢?他還不夠格!”
四配中的曾參、子思、孟子三人有些特殊,四書中有三部就是這三人所作,在儒門中的地位太高,除非撼動四書五經的地位,否則是不容易動的,唯獨顏回,是個軟柿子。
顏氏之儒早就敗落,他本身又沒有儒家經典流傳在世上,他在歷史上基本上不曾入仕,也沒有什麼足以彰顯的功績,他能被選為七十二賢之首,純粹是因為孔子。
這樣的人不打,難道去打孟子嗎?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是佇立在仁義大道盡頭的兩個人。
別說李顯穆,就算是李祺活著,只要還在儒門框架下,要改選文廟,怎麼也不可能把孟子踢出聖人行列。
李顯穆的目標很簡單,文廟中孔子主祀的地位肯定不能動,亞聖孟子也動不了,把其他十哲都幹下去,而後從歷朝歷代分別選一兩個三不朽齊全的人上去。
這次再也沒人反駁李顯穆了。
李顯穆環視了一圈,依舊沒人說話,縱然是臉上難看,可也只是別過臉去,他從容向前兩步,向皇帝行禮,侃侃道:“陛下,如今看來,朝廷上的群臣,已經和臣達成了共識,請陛下聖裁!”
達成共識,這句話讓眾人臉色為之一臭,可卻無話可說,再開口也不過是自取其辱。
殿上激辯終於算是告一段落,朱棣亦緩緩吐出一口氣,望著李顯穆滿是滿意的神色,果然李顯穆沒讓他失望。
他高居於皇帝位上,俯視群臣,見的確沒人再敢和李顯穆辯論,便朗然出聲,聲音中帶著明顯的愉悅,“既然諸卿都認可顯穆所言,那文廟諸聖改選事宜便就此定下,只是千古春秋,史冊浩如煙海,該讓何人入廟,總該有個章程。
此事既然由顯穆你提出,你可有什麼想法?若有,便在殿上道出,為朕作些參考。”
文廟入選標準!
這自然是重中之重,李顯穆肅然躬身道:“回稟陛下。
過去的文廟只重儒門道統,這是一種錯誤觀念,改選文廟聖賢,便是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形成以忠於國家社稷為根基的新文廟。
臣以為,新文廟的人選,要一改往昔只重道統的方式。
臣所思,有三點。
首先要忠於國家社稷,那些曾首鼠兩端、入仕兩朝的人,便不能入選,且要德行無礙,踐行仁義之道,這便是立德。
其次要對儒門有貢獻,要註釋經典,曾為天下師,這便是立言。
再其次要有足以彰顯當世的功績,曾為國家社稷做出過顯赫的功績,這便是立功。
成聖有三條路——
其一:三者齊備者,可為十哲,為聖人。
其二:若有立言至極,如同孟子這等開闢大道的可為聖,若只是如同顏回這等汲汲於傳承,只可為當世大儒,便是添列於文廟末位,亦不可。
其三:若有立德至極加立功至極,如諸葛丞相、文忠烈公,這等鞠躬盡瘁、為國忘身之人,可為聖,諸葛丞相雖不以儒生見長,可孔聖所傳之道,丞相以身踐行,真壯烈也。
此微臣一家之言,請陛下聖裁!”
這一番話,讓眾人沉思,而後立刻就意識到,這恰好對應上了李顯穆先前所說的那些話,打壓道統,而將國家社稷抬起來。
立言之道,若把孟子作為標準,那誰還能入選?
就算是同為四配的另外三個,恐怕也不行!
而立言之道,就是過去的道統之路,李顯穆直接掐斷了僅憑立言就入選文廟的路,可以說,直接就把孔子幾乎所有弟子都踢出去了。
第三項:立德加立功,按照諸葛亮和文天祥的標準,就連朱棣都沒忍住眼皮跳起來,這也太狠了。
三不朽也不簡單,至少要成為大儒,還要立下大功,還要德行昭昭。
但相對起來,單憑立言是沒戲了,必須要考慮後兩項,要立功,要忠謹,完美符合李顯穆的思路。
朱棣也明白了李顯穆的思路,沉吟片刻道:“顯穆所言,甚和朕心。
至於該讓何人入廟,何人剔除,又該如何排序,一時半會怕是不能定下,如此急切,便是定下,倉惶急措也不能服膺人心。
今日時辰已然不早,此事便暫且壓些時日,諸卿回去後都好好思量一下,按照此三條標準,可有人選推薦,可上奏於朕之處,再待日後大朝會上。
共同點下文廟之選。”
朱棣選擇了拖字訣,改選文廟是真正的關乎大明意識形態的大事,縱然是他也要好好思量一下,都讓誰入廟。
“聖上英明!”
————
李文正公乃慷慨陳詞於奉天殿上,以韓文公為刀,以范文正公為劍,以李忠文公為旗幟,攜百代儒門人傑之淚,駕三兩千年浩浩風霜,劍指文廟,斥十哲,逐偽聖,開天門,清平儒門疲弊,公之功高,巍巍乎若泰山,百代而不崩,公之績厚,浩浩乎若汪洋,萬世而不易!——《儒林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