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亮,楊進京就帶著楊耀宋在村口等班車。

二兒子揹著個鼓鼓囊囊的包袱,裡面裝著王素心連夜趕製的兩身新衣裳和一罐醃鹹菜。

"爹,真讓我住校啊?"楊耀宋搓著手,哈出的白氣在晨霧中消散。

"嗯。"楊進京緊了緊棉襖領子,"農機站離縣裡遠,來回跑不方便。"

"那...那得多少錢..."

"不要錢,包吃住。"楊進京看了眼兒子,"好好學,別一天天的惦記錢。"

楊耀宋用力點頭,眼睛裡閃著光。

上輩子這孩子結婚前連縣城都沒去過幾次,這輩子楊進京要讓他見見世面。

班車晃晃悠悠地來了,父子倆擠在最後一排。

楊耀宋像個第一次進城的毛頭小子,臉貼在玻璃窗上,看著沿途的景色不斷髮出驚歎。

"爹!那是大拖拉機嗎?"

"爹!你看那樓房,有三層呢!"

"爹..."

楊進京任由兒子大呼小叫,心裡卻酸溜溜的。

十九歲的大小夥子,看見個大拖拉機都這麼新鮮,上輩子他這個爹當得真失敗。

到了縣城,楊進京先帶兒子去了城西北的農機站。

站長姓馬,是個黑臉漢子,看見楊耀宋粗壯的身板就笑了:"好苗子!適合幹這行!"

"馬站長,孩子就拜託您了。"楊進京遞上兩包"大前門","有啥不對的,該打打該罵罵。"

馬站長接過煙,笑容真誠了幾分:"老楊哥客氣了。您放心,李秘書都打過招呼,您千萬放心!"

安頓好楊耀宋,楊進京直奔縣政府。

趙縣長的秘書小李早就在門口等著,見他來了連忙迎上來:"楊隊長,不,現在該叫楊股長了!趙縣長正等您呢!"

縣政府辦公樓也是棟三層小樓,紅磚外牆,木製樓梯踩上去吱呀作響。

趙縣長的辦公室在二樓盡頭,門上掛著"副縣長"的牌子——楊進京上輩子就知道,趙國強是分管農業的副縣長。

"老楊!"趙國強從檔案堆裡抬起頭,熱情地招手,"就等你了!"

楊進京敬了個不太標準的禮:"趙縣長。"

"坐坐坐。"趙國強親自倒了杯茶,"怎麼樣,家裡安排好了?"

"差不多了。"楊進京接過茶杯,"就是有個事想麻煩您。"

"說!"

"我家大閨女,原本就考上縣一中了,可那時候我...現在,我想讓她插班讀高中..."楊進京斟酌著詞句,"縣一中..."

趙國強笑了:"就這事?小李,去給一中王校長打個電話,就說我推薦的,是我自己的侄女。"

李秘書領命而去。

趙國強轉回頭,意味深長地看著楊進京:"老楊啊,你知道我為什麼非要調你來嗎?"

楊進京搖頭。

"上次聽你發言,思路很新啊!"

趙國強敲著桌子,"現在改革開放了,農業不能光靠老一套。我需要你這樣的實幹家!"

楊進京心裡一動。

上輩子他窩在生產隊一輩子,哪知道外面的天地這麼廣闊?

這輩子,他要抓住每一個機會。

"趙縣長,我有個想法..."楊進京放下茶杯,"關於冬季蔬菜供應..."

正說著,門被推開,一個梳著背頭、穿著筆挺中山裝的中年男人走了進來:"趙縣長,這份檔案需要您籤..."

話沒說完,他看見了楊進京,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老劉啊,來得正好!"

趙國強笑著介紹,"這是楊進京同志,新調來你們局的農業推廣股副股長。老楊,這是劉長山副局長,縣農業局的,分管你們股室。"

楊進京站起來伸出手:"劉局長好。"

劉長山敷衍地握了握手,轉向趙國強:"縣長,這份春季抗旱資金分配方案很急..."

