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的通風系統發出輕微的嗡鳴,趙東浩將手掌貼在溫度過高的伺服器外殼上,金屬表面傳來的灼熱感讓他想起今早新聞裡燃燒的亞馬遜雨林。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正在吞噬最後20%的算力儲備,三維地球投影在資料洪流中逐漸顯形,複雜的曲線和資料交織成一幅動態的圖畫,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即將到來的災難。那些紅色的警告區域像是一道道裂痕,正在緩慢地撕裂整個地球的未來。

李墨飛和黃婭婭坐在會議桌旁,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忐忑。自從釋出了那份轟動全球的氣候危機報告《全球氣候系統的崩潰:資料、證據與人類的最後機會》後,他們的心情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媒體的質疑、公眾的冷漠,甚至科學界的爭議,都像一座座大山壓在他們肩上。他們急需更多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而趙東浩教授的模型,或許就是他們最後的希望。

“李墨飛,黃婭婭,你們看這個。”趙東浩的聲音低沉而穩重,但臉上卻透出一種罕見的緊張。他知道,今天展示的不僅僅是科學的預測,更是對未來的警示——一個可能無法逆轉的警示。

“這是用平流層氣溶膠擴散模型做的耦合運算。”他點選全息投影,赤道附近的洋流突然滲出暗紅色,“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速到34sv時……”

“等等!”李墨飛突然起身,茶杯在桌面上震顫出同心圓波紋,“您是說amoc系統要崩潰?”

“這是我們最新的氣候模型,預測未來十年內將會發生的災難性氣候事件。”趙東浩的聲音清晰而堅定,但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他指向螢幕上的資料,“全球氣溫將繼續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將顯著增加,尤其是在熱帶地區和沿海城市。”

隨著他的講解,螢幕上的資料不斷變化,投影中的紅色區域正在蠶食北大西洋暖流,就像癌細胞在血管網路中擴散,某種無形的威脅正在逼近。黃婭婭的鋼筆在筆記本上劃出尖銳的折線,她突然意識到這個畫面與三年前追蹤過的原油洩漏事故如此相似——都是某種不可逆的潰敗。

李墨飛的心跳加速,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他無法否認,趙東浩教授的預測讓他感到一陣刺骨的寒意。儘管他一直在努力呼籲公眾關注氣候危機,但此刻,他意識到,這場危機的複雜性和緊迫性遠超他的想象。

“五年內減速15%,十年內完全停滯。某些地區可能會經歷前所未有的乾旱,而其他地方則可能遭受嚴重的洪水。”趙東浩調出冰芯資料對比圖,末次冰期的氣候檔案與實時監測曲線驚人重合,“屆時倫敦的年均氣溫會下降8c,而同時……”東浩的眼神中透出一絲焦慮,“這些都是基於當前的氣候趨勢和人類活動的推算結果。”

黃婭婭的臉色也變得蒼白,低聲說道:“這真是太可怕了。”

全息地球突然被暴雨雲團籠罩,孟加拉灣至爪哇海的區域迸發出刺目的紫紅色。“西南季風強度將增加40%,但雨季縮短28天。”他放大雅加達的立體模型,市政排水系統的藍色管網在洪水預測中接連熄滅,“這座城市的防洪體系只能應對百年一遇的降雨。”

黃婭婭的鏡頭對準正在崩塌的數字城市,取景框邊緣映出唐振華冷笑的嘴角。這位氣候經濟學泰斗把玩著鎏金打火機,火石摩擦聲在寂靜的實驗室裡格外清晰。

就在這時,實驗室的門被推開,唐振華教授走了進來。他的臉上帶著一絲不屑,目光掃過螢幕上的資料,冷冷地說道:“很精彩的末日預告。趙教授,模型只是理論,不要過於緊張。科學的價值在於可驗證性,而不是透過模型來嚇唬人。”唐振華教授對著全息投影吐出一串菸圈,“但您似乎忘了,氣候模型和金融模型一樣,都是建立在假設上的空中樓閣。”

“是的,這只是模型的預測。”趙東浩微微嘆氣,語氣中夾雜著無奈,“我知道,科學界對於模型的準確性依然存在爭議。”

李墨飛注意到趙東浩的後頸肌肉突然繃緊,這是他準備反擊的前兆。果然,伺服器陣列發出高負荷運轉的蜂鳴,七組不同來源的海洋溫度資料在螢幕上瀑布般傾瀉。

“唐老,您應當知道,這是過去五年各國瞞報的原始資料。”趙東浩調出經度120°的海溫異常圖,代表資料造假的灰色區塊正在吞噬太平洋,“當您用這些‘修正’過的引數建模時,當然會得出氣候穩定的謬論。”

唐振華的打火機“咔嗒”合上,煙霧在他眼前織成蛛網:“科學應該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製造恐慌。知道全球碳交易市場昨天蒸發多少市值嗎?三千億!就因為這些.……”他揮手劈開全息投影中的颶風模型,“電子遊戲般的預測。”

黃婭婭的錄音筆突然發出低電量警報,這聲嗚咽般的提示音成了壓垮李墨飛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抓起唐振華留在桌面的《氣候經濟白皮書》,翻到被熒光筆塗黃的段落:“所以您堅持用1990年的冰川消融資料?”

“經典模型經得起時間考驗。”

“就像泰坦尼克號的防水艙設計?”李墨飛將書本拍在預測海平面上升的頁面上,紙頁間震落的塵埃在鐳射投影中如同微型雪暴。

這場對峙最終以伺服器過熱告終。當散熱系統發出尖銳的嘯叫時,黃婭婭正在剪輯室給颶風模型疊加實景素材。她特意選用兒童畫質感的蠟筆特效——旋轉的風暴眼被塗改成笑臉,暴雨雲團變成,直到某個瞬間所有童真元素突然崩解,露出雅加達貧民窟在洪水中漂浮的裹屍袋。

影片上線三小時後,“氣候大逃殺”衝上熱搜榜首。黃婭婭重新整理著資料監測屏,看著自己的作品在虛擬世界裂變成千奇百怪的形態:遊戲主播在臺風路徑圖上玩貪吃蛇;美妝博主用碳中和指數調製眼影;最火爆的卻是個ai生成的虛擬偶像,她正用甜膩的電子音翻唱《燃燒的地球》。

“這是你要的傳播效果?”李墨飛盯著某位網紅在極地冰川前的熱舞影片,融化的冰蓋在她身後形成天然幕布。

“至少他們在看。”黃婭婭點開評論區瀑布流,“比起唐教授的裝睡派,我更擔心這些……”她定格在某個獲得十萬點讚的段子:既然冬天更冷夏天更熱,是不是該投資四季酒店?

午夜時分,實驗室的量子計算機仍在吞吐資料。趙東浩凝視著預警系統中跳動的猩紅程式碼,突然發現某個異常波動——大西洋深層流速比預測值快了0.03節。這個數字在誤差允許範圍內,卻讓他想起自己年輕時在格陵蘭島鑽取的冰芯樣本。那些被封存在冰層裡的古老氣泡,是否也在某個平靜的午後顯露過崩壞的徵兆?

他鬼使神差地調出二十年前的舊模型,將當時的預測曲線與現實資料重疊。兩條紅線在2035年的座標點精準交匯,就像命運女神剪斷了最後一根紡線。

此時,李墨飛的手機響起。“李墨飛博士,我看到了你們的氣候危機報告和趙東浩教授的研究成果。”聯合國氣候特使蘇薇的聲音溫柔而堅定,“我希望能與你們進一步討論,推動國際合作。我會盡快安排一次全球氣候峰會,邀請相關的專家、決策者和企業代表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