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修復室內的燈光卻依舊明亮。

賴詩瑤站在桌前,雙手撐在桌面,目光緊鎖著那張殘卷的復刻圖。

她的大腦飛速運轉,彷彿置身於一場無聲的風暴中。

她知道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失敗,之前所有努力都將化為泡影。

“不是我們錯了……是資訊源頭有問題。”她再次重複這句話,試圖從中找到突破口。

郝宇軒站在她身後,沒有說話,只是靜靜注視著她的背影。

他知道現在任何安慰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支援。

而另一邊,郝逸辰默默走到一旁的資料堆前,開始翻找那些他們曾忽略的細節。

他一向細心,也深知詩瑤此刻的心理狀態。

她不是脆弱,而是太渴望一個答案了。

作為她的愛人,他願意為她找出那道光。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空氣彷彿凝固。

突然,郝逸辰的手指停在一個泛黃的舊筆記上。

他的眼神微微一亮:“詩瑤,你來看這個。”

賴詩瑤迅速走過去,低頭一看,發現這是一段手寫的註釋,內容模糊,像是被水漬侵蝕過。

但其中有一個數字組合引起了她的注意——九宮歸一,竟然還附帶了一個小字標記:“次序錯位?”

她心頭一震,立刻將這一串數字與圖紙上的機關結構重新對照。

“對了!”她猛然抬頭,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我們輸入的順序是對的,但可能是倒置的!九宮歸一,原本是‘從外到內’,但我們用了‘從內到外’!”

郝逸辰點點頭:“也就是說,密碼是對的,只是操作方式被誤導了。”

“這一定是誰刻意設下的陷阱。”郝宇軒冷靜分析,“但現在不是追究的時候,我們必須馬上驗證。”

幾人立刻進入緊急狀態。

賴詩瑤快速調整輸入程式,郝逸辰協助她校正每個符號的位置,而郝宇軒則負責統籌全域性。

“三、二、一……啟動!”隨著最後一個指令下達,整個系統忽然發出一陣低沉的嗡鳴聲。

緊接著,機械裝置緩緩啟動,齒輪咬合的聲音清晰可聞,彷彿穿越千年的迴響。

眾人屏息凝神,盯著眼前那臺由《天工開物》殘卷復原出的複雜機械模型。

它緩緩旋轉,最終定格在一組精密的刻度上。

“成功了……”賴詩瑤喃喃自語,眼眶溼潤。

郝宇軒輕輕握住她的手,掌心傳來的溫度讓她心跳加速。

那是勝利的溫度,更是彼此信任的溫度。

全場爆發出熱烈掌聲,所有人都在歡呼。

這一刻,不僅是一個專案的完成,更是中國古機械智慧重見天日的歷史性時刻。

然而,喜悅並未持續太久。

第二天,當他們準備向全球釋出這項研究成果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一群保守派學者聯名反對,聲稱這項成果“破壞傳統認知”,甚至質疑其真實性,要求重新審查。

面對壓力,賴詩瑤卻沒有絲毫退縮。

她在學術論壇上展示了詳盡的對比資料、復原過程記錄以及多方專家的聯合認證。

“這不是顛覆,而是補充。”她堅定地說,“我們不是要推翻歷史,而是讓歷史更完整。”

她的發言邏輯清晰,證據確鑿,連最頑固的學者也不得不承認: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容忽視。

最終,在國際學術界的共同見證下,這份復原成果被正式認定為全球最早工業革命的實物實證之一。

掌聲雷動,世界為之矚目。

而在這一切喧囂之後,賴詩瑤獨自走進工作室,望著那份母親留下的圖紙副本,眼神漸漸變得深邃。

她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卻又一時無法理清。

那一刻,某種命運般的預感悄然浮現在她心頭。

但她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輕輕將圖紙收起,藏進了最深處的抽屜。

今晚的風很輕,星光也很溫柔。

而她的故事,還未結束。

夜色如水,微風拂過窗外的梧桐枝葉,發出沙沙輕響。

賴詩瑤坐在工作室的桌前,手中握著那份母親留下的圖紙副本,眼神複雜而深遠。

燈光下,紙張微微泛黃,邊角有些磨損,卻依舊能清晰辨認上面那些精細的手繪線條與標註。

她之前一直以為這不過是母親留給她的紀念,是一份關於工藝設計的普通資料。

然而,在剛剛成功破解《天工開物》殘卷的機械密碼之後,她在比對復原資料時,意外發現了一組高度相似的設計結構——正是來自母親的圖紙。

這不是巧合。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腦海中彷彿被一道閃電劈開,所有的線索在這一刻串聯成形。

母親當年並未因病早逝,而是曾秘密參與過一項關於古代機械工藝的研究計劃。

那項研究因為種種原因被中斷,甚至遭到了學術圈內某些人的打壓和封殺。

母親也因此被迫隱退,帶著年幼的她搬離了城市,從此銷聲匿跡。

“原來……我一直在走她的路。”賴詩瑤喃喃自語,聲音幾不可聞。

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驕傲。

她終於明白,自己為何會對這些古老的機械如此著迷,為何能在一次次失敗中堅持下來。

那是血脈裡的執念,是母親未竟的夢想,也是她此生註定要完成的使命。

“你沒事吧?”郝宇軒走進來,輕輕將手搭在她的肩上。

她抬起頭,露出一個微笑,眼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媽媽,她曾經也做過同樣的事。”

郝逸辰聞言一怔,隨即坐下來看向那張圖紙,片刻後,他輕嘆一聲:“難怪你會有這種天賦……原來不只是你的努力,還有她的傳承。”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賴詩瑤低聲說,“我一直都不是。”

這一刻,她不再是那個被人欺辱、柔弱無助的女孩。

她是賴詩瑤,非遺文化的推動者,歷史真相的追尋者,更是母親夢想的延續者。

幾天後,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的頒獎典禮上,賴詩瑤身穿簡約典雅的禮服,站在聚光燈下,接受“年度最具影響力文化復興人物”獎項。

掌聲雷動,無數鏡頭聚焦於她。

她望著臺下坐著的郝宇軒與郝逸辰,心中湧起一陣暖意。

他們始終陪伴左右,是她最堅實的後盾。

但就在她準備轉身謝幕時,一句低語從身邊記者口中飄入耳中:

“聽說……有人質疑這次成果的真實性,背後可能還牽涉到一段未被公開的歷史?”

她微微一愣,笑容未減,目光卻沉了幾分。

掌聲仍在繼續,而新的風暴,正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