"放這兒吧,我一會兒看。"趙國強擺擺手,"老劉,楊股長有些農業創新想法,你們多交流。"

劉長山嘴角抽了抽:"一定,一定。"

兩人一起出了縣長辦公室,劉長山立刻變了臉:"楊副股長,跟我去局裡報到吧。"

一路上,劉長山腳步飛快,幾乎是小跑著下樓。

楊進京知道這是給他下馬威,也不點破,不緊不慢地跟著。

縣農業局在政府大院西側不遠處,沒有辦公樓,是一排平房小院子。

門口掛著白底黑字的牌子,漆都剝落了不少。

看門的老頭正坐在傳達室裡打盹,聽見腳步聲才睜開眼。

"劉局長!"老頭慌忙站起來。

"老周,這是新來的楊副股長。"劉長山頭也不回地說,"以後認準了,別什麼人都往裡放。"

這話明顯是說給楊進京聽的。

看門的老週上下打量著楊進京沾著泥點的布鞋和洗得發白的中山裝,眼裡閃過一絲輕蔑。

農業推廣股在最東頭那間屋子,推開門,四張辦公桌擠在一起,牆角堆滿了資料和樣品。

三個幹部模樣的人正在喝茶聊天,看見劉長山進來,慌忙站起來。

"同志們,這是新調來的楊進京副股長。"劉長山語氣平淡,"老楊是農村幹部出身,你們多...照顧照顧。"

那"照顧"二字說得意味深長。

楊進京不動聲色地掃視一圈——兩個中年男人臉上寫滿不屑,只有個扎著麻花辮的年輕姑娘衝他友好地笑了笑。

"楊副股長,這是你的辦公桌。"劉長山指了指靠門那張斑駁掉漆的桌子,"有什麼不懂的,多向同志們請教。"

說完,劉長山轉身就走,連介紹其他同事的環節都省了。

楊進京也不惱,自顧自地放下布包,開始收拾桌子。

"楊股長,我幫您擦擦吧。"那個麻花辮姑娘拿著抹布走過來,"我叫陳小娟,去年剛分來的中專生。"

"謝謝小陳。"楊進京和氣地說,"叫我老楊就行。"

另外兩個同事對視一眼,陰陽怪氣地嘀咕:"關係戶就是不一樣...農民也能當股長了..."

楊進京充耳不聞。

上輩子他活到八十多,什麼難聽話沒聽過?

這點小場面,不值當動氣。

收拾完桌子,楊進京去了趟局長辦公室。

局長姓鄭,是個五十多歲的黑瘦老頭,說話帶著濃重的口音。

以前開會的時候,倒是見過幾次,是個實幹的!

"楊進京同志啊,趙縣長專門交代過。"鄭局長態度和藹,"你有什麼想法,儘管提。"

"鄭局長,我想湊時間先去找幾個公社轉轉,瞭解下情況。"楊進京說。

鄭局長點點頭:"應該的。讓小陳跟你去吧,她熟悉情況。"

回到股室,楊進京宣佈要自己想要下鄉調研。

兩個老油條立刻推說手頭有工作,只有陳小娟積極響應。

管他們呢!

說走就走!

"楊股長,咱們先去哪兒?"小陳推著腳踏車問。

"嘿嘿,直接回我們村。"楊進京笑了笑,"有個想法要實踐。"

兩人騎車出了縣城,沿著土路往東八里莊走。

路上,楊進京詳細詢問了縣裡的農業情況。

小陳雖然是城裡姑娘,但專業紮實,說起資料來頭頭是道。

"咱們縣主要問題是結構單一,光種糧食不掙錢。"小陳嘆氣,"去年夏天就試種過蔬菜,但運輸不行,保鮮也不行,爛在地裡不少。"

楊進京心裡一動:"如果種了能馬上賣掉呢?"

"那當然好,可..."

"小陳,你知道塑膠大棚嗎?"

小陳一愣:"書上見過,隔壁的山東省可能有,咱們這兒..."

"咱們也能搞。"楊進京斬釘截鐵,"沒錢的時候,先弄簡易的就行。"

回到村裡,楊進京直接去了大隊部。

張建國正在算著分地後村裡的家底,見他帶著個小姑娘,那小姑娘還穿著四個兜的幹部服回來,眼睛都直了:"老楊!你這...這就當上官了?"

"副股長,不算啥官。"

楊進京擺擺手,"建國書記,找咱村裡幾個靠譜的,有想法的年輕人,我有好事........"

當天晚上,楊家院子裡擠了十幾個生產骨幹。

楊進京站在棗樹下,手裡拿著從縣裡帶回來的塑膠布樣品。

"鄉親們,我有個想法。"

他抖開塑膠布,"趁陰曆年前這一個多月,搞幾個簡易大棚,種速生菜!"

