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公元612年,隋煬帝楊廣又開始討伐高句麗。高句麗作為一個強大的邊疆政權,一直對隋朝的統治構成著嚴重的威脅。
在公元613年、614年,楊廣又進行了兩次征討。三次征討高句麗,隋軍雖稍有勝利,但損失慘重,第一次出兵征討後,隋軍僅餘2700人返回。
這場戰爭再一次極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國力,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它不僅未能達成隋煬帝楊廣的軍事目標,反而對隋朝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導致隋朝過早地步入了衰亡的程序。
隋煬帝楊廣在政治、軍事及施政方面的失誤,卻意外地為李淵的崛起創造了良機。
這一關鍵節點正是隋煬帝首次東征高句麗之際,李淵被委以重任,負責督運兵糧,以確保大軍的後勤補給。李淵被派遣至前線,負責這一至關重要的任務,要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件工作直接關乎戰爭的勝敗。
當時,身為朝廷命官的李淵,對於身為皇帝親戚的楊廣還算是忠心耿耿,最起碼還未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壯志。他不僅圓滿完成了兵糧督運任務,確保了前線供給無虞,還及時採取措施成功協助平息了一場叛亂。
這場叛亂的主角非同小可,名叫楊玄感。那麼,這位楊玄感究竟是何許人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身世背景吧。
史料記載,楊玄感出身於弘農楊氏,弘農楊氏在隋朝時期是地位顯赫的權貴家族,家族成員在朝廷中均擔任要職,對隋朝的政治和軍事有著重要的影響。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是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隋朝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被封為楚國公。由於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等大國,所以“楚”在漢朝之後是地位最高的封號之一。在隋朝,皇子都很難得到“楚”的封號。因此楊素被封為楚國公,是隋朝皇帝對其極大的恩寵和認可。楊素官至司徒(司徒職位相當於總理、教育部長和民政部長的綜合職位,其職位相當於宰相),是隋朝位高權重的重臣,同時也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
楊素(544年—606年),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是隋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將領。他出身於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
隋朝建立後,楊素以行軍元帥身份率軍攻滅陳朝,以功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公元590年,又率軍平定江南李稜、高智慧等反隋勢力後,以功拜尚書右僕射(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和左、右僕射,其中尚書令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左、右僕射則是尚書令的副手,從二品,共同負責尚書省的日常政務,相當於今日的國務院副總理),與尚書左僕射高熲同掌朝政。
楊玄感在隋煬帝時期擔任的職務是禮部尚書,並且襲封為楚國公。禮部尚書在隋朝是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是一個重要的官職,為正三品,不僅負責國家的禮儀、祭祀、教育等事務,還涉及外交工作,是連線內外、溝通上下的重要橋樑。
那麼,楊玄感身居要職,地位顯赫,小日子過得應該不錯,他又為何不好好享受幸福生活,非要去搞這個禍國殃民的叛亂呢?這就要從他的老父親楊素說起。
