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爆發的熱浪災害,新海市政廳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安排救災事宜,但各方利益衝突導致行動遲緩。李墨飛意識到,僅靠科學資料無法解決問題。因此,李墨飛和黃婭婭商議搞一次以私人名義舉辦的網路“新聞釋出會”,釋出氣候危機報告,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在一個人情世故充斥的社會,顯得比較孤注一擲。
鎂光燈在東方聯盟新海市之乎者也平臺演播廳的新聞釋出會現場織成銀色蛛網,刺得人睜不開眼睛。李墨飛站在講臺上,手中的報告彷彿有千斤重,手心已經沁出了一層薄汗。他低頭看了看手中的報告,封面上《全球氣候系統的崩潰:資料、證據與人類的最後機會》幾個大字在燈光下顯得格外刺目。這份報告凝聚了他和團隊整整兩年的心血,而現在,它即將暴露在公眾的審視之下。
“在過去五年裡,我和我的團隊收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氣候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僅來自氣象站,還來自衛星、海洋浮標、冰川監測站,甚至是極地的冰芯樣本。”李墨飛一邊說,一邊示意助手開啟大螢幕。螢幕上出現了一幅動態的全球氣溫變化圖,紅色的區域像火焰一樣蔓延開來。
“請看這張圖,”他用鐳射指示器指向螢幕,“從1980年至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1.2攝氏度。這個數字聽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是毀滅性的。”
臺下有人低聲議論,李墨飛聽到了“誇大其詞”的質疑聲。
他沒有反駁,而是繼續平靜地說道:“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些資料過於抽象。那麼,讓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螢幕上切換到了一張衛星照片,顯示的是北極冰蓋的變化。“這是2030年的北極冰蓋,”李墨飛指著照片上大片的白色區域,“而這是2045年也就是今年的同一區域。”照片切換後,白色區域明顯縮小,露出了大片深藍色的海水。
“短短15年,北極冰蓋的面積減少了40%。這意味著什麼?”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臺下,“這意味著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沿海城市正在面臨被淹沒的威脅;這意味著極地生態系統的崩潰,北極熊、海豹等物種正在失去它們的家園;這意味著全球氣候系統的平衡已經被嚴重打破。”
李墨飛的白大褂領口已被汗水浸透。他第三次調整鐳射筆焦距,投影幕布上的北極冰蓋衛星圖突然變得銳利——那道十五年收縮四十個百分點的白色裂痕,此刻正割在兩百三十萬線上觀眾的視網膜上。
他示意助手切換下一張圖表,螢幕上出現了一條急劇上升的曲線。“這是過去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曲線。我們可以看到,從工業革命開始,這條曲線幾乎呈垂直上升。這不是自然規律,這是人類行為的直接後果。”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全場,語氣變得更加沉重:“我們的報告顯示,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到205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2.5攝氏度。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更頻繁的颶風、更嚴重的乾旱、更致命的洪水;這意味著糧食產量的下降,數億人將面臨飢餓的威脅;這意味著生態系統的崩潰,無數物種將永遠消失。”
臺下有人倒吸一口冷氣,李墨飛看到前排的幾位記者快速記錄著。他知道,他的話正在觸動某些人的神經。
他示意助手切換到最後一張圖表,螢幕上出現了一個倒計時。“這是我們根據現有資料計算出的時間視窗——我們還有不到10年的時間來採取行動。10年,聽起來很長,但在氣候變化的尺度上,這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這不是氣候模型推演。”他聽見自己帶著金屬質感的聲音在穹頂回蕩,“這是正在進行的解剖課,而手術檯上躺著的……”
大屏適時切換到實時氣象雲圖,赤道附近有三個颶風眼在同步膨脹。觀眾席傳來壓抑的驚呼,前排《環宇時報》記者碰翻的礦泉水瓶正在地面蜿蜒,水流悄無聲息滲嚮應急電源介面。
“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黃婭婭在導播臺後攥緊了緊急制動閥。兩小時前這個紅色按鈕就該切斷所有直播訊號——當環球動力集團的律師團第三次致電市政廳施壓時。此刻她盯著監視器裡李墨飛繃直的脊樑,忽然想起大學實驗室那個暴雨夜。當時他們發現東海浮游生物鏈斷裂資料時,這個書呆子也是這樣用身體擋住即將被主任格式化的伺服器。
“李博士!”《財經週刊》的禿頂記者突然起立,腕錶投影出某智庫的碳交易曲線,“去年全球新能源投資下降17%,您所謂‘最後機會’是否需要現實考量?”
“請看2040年格陵蘭冰芯資料。”李墨飛點選全息投影,六稜柱狀冰晶在空中炸裂,釋放出封存十六萬年的甲烷氣泡,“當投資回報率遇上百萬年尺度的地質劇變……”
他突然被刺耳的金屬摩擦聲打斷。張致遠推開安全門的動作像撕開一道結界,這位能源巨頭身後跟著十二名黑衣保鏢,他們胸前的環球動力徽章在鏡頭下泛著油汙般的反光。
“多麼精彩的末日預言。”張致遠徑直走向媒體區,皮鞋跟敲擊地板的節奏讓黃婭婭想起油井鑽頭,“但您是否計算過,關閉一座火電廠會讓多少家庭失去聖誕禮物?”
導播鏡頭突然開始劇烈搖晃——不是裝置故障,而是地面在真實震顫。李墨飛扶住講臺時,看到大屏跳出地震局緊急通告:新海市東北30公里發生4.7級地顫,震源深度8公里。
“這就是您要的答案。”他按下遙感控制器,地熱異常圖與採油區塊完美重疊,“當我們把地殼當成高壓鍋……”
備用電源啟動的嗡鳴吞沒了尾音。在驟然降下的紅色應急燈光裡,李墨飛看見無數手機螢幕亮起,那些支離破碎的光斑彷彿資料洪流中的求救訊號。他解開襯衫第二顆紐扣,鎖骨處的輻射測量儀暴露在鏡頭前——這是今晨剛從核電站撤離時戴上的。
“十。”他突然開始倒數,背後的全球碳排量計時器同步啟動,“九。”
張致遠的冷笑凝固在嘴角。
“八。”
蘇薇的翡翠戒指亮起微光,聯合國應急通訊通道正在開啟。
“七。”
黃婭婭咬破嘴唇啟動全網推送協議,血腥味在舌尖漫開。
當倒計時歸零的剎那,十二顆遙感衛星同時過頂。李墨飛身後炸開整面牆的鐳射投影,七大洲冰川雨林在資料風暴中坍縮成克萊因藍的旋渦,最終凝聚成報告封面上那行燃燒的標題:《全球氣候系統的崩潰:資料、證據與人類的最後機會》
掌聲從演播廳西北角炸響,如野火掠過枯草原。但李墨飛清晰看見張致遠對著耳麥低語,黑衣人終端屏上閃過的收購程式碼正在吞噬某個環保ngo的股權。
鎂光燈再次亮起時,李墨飛錯覺自己站在極晝與極夜的分界線上。他摸了摸演講臺下藏著的防毒面具包,聚乙烯材料的冰涼觸感穿透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