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再迎質疑:非遺傳承者的堅守
雙男主爭寵:我在非遺圈當白月光 愛吃冒菜的小羅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賴詩瑤站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的頒獎臺上,聚光燈如潮水般傾瀉而下。
她接過“年度最具影響力文化復興人物”獎盃時,臺下掌聲雷動,彷彿是對她多年努力最有力的肯定。
那一刻,她的視線掃過觀眾席,落在郝宇軒和郝逸辰身上。
前者目光堅定,後者溫柔注視。
她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嘴角微微揚起。
可就在這時,一句低語從旁邊記者口中飄入耳中:“聽說……有人質疑這次成果的真實性,背後可能還牽涉到一段未被公開的歷史?”
她笑容不變,卻在內心泛起一絲波瀾。
回到酒店後,賴詩瑤坐在窗邊,望著夜色下的城市燈火,思緒翻湧。
明明剛剛才走過了最艱難的一段路,為何又迎來新的風暴?
“你很累了吧?”郝宇軒輕聲問,遞來一杯溫熱的牛奶。
她點點頭,卻沒有接杯子,只是低聲說:“我是不是太貪心了?剛得到認可,卻又得去解釋、去證明。”
“不是貪心,是執著。”郝逸辰輕輕握住她的手,“你母親的夢想,你現在實現了。但真正熱愛一件事的人,註定要面對更多的聲音。”
她沉默良久,終於抬頭看向他們:“我不想讓這些努力白費。”
第二天清晨,郝宇軒便召集團隊,調動家族企業旗下的傳媒資源,迅速策劃了一場國際級學術交流活動。
他親自出面邀請多位權威學者與會,並將主題定為:“明代水力紡織機復原技術的科學論證與文化價值探討”。
活動一經公佈,便引發廣泛關注。
媒體爭相報道,學術圈更是議論紛紛。
有人期待見證真相,也有人摩拳擦掌,準備再次發起挑戰。
賴詩瑤站在講臺上,看著臺下密密麻麻的學者與記者,心跳加快,但她的眼神依舊堅定。
她詳細闡述了整個復原過程,包括從殘卷解碼、模型搭建,再到古法桐油浸泡處理木質齒輪的關鍵步驟。
每一個環節,都配有詳盡的資料與實驗結果。
然而,一位中年學者站起身,語氣嚴肅地提出質疑:“賴女士,您使用古法桐油處理木材,這種方法缺乏現代材料科學的支援,長期來看是否會造成齒輪變形甚至斷裂?您有沒有考慮過這種風險?”
話音落下,全場寂靜。
賴詩瑤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啟手中的資料資料。
“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環境模擬測試,在恆溫恆溼條件下觀察齒輪磨損情況,結果顯示其穩定性遠超預期。此外,我們也在不同氣候帶進行實地執行,記錄下完整反饋。”她展示出一張張圖表,“這不是憑空想象的工藝傳承,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技術延續。”
那位學者聽完後,眉頭微皺,隨即點了點頭,坐下不再多言。
掌聲漸漸響起,氣氛有所緩和。
但很快,另一位年輕學者提出更具挑戰性的問題:“我們在比對《天工開物》相關記載時發現,您復原的紡織機在某些功能描述上與古籍記載略有出入,這是不是意味著您的復原存在偏差?”
這一問,直接觸及賴詩瑤的核心成果。
她一時間語塞,腦海中浮現出母親的圖紙,那上面的確有些細節與文獻不符。
難道……真的哪裡出了問題?
就在她遲疑之際,郝逸辰輕輕握住了她的手。
“別怕。”他低聲說,“你已經證明了很多次,現在輪到別人來證明他們的懷疑是否成立。”
他的溫柔給了她莫大的力量。
她抬起頭,堅定地說:“我會繼續查證,並歡迎所有同行共同研究。”
幾天後,在郝逸辰的幫助下,她聯絡到了一位民間收藏家——李老先生。
這位老人幾十年前曾在江南某處廢棄古宅中發現一臺疑似明代晚期的紡織機,並將其妥善儲存至今。
經過比對,這臺實物上的結構與賴詩瑤復原的版本幾乎完全一致,甚至連那些文獻未曾記載的細節也吻合無誤。
賴詩瑤看著那臺古老的機器,眼眶溼潤。
她終於明白,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在通往真相的路上。
她重新振作起來,帶著實物證據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
一切似乎都已塵埃落定,質疑的聲音逐漸平息,連最初持反對意見的幾位學者也表示願意進一步合作研究。
然而,就在她以為風波終於結束的時候,一位年長的歷史學家,在一場閉門座談會上,用平靜卻鋒利的語氣說道:
“賴小姐的復原技術固然精湛,但在文化內涵的理解上,或許仍存偏差。”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賴詩瑤心頭猛地一跳。
她這才意識到,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就在那位年長曆史學家丟擲“文化內涵解讀偏差”的質疑之後,賴詩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思。
她知道,技術上的爭議可以用資料和實物來回應,但文化層面的批評,卻是一場關於理解、認同與傳承的深層較量。
回到工作室後,她翻閱了大量明代社會結構、家庭倫理、工藝制度相關的典籍資料。
夜晚的燈光映照著她的側臉,眼神堅定如炬。
郝逸辰陪在她身邊,默默為她整理文獻;郝宇軒則動用資源,聯絡了幾位研究明代社會史的專家,協助她從更廣闊的文化視角切入分析。
她漸漸意識到,自己此前過於聚焦於機械本身的技術復原,而忽略了這臺紡織機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它不僅是生產工具,更是那個時代女性地位、家庭經濟模式乃至鄉村手工業體系的重要縮影。
她重新撰寫演講稿,加入對明代江南地區婦女參與紡織業的歷史記錄,結合地方誌、家譜、甚至民間歌謠,揭示紡織機如何成為連線家族命運與社會變革的橋樑。
當她在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新觀點時,那位年長的歷史學家坐在第一排,全程未發一言。
直到她講完最後一句:“我們不僅是在復原一件器物,更是在喚醒一段被遺忘的生活方式與人文精神。”
全場靜默三秒,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那位老學者緩緩起身,向她微微頷首,聲音溫和卻擲地有聲:“賴小姐,我收回之前的質疑。你展現的,不只是技藝,而是真正的文化覺醒。”
這一刻,賴詩瑤眼眶微紅,心中百感交集。
她終於明白,所謂“白月光”,不是天生耀眼,而是在一次次風雨中堅持自我,照亮他人。
然而,正當她準備迎接全球最早工業革命實證展示這一里程碑時刻,一封匿名郵件卻打破了短暫的寧靜。
“展示當天,那臺紡織機將不會完整出現在世人面前。”
短短一句話,讓她的心猛然收緊。
她立刻聯絡安保團隊,並讓郝宇軒調取所有物流與場地監控。
郝逸辰也迅速行動,聯絡媒體與主辦方加強警戒。
但她清楚,對手既然能精準掌握她的行程與安排,說明對方不僅專業,而且極為熟悉她的節奏。
她站在展廳門口,望著靜靜陳列在中央的紡織機,內心焦灼不安。
一邊是萬眾期待的展示,一邊是潛藏未知的危機。
她不知道敵人來自何方,也不知他們何時出手。
“我會保護它。”她低聲對自己說。
夜色漸深,三人圍坐在會議室內,開始制定周密的應對計劃。
賴詩瑤的眼神裡,既有憂慮,也有決心。
“不管是誰,想毀掉這一切,必須先過我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