隋煬帝楊廣繼位初期,楊素家族擁有著強大的權勢,面對這位開國元老,多疑成性的隋煬帝早就起了警惕之心。有野史稱,楊素在隋煬帝即位後被毒死,因為楊素知道太多隋煬帝的秘密,隋煬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決定除掉楊素。
據唐代杜寶所撰記錄隋煬帝時期的編年體史書《大業雜記》講述,楊素沒有被毒死。書中記載,當年楊廣為了讓楊素早死,設毒酒“款待”楊素,然而由於一旁服務的宮女出了差錯,居然將毒酒置於隋太子楊昭面前,結果太子被毒死。
這件事發生後,隋煬帝楊廣對楊素儘管表面上禮遇有加,但實際上已開始採取措施架空其權力,雖然加封楊素為楚國公,賜予其巨大財富,但實際上卻削弱了他的實權,限制了他參與政務的機會。
楊素知道自己受到隋煬帝的猜忌後,曾對其弟楊約(楊約在隋朝參與了廢立太子楊勇的陰謀,協助楊廣奪取皇位,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曾任內史令,後因偷偷祭拜楊素之墓而被彈劾免官)說:“我恐怕活不長了。”
不久後,隨著隋煬帝的猜忌日益加深,楊素內心不堪重負,為了自保,選擇效仿箕子、孫臏之典故,拼命購買田產房屋,早晨拆掉房屋,晚上又重建,試圖透過以揮霍錢財、裝瘋賣傻的方式來韜光養晦,避開禍端。
當隋煬帝楊廣得知這位“愛臣”生病後,竟也很默契地配合著楊素的表演。以“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的方式,安排御醫給楊素看病開藥,非常關心體貼的送去了虛心假意的關懷。楊素呢,也很入戲,故意表現出對調養身體的不在意,拒絕服藥,並擺出一副看破紅塵、一心要死的虛弱之態。以求楊廣卸下防備之心,保住性命。
可是,以隋煬帝楊廣猜忌成性、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怎會輕易放過?楊廣頻繁派遣御醫探望,表面上是在關心楊素的健康狀況,實際上是在行佛口蛇心之事,盼著他早日去世。《隋書·楊素傳》記載:“素寢疾之日,煬帝每令名醫診候,賜以上藥。然密問醫人,恆恐不死。”可謂是“仁義豈有常,肝膽反為賊。”
久而久之,楊素被隋煬帝楊廣的猜忌和打壓折騰的身心俱疲,裝病變成了真病,連氣帶怕,於公元606年在豫州飛山裡第(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留固鎮前莊營村)去世。慶幸的是,楊素的墓誌銘在20世紀50年代末被發現,墓誌記述的內容,既彌補了史書的一些缺憾,又提供了新的史料線索,對研究隋朝歷史和楊素生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綜合正史史料記載,楊素之死,雖然和楊廣脫不開干係,但並非是被楊廣直接毒死或是賜死的,楊廣的猜疑也不是楊素之死的唯一原因。
筆者認為,楊素之死,一是死於其自身太過於優秀,且不懂得功成身退;二是死於其存在排除異己,擴張勢力的行為,這觸動了楊廣敏感的神經;三才是死於楊廣的小心眼和猜忌。
楊素作為兩朝重臣,在隋朝建立和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還有關隴貴族集團的身份背景,其地位和影響力,多少會讓隋煬帝楊廣覺得他對皇權構成了潛在威脅。楊素扶持楊廣上位後,理應低調做人,忠心侍主,但他卻忘記了歷史中的前車之鑑,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勢排除與自己政見不合的朝臣,甚至誣陷他們為蜀王楊秀的黨羽並嚴加懲處,以此鞏固自己的權力。
他的這一行為被一心想要鞏固皇權的楊廣看在眼裡,結合平時楊素又有功高震主之嫌的表現,以楊廣的脾性,若不採取措施除掉他,反而不正常了。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皇帝能夠容忍身邊存在著一個一手遮天的權臣。
再者,楊廣即位後,一心想要打破隋朝政壇的“關隴本位”格局,而楊素又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是打破這一格局的主要障礙之一,楊素的權勢與楊廣的集權統治形成了直接的衝突,加劇了楊廣對楊素的猜忌。
透過楊素之死,我們已基本瞭解了楊玄感起兵造反的動機。當然,楊玄感的起兵造反,也不只是其父楊素的死與楊廣有關,他更擔心的是楊廣閒暇時騰出手來,再對其家族來個“斬草除根”。正趕上當時隋煬帝暴政不得民心等因素,楊玄感綜合考量後決定起兵反抗。
