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麼!秀王在京東路和河北路大勝金狗!”
“完顏宗弼領兵五萬,進犯徐、楚,被秀王麾下大將岳飛等人打得三戰三敗!聽說秀王在河北反擊之後,完顏宗弼就帶著殘部撤出宿州,一路撤回宋州才重新站穩腳跟!”
一南一北兩條戰線上宋軍先後大勝的訊息,如同疾風暴雨一般,在極短的時間內掃過整個中原。
沒辦法,天下漢人實在是被胡虜壓抑得太久了。
自從童貫北伐遼國失敗、不得不花錢贖買燕京那年起。天下漢人就從之前的醉生夢死、毫不知兵的狀態,一下子陷入兵兇戰危的修羅地獄,整整五六年了。
人人都懷念往昔的太平歲月,但又知道回不去了,只能被日復一日的戰亂摧殘所折磨,一眼望不到頭,除非是死了才能一了百了。
在這種持續五六年的極度痛苦當中,突然有一縷陽光撕破冰封的永夜,怎能讓人不期待?哪怕沒有朝廷六百里加急,哪怕靠民間口口相傳,訊息依然以每天數百里的速度擴散著,至少兩百里。幾乎是天下所有漢人聽到後就奔走相告、自發形成接力賽一般的擴散。
而且訊息的傳播,也是越來越離譜,越來越傳神,到了後來,秀王殿下幾乎被傳說成了神一般或者說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尤其秀王那邊的捷報,本來就是會不斷升級、版本迭代的,一開始大家聽說的北線大勝只是收復滄州、河間兩府,但很快就有新的細節爆料出來,說秀王是為了北伐救駕。
再往後,雖然明知道皇帝沒救出來,但整場北伐燕京的試探性攻勢,被民間各種謠言反覆加工升級、形成一個傳播力最誇張最膾炙人口的版本。
在那場戰役中,雖然確實有斬殺了一名金人的押運猛安,但是亂軍之中已經無法統計他具體到底是死在誰手上的了。
或者說,那具金人猛安的屍體上至少捱了七八處嚴重的傷口,有刀有槍有箭矢,根本分不清哪一擊才是致命的。死在關勝手上的機會說不定還大一些。
但沒關係,因為趙子稱也身先士卒衝殺了,他的英姿有無數人看到了。包括被趙子稱救回來的那些汴京抗戰派朝臣,如何慄、翟進、李若水,他們都親眼看到了趙子稱殺穿敵陣的英姿。
於是戰後凡是被救回來的文官,都絞盡腦汁至少作詩一首,歌頌趙子稱如天神下凡一般拯救群臣的壯舉。文采好心情激動的被救大臣可能得作詞三首、五首,總之怎麼吹得天花亂墜怎麼來。
那名金人猛安的斬獲功勞,都被算到了趙子稱本人頭上,剩下一些被殺的金人謀克,只要沒有確鑿證據、分功存疑的,也都統統算趙子稱頭上,“疑功從有”。
趙子稱的英勇、在文人口中被吹捧的程度,已經直逼項羽。古往今來,除了項羽以外,沒人敢說英勇豪氣能超過趙子稱的。
什麼秦王破陣、太祖皇帝一條蟠龍棍打平四百軍州之類的事蹟,也都只能往後稍稍了。
越來越多的人對著趙子稱翹首仰望,如久旱盼甘霖。
被金人蹂躪的淪陷區百姓,更是巴不得簞食壺漿,只等王師趕快來解救他們。
……
滄州反擊戰後僅僅第八天,西京洛陽。
逃到洛陽周邊的一小群朝臣,正是在這天一早知道京東、河北大勝的訊息的。
這群人以資政殿大學士李綱為首,還有原兵部尚書孫傅、同知樞密院事許翰等骨幹等幾人,最重要的還有老將宗澤。
他們名義上不能算是朝廷,因為朝廷的中樞骨幹都被金人抓了。而且當年趙桓在位時,李綱的朝中地位也不算高,其他投降派的重臣個個都比抵抗派的更高。
那些被金人俘虜的大臣,有相當一部分相對死硬的,或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之前也都被金人跟著趙佶、趙桓一起押往燕京安置。也留了一小部分真心投效的漢奸在汴京等地和其他河南周邊,算是幫助金人接收地盤。
曾經趙桓一朝的骨幹執宰裡,白時中已經在靖康之變中驚懼憂怕而亡,至此除名。但李邦彥還活著,也心甘情願當了漢奸,另外張邦昌、秦檜等人,也都留在了汴京,幫著維持秩序。其中李邦彥和張邦昌原本的官位都是絕對比李綱高的。
但不管李綱這些人官職如何,因為他們的堅決抵抗,他們在河洛一帶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河洛地區的地方官和禁軍還能團結在他們周圍,聽他們的號令抗金。
北邊連線的太原王稟,西邊關中地區被隔斷一方的西軍殘部,還有原本歷史上後來抗金大放異彩的吳家兄弟,也都認李綱、孫傅、許翰、宗澤這個組合的指揮,願意暫時聽他們的統籌協調。