眾人面面相覷。

塑膠大棚這新鮮玩意兒,他們只在廣播裡聽說過。

"老楊,這能行嗎?"張建國遲疑道,"天這麼冷..."

"就是天冷才金貴!"楊進京解釋,"元旦到春節,縣裡新鮮菜價翻八番!咱們種小白菜、菠菜,二十多天就能收。"

小陳也幫著解釋大棚的原理。

漸漸地,有人動心了。

"試試也行,可本錢..."

"我算過了。"楊進京早有準備,"竹片做骨架,塑膠布覆蓋,一畝地成本不到兩百。種好了,一畝最少能掙一千五百以上!"

這個數字把所有人都震住了。

一千五百塊!頂得上種十季糧食!

"我幹!"沒想到,年齡最大的趙老漢第一個舉手,"老楊當官不忘本,信他的!"

有人帶頭,其他人也紛紛響應。

最後定了五戶人家先試點,楊進京負責聯絡縣裡買塑膠布和良種。

會議散後,王素心拉著丈夫進屋:"老頭子,你真要搞這個?萬一..."

"沒有萬一。"楊進京信心十足,"人家山東人早就搞成了。咱們這兒冷,正好打時間差。"

正說著,雪梅怯生生地走過來:"爹...趙縣長真說我能上學?"

"當然!"楊進京從兜裡掏出一張紙條,"三月一號,直接去一中找王校長。這是趙縣長給的介紹信。"

雪梅接過紙條,手抖得像篩糠。

王素心也紅了眼眶:"丫頭,可得好好學..."

"嗯!"雪梅重重點頭,眼淚砸在紙條上。

夜深人靜時,楊進京獨自在油燈下寫方案。

他要趕在明天回縣裡前,把大棚種植的計劃書整理出來。

上輩子他聽說,八十年代中期,山東壽光就是靠這個富起來的。

這輩子,他要讓東八里莊搶得先機。

正寫著,院門被輕輕推開。

楊進京抬頭,看見楊耀唐鬼鬼祟祟地溜進來。

"爹..."楊耀唐站在門口,不敢進來。

"有事?"楊進京頭也不抬。

"聽說...聽說您當官了..."

"副股長,不算官。"

楊耀唐嚥了口唾沫:"那...那能給我找個工作不?"

楊進京這才抬頭,仔細打量兒子。

這才幾天工夫,楊耀唐就瘦了一圈,眼窩深陷,衣服也髒兮兮的。

"會什麼?"楊進京問。

"我...我..."

"種地不會,手藝沒有,就會賭博偷錢。"楊進京冷笑,"哪個單位敢要你?"

楊耀唐撲通跪下:"爹!我真的改了!娜娜回孃家了,我一個人..."

"起來!"楊進京厲喝,"男兒膝下有黃金!"

楊耀唐哆嗦著站起來。

楊進京嘆了口氣,從抽屜裡拿出一張紙:"明天去農機站報到,跟你弟弟一起學修理。"

楊耀唐瞪大眼睛:"可...可我..."

"不去就滾。"

"我去!我去!"楊耀唐一把抓過紙條,生怕父親反悔。

楊進京擺擺手,示意兒子離開。

上輩子他給老大安排了多少好工作?

結果沒一個幹長的。

這次從最苦最累的做起,看他能堅持幾天。

第二天一早,楊進京帶著寫好的方案回了縣農業局。

剛進門,就聽見劉長山在辦公室裡大聲嚷嚷:

"一個農民,懂什麼農業技術推廣!還不是靠關係..."

楊進京推門而入,屋裡頓時鴉雀無聲。

劉長山尷尬地咳嗽兩聲,轉身走了。

"楊股長,別往心裡去。"小陳小聲說,"劉局就那樣..."

"沒事。"楊進京笑笑,把方案遞給她,"幫我看看,有沒有要修改的。"

小陳接過方案,越看眼睛越亮:"楊股長!這...這太詳細了!連每天的溫度控制都有!"

"實踐出真知嘛。"楊進京輕描淡寫地說。

實際上,這份方案凝聚了他上輩子幾十年的經驗。

哪年霜凍來得早,哪年春節菜價最高,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小陳興沖沖地把方案拿去給鄭局長看。

不到半小時,鄭局長親自來股室找楊進京。

"老楊啊,你這方案很好!"鄭局長拍著方案,"我正愁年底沒亮點呢!"