公元613年6月,也就是隋煬帝楊廣第二次東征高句麗之時,任命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督運糧草。誰知楊玄感趁機聯絡了部分對隋煬帝不滿的貴族和官吏,密謀起兵反隋。
在起兵之前,楊玄感曾試圖透過偽造詔書的方式,謊稱隋煬帝已經駕崩,以此煽動民心。然而,這一計策很快被識破,無奈之下,楊玄感只好硬著頭皮起兵。
他利用家族的聲望和財富,迅速招募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與武賁郎將(負責統領皇宮的禁衛軍)王仲伯、汲郡(今衛輝市西南)贊治(負責協助地方長官處理政務的官員)趙懷義等人密謀起兵,很快控制了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並吸引了大量農民起義軍加入,短時間內,部眾迅速發展到十幾萬人。
在叛軍圍攻洛陽之際,這場暴動吸引了包括貴族子弟在內的多人加入,尤其是隋朝末年群雄之一李密,這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成為了楊玄感的軍師。
李密(582年-618年12月30日),字玄邃,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是西魏八柱國李弼曾孫,北周太師、魏武公李曜之孫,司徒、觀國公李崇之子。李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師從大儒包愷。他曾在隋煬帝身邊擔任侍衛,但因不滿隋煬帝的暴政,稱病自免,開始了他的反抗之路(另有記載是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在見到李密時,注意到他的眼白太多,眼神有狡詐之像,告訴左右將他辭退)。
李密為楊玄感提出了三條計策:上計是攻佔臨榆關,夾擊隋軍;中計是攻取長安城,號召天下英雄反抗隋朝;下計是奪取洛陽城,爭取在第一線和隋軍決戰。然而,楊玄感認為洛陽是隋朝的中心,拿下這裡就能號令群雄,便忽略了上計和中計,偏偏採納了下計。
叛軍攻至弘農(位於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和陝西省東部一帶,歷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區劃和軍事政治要地),因楊玄感的部隊主要由後勤部隊和新加入的老百姓組成,戰鬥力有限。負責守衛弘農的太守楊智積利用楊玄感心高氣傲的特點,與其打消耗戰,並不斷辱罵楊玄感。根據歷史記載,楊智積在城頭對楊玄感進行了辱罵,但具體辱罵的內容並未詳細描述,只是提到他“破口大罵,汙言穢語,不堪入耳”,成功牽制住了楊玄感的叛軍部隊。
楊玄感被楊智積的辱罵激怒,失去理智,決定停止前進,圍攻弘農城,以洩心頭之恨。李密多次勸說楊玄感不要戀戰,但無濟於事,結果被追趕而至的隋朝大軍擊敗。這一事件不僅展示了楊智積的智謀,也對比出了楊玄感在情緒控制上的不足。
雖然楊玄感與李密在軍事指揮方面意見不合,但李密仍被任命為左武候大將軍,率軍繼續與隋軍作戰。然而,在隨後的戰鬥中,隋朝名將宇文述、來護兒等人合圍攻打逃亡至黎陽倉(黎陽倉是隋朝時期的一個重要糧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浚縣大伾山北麓,緊鄰黃河和永濟渠,是隋唐大運河漕運系統中的關鍵部分)的楊玄感,楊玄感被圍糧盡,不得不前往汲郡求援。
在汲郡(汲郡位於黃河以北、太行山東麓,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市區、新鄉縣、輝縣市、衛輝市、獲嘉縣、淇縣、林州市所在地),李密認為在此沒有戰勝隋軍的可能,想要移軍西入關中,可楊玄感仍然堅持要進攻東都洛陽。李密又勸他先攻打洛陽的外圍,佔據險要之地,然後慢慢用計策進取,但楊玄感卻不予採納。最終,楊玄感的軍隊在東都洛陽附近與隋軍交戰時大敗,部隊被隋軍分割包圍,逐步蠶食殆盡。
公元613年8月,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楊玄感對弟弟楊積善說:“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殺了我吧!”