現在,聽說趙子稱大勝後,李綱等人緊急磋商了一下,都一致透過,決定給趙子稱上書,請他以天下為重,哪怕不能立刻稱帝,至少也要先稱監國。
另外,為了組織天下漢人抗擊韃虜,至少還要上天下兵馬大元帥號。這樣才能確保趙子稱既以監國之名總攬天下政權、又以元帥之名總攬天下兵權——這個名頭也不是亂想的,原本歷史上趙構要抗金,在登基之前也被皇兄先封了河北兵馬元帥。後來皇兄被抓後,趙構在登基之前,也過渡性的先升到天下兵馬大元帥,最後才登基。
宋朝開國之初,也封過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官職,所以是有歷史基礎的——那是趙匡胤960年剛建國的時候,當時還沒完全統一天下,南方各國都還在呢。趙匡胤為了爭取更多國家承認大宋為正朔,就升了吳越王錢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所以宋朝是刻過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印璽的。
五代十國的時候,只要南方各國不稱帝,肯承認中原正朔,那麼中原王朝每一次改朝換代,就得給南方稱臣的國王加一次官號。當初契丹耶律德光剛被打跑的時候、後漢劉知遠下山摘桃子,給錢俶的是“天下兵馬元帥”、到了柴榮時就得升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到趙匡胤就得升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每改朝換代一次就得加一個字或者換一個字。
李綱等人商議一致之後,也六百里加急最快尋求山西、關中等地的地方實權派和軍隊將領的支援,最後的結果也是出奇地一致。
雖然蜀地因為道路險遠暫時沒法聯絡,但那地方閉塞一隅暫時也幫不上忙,也不會扯後腿。總而言之,李綱在一個月之內,就爭取到了河洛、山西、關中三處的支援。隨後諸臣僚和武將聯署,一致上書勸秀王以天下為重。
李綱在信中還特地強調,值此國難之際,天下義臣各在一方,這時候必須事急從權,決不能再玩什麼三辭三讓。而且秀王這個監國和天下兵馬大元帥,也都是天下人心所向,乃是萬民推戴,並非來自於“先帝禪位”,所以絕不容再推。
再說,當皇帝才要三辭三讓,當監國哪有那麼多好讓的?路隔千里,往返三次太耽誤事了。
而就在李綱等人聯署的同時,趙子稱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更多地方官員和將領的擁戴。之前沒有明確表態的江南西路主官胡直孺等人,也不約而同給趙子稱上書,也是勸他監國,不過請求的元帥名號倒是與李綱勸的略有不同。
如此一來,到靖康二年三月份的時候,趙子稱又實打實得到了河洛、山西、關中、江西等地的擁戴。另外李綱還言辭懇切地擔保,他已經在聯絡川峽四路,確保他們也都承認秀王的臨時監國朝廷。
天下只剩下河南的淪陷區,以及湖廣還沒表態。
不過這些地方的形勢,也確實比較危急和微妙。因為歷史上就在靖康之變那年,湖南就爆發了鐘相楊么起兵——只不過一開始他們的起兵並不是直接打著造反的旗號,反而是打著“勤王抗金”的旗號,還試圖讓原本時空的趙構承認他們,讓他們實際控制兩湖。
他們從湖南北上進入湖北,就是為了趁機偷偷竊據地方。只是後來趙構坐穩了位置、不許他們再進一步北上擴大地盤、不讓他們再多佔湖北的土地,鐘相才徹底撕破臉公然造反了。但他們趁亂擴大勢力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靖康年間就發生了,只不過最初一兩年是隻撈地盤不正式打出反旗罷了。鐘相這些人也都是摩尼教的,這一點跟方臘極為相似,鐘相此時在摩尼教內部已經自封為“大聖”,南方殘餘的摩尼教徒也都認他的大聖封號,跟當年方臘自稱的“聖公”也沒什麼區別。
考慮到趙子稱當年起家就是跟摩尼教血戰升遷、接觸到兵權的。方臘覆滅也有一大半功勞要算在趙子稱頭上,所以那些摩尼教徒的武裝肯定會非常恐懼和牴觸趙子稱,這一派不可能有和平解決,只能是下重手把邪徒中的骨幹都幹掉。
退一萬步,就算趙子稱想招安他們,他們也不敢信的,方臘的死法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他們肯定會擔心總有一天趙子稱跟他們算總賬。