劉長山不知什麼時候也湊了過來,伸頭想看方案。

鄭局長卻把檔案一合:"老劉啊,咱們農業局終於有個能幹實事的人了!"

劉長山臉色一陣青一陣白,勉強擠出一絲笑容:"是,是..."

中午吃飯時,楊進京發現食堂裡的人看他的眼神變了。

有好奇的,有佩服的,還有幾個主動來搭話的。

只有劉長山那桌人,依然對他冷眼相向。

"楊股長,別理他們。"小陳端著飯盒坐過來,"他們是怕您搶了風頭。"

楊進京笑笑沒說話。

他心裡清楚,在機關裡立足,光靠關係不行,得有真本事。

而這"真本事",他恰好有——上輩子積累的農業經驗,加上重生者的先知先覺。

下午,鄭局長召集各部門開會,專門討論大棚試點的事。

劉長山百般阻撓,說什麼"不符合政策風險太大",但鄭局長一錘定音:

"先搞五個試點,成功了再推廣!"

散會後,楊進京被叫到了局長辦公室。

鄭局長關上門,神秘兮兮地問:"老楊,你跟趙縣長...什麼關係?"

"沒什麼關係。"楊進京實話實說,"就是在分地會上提了幾條建議。"

鄭局長明顯不信,但也沒多問:"好好幹,年底評先進,我推薦你。"

回到股室,楊進京開始準備下鄉指導的材料。

小陳主動幫忙,兩人又一次忙到天黑。

臨走時,小陳突然問:

"楊股長,您都上班了,還真是要繼續在農村幹了一輩子?"

"怎麼這麼問?"

"您懂的太多了..."小陳眼睛亮晶晶的,"連地膜覆蓋的厚度都知道!"

楊進京笑而不答。

他懂的何止這些?

再過幾年的雜交水稻推廣、果樹嫁接技術、規模化養殖...

他都門兒清。

但這些,現在還不能說。

騎車回村的路上,楊進京心裡盤算著下一步計劃。

大棚蔬菜只是開始,他還要引進良種、改良土壤、發展副業...

這輩子,他要讓東八里莊成為全縣第一個富裕村!

也要讓全縣的農業在開州市,在河南叫的響!

路過趙老憨的老宅時,楊進京聽見裡面傳來叮叮噹噹的響聲。

藉著月光,他看見楊耀唐正笨手笨腳地修門板,旁邊放著個破工具箱。

楊進京沒有停留,悄悄騎了過去。

讓孩子吃點苦,不是壞事。

回到家,雪梅正在油燈下看書,用的是他新買的鋼筆和本子。

看見父親回來,她趕緊去熱飯。

看著女兒孝順的樣子,楊進京心頭一熱。

上輩子這個時候,雪梅都要匆匆結婚了,等到春節後,她又第一次被劉瘸子打得流產了。

而現在,她即將坐在明亮的教室裡,迎接全新的人生。

吃完飯,楊進京又去了大隊部,給參加大棚試點的農戶開會。

直到深夜才回家。

推開院門,他看見王素心獨自坐在棗樹下,手裡捧著什麼東西。

"素心,咋還不睡?"

王素心抬起頭,月光照在她淚流滿面的臉上:"老頭子...你看看這個..."

她手裡是一張泛黃的照片,上面是個穿軍裝的年輕人,眉宇間與王素心有幾分相似。

"這是...大哥?"楊進京心頭一震。

"嗯,咱大哥..."王素心哽咽道,"當年抗美援朝...犧牲了..."

楊進京知道,上輩子王素心年輕的時候,經常提到她自己有個哥哥犧牲在朝鮮,具體細節都說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現在,楊進京猛然想到了前幾天跟趙縣長的那次談話,他記起來...趙縣長曾經裝作無意間,問過他媳婦和媳婦的家人...而且,趙縣長也當過兵,參加過抗美援朝.......

"趙縣長...是不是..."

"他會不會是大舅哥的戰友...第一次聊天的時候,他就問過我家屬的事兒..."

楊進京如遭雷擊。

原來趙縣長對他的特殊關照,還有這層關係!

前世他居然完全不知道!

"素心,大哥犧牲這事還有誰知道?"

"除了民政局的,好像也沒人了..."王素心擦擦眼淚,"我哥犧牲後,家裡人怕傷心,連照片都收起來了..."

楊進京摟住妻子顫抖的肩膀,心中百感交集。

重生以來,他以為一切都在掌控中,卻不知命運早已埋下這樣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