楊玄感的弟弟沒忍心下手弒殺手足,楊玄感在絕望中自殺身亡,他的屍體隨後又被隋煬帝楊廣命人挖出,處以車裂之刑,並曝屍三天,隨後被剁成碎塊焚燒,其弟楊積善最終也被處死。不久,楊玄感的家族遭到了隋煬帝楊廣的殘酷鎮壓,他的兄弟和子嗣共計1000餘人被誅殺。
關於楊玄感被誅殺的家族成員數量,不同的歷史資料提供了不同的數字。有資料提到楊玄感家族被誅殺的人數達到多人,而更為具體的記載指出,楊玄感曾經分發朝廷糧食給農民,這些人也被屠殺,僅洛陽附近就殺百姓6000多人
至於李密,正史對於其在楊玄感兵敗後的具體經歷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根據一些史料和傳記,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他的一些情況。楊玄感兵敗後,李密被隋軍生擒,準備押往高陽由楊廣親自監斬。在押送途中,他透過賄賂監軍成功逃脫。逃脫後,李密在鄉間隱姓埋名,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透過他人介紹,加入了瓦崗軍,並憑藉其才智和謀略,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具體情況,咱們後面再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楊玄感密謀叛亂之時,李淵在同年被派往弘化郡(今甘肅慶陽市)擔任留守,在得知楊玄感造反的訊息後,他立即派遣使者前往正在江都乘坐奢華的龍舟,沿途炫耀其權力和財富的隋煬帝報告,並建議煬帝迅速派兵鎮壓。這一舉動顯示了李淵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力和判斷,沒有跟風起兵叛亂,可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至於李淵是怎麼得知楊玄感叛亂的,史料中並無記載,但結合史料分析,李淵與楊玄感同屬於關隴集團,關隴集團內部人員的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只能推斷李淵是在關隴集團內部人員進行情報交流時,間接得知了楊玄感的叛亂。同時,這也反映出楊玄感的叛亂確實是籌備不足、思慮不周,涉及到滅九族的天大事情,他連最基本的情報保密工作都做不到,又豈能得勝?
經查閱正史,在楊玄感叛亂期間,隋煬帝楊廣並未直接任命李淵去平定叛亂,李淵在楊玄感叛亂前後進行的一系列動作,更多地是基於他自身的野心和對當時隋朝末年動盪局勢的分析。
但“告密”這件事,的確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他和隋煬帝楊廣之間漸行漸遠的關係,對李淵自身的發展,謀劃到了大好機遇。作為楊玄感叛亂的告密者,李淵當時又是基於何種考慮呢?他心中必定是經過千百遍的兼權尚計、研精覃思之後才做出了告密的決定。
筆者認為,從職業道德來講,李淵作為皇親重臣,在他人造反之際,他的立場就是世人評價其忠奸的最根本的標準。作為隋朝的一名官員,他首先需要效忠於朝廷。楊玄感是一名叛亂者,企圖推翻朝廷,面對這種政治立場上的衝突,李淵告密是理所當然的。
在維護家族利益方面,李淵家族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李淵需要確保家族的安全和穩定。他作為皇親國戚,如果楊玄感的叛亂成功了,很可能會波及到其家族的利益,甚至可能丟掉性命。因此,李淵站在家族利益的角度,選擇告密是合情合理的。
在個人野心這件事上,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李淵在做出告密的決定時,很可能也在為自己謀取政治機會,他沒有趁人之危跟風起兵亂起來,估計也想到了“在自己不夠強大的時候,要學會隱藏自己”的這句話,而且告密可以使他重出江湖,重新取得隋煬帝的信任,甚至獲得更高獎賞和地位,為將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做好鋪墊。
在軍事實力的對比上,李淵透過綜合分析,雖然當時的楊玄感具有一定的實力,但與隋朝相比,實力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李淵當時可以說還不具備什麼軍事實力,他認為告密之後,朝廷可以迅速平定叛亂,那麼他的告密之功,必定會緩和隋煬帝楊廣對他的猜疑。
從結果來看,李淵的選擇是正確的,他賭對了人生。楊玄感叛亂後,出於軍事防禦、鞏固後方的考慮,隋煬帝楊廣命令李淵繼續擔任弘化留守,李淵臨危受命,負責防備和抵禦當時的叛軍,同時也有了發展自己實力的機會。
所以說,楊玄感的叛亂成就了李淵潛神嘿規、養精蓄銳之美。李淵能否把握這難得的天賜良機,讓我們繼續關注接下來瞬息萬變的歷史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