而在更南邊的兩廣,也有地方作亂的曹成趁亂起兵,這些人就是純粹的造反了,演都懶得演。不過嶺南的情況跟原本歷史同期又有一些不一樣。因為曹成等人本質上是“在山西跟金軍死戰後被打散的潰兵作亂”。
這一世山西的戰局崩壞不如原本歷史同期那麼慘,王稟也還沒死。所以被打崩後南逃作亂的官軍潰兵、跟鐘相交戰失利獲罪後繼續南逃的野心家,總的規模並沒有歷史同期那麼大。
就比如原本歷史上應該跟隨曹成的楊再興,這一世就陰差陽錯沒有跟隨曹成,曹成裹挾到的實力規模也比歷史同期小了至少幾成。
曹成估計也就在後世粵北的五嶺山區、以及五嶺山區往西綿延進入廣西的那部分地帶為禍作亂。
至於兩廣的核心富庶之地,也就是廣州到潮汕一帶,當地百姓和官員也都沒有感受到什麼壓力,對大宋的統治也沒什麼想反對的,這些人也都樂意支援趙子稱,保衛好自己的家鄉不被亂兵侵襲。
反正這些地方天高皇帝遠,他們就算承認了趙子稱,趙子稱也沒法讓他們出糧食支援北伐,當地最多也就稍微提供點兵源,再提供一些細軟財物,怎麼看承認趙子稱都是利益上更賺的。
他們無論考慮到正統性還是實際利益,都沒必要從賊。
所以,如今的大宋天下,除了河南河北的淪陷區,包括剛剛被金兵打下的南陽盆地、淮北部分地區,另外就是除掉兩湖全境和兩廣北部,中間腹心這一大片以外。
其他的漢人領土,基本上都傾向於承認趙子稱。
雖然趙子稱的地盤很醜,這也沒辦法,心窩子都被金人掏了,東西幾乎被切為兩半,趙子稱能實際直接排程的抗金資源,只在東邊這一半。
至於西邊那一半,在可以預見的短期未來,趙子稱只能指望李綱等人的西京留守朝廷幫他管好地方,別被金人再擴大戰果就好。
李綱、宗澤他們只要能頂住,讓金人別得到更多,最好再牽制消耗一下金人,就足夠了。反擊還是得靠趙子稱自己。
至於兩廣南邊那“不絕如縷”的支援趙子稱的地盤,聊勝於無了,趙子稱並不指望靠那一線之地的連線、跟西邊的李綱聯絡。
將來趙子稱坐穩後,肯定要想辦法把湖廣先收回來、把中間被金人勢力斬斷的腹心補回來,最好連直接被金兵佔領的襄陽、南陽一帶也拿回來,這樣才能跟河洛、關中直接聯絡,把中部被掏空的部分補上。
至於再北出桐柏山、徹底收復汴京周邊的河南主平原地區,那得再下一步了。
……
而隨著趙子稱試圖稱監國、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步驟越來越緊鑼密鼓,金國那邊也不是完全沒有察覺。
金人也在靖康二年的二、三月份做了不少小動作。
他們考慮了之後,決定偷偷把之前汴京城破後才被俘的康王趙構放出去當傀儡——這一世的趙構,因為沒能名正言順被派出去出使、被皇兄封為元帥,所以他最終還是不出意外地被俘了。
不過趙構還是比他其他兄弟靠譜點,他在最後關頭還是想突圍求存的,只不過沒成功。相比於那些掙扎都懶得掙扎直接等死的兄弟,他還是要好不少。
同時也正因為他是試圖突圍後再被抓回來的、而不是直接在汴京城裡等著抓,所以很多臣民一開始也不知道康王被抓了。
這都給金人利用這顆棋子多留了一些操作空間。
在發現趙子稱的抵抗不可勸降、而且愈演愈烈後,金人就想到了暗箱操作,假裝讓趙構自己“突圍”,然後拉攏一些班底。
他們先把趙構唯一的兒子和給他生兒子的潘賢妃扣下了,又讓醫生毒害趙構讓他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這樣趙構就只剩唯一一個兒子還落在金人手上。
然後金人又派了幾個精選的投降派大臣給趙構當執宰、尤其是那種“實際上早就投降了,但明面上還裝作有骨氣”樣子的,以便欺騙更多人。
最後,金人精選了秦檜這個之前名聲不錯、但實際上已經暗中投效的,來當趙構新朝廷的實際執政者。
還把李邦彥、張邦昌,也都留給了趙構。
靖康二年的三月底,趙子稱在京東路即將稱監國的同時。自稱是從金人那裡逃回來的趙構,在金人撤出南陽盆地和撤出汴京後,在汴京就地倉促稱帝。
因為金人之前控制著汴京,所以哪怕宋哲宗的皇后、如今的老孟太后沒被金人帶走,但她也免不了被趙構繼續控制。太后帶來的法統加持,也只好被趙構暫時吸收。
金人居然還假惺惺地跟趙構簽訂了“停戰和約”,表示並無滅亡大宋的意圖,之前只是弔民伐罪。
現在既然有尚未被俘的大宋賢王願意跟金人籤和約,金人自然也願意退出汴京,並且金人只承認趙構是大宋皇帝,只跟趙構談判。
至於趙子稱,金人朝廷宣佈將視其為大宋境內的反賊勢力,絕不會跟趙子稱談判的。
趙構稱帝之後,鐘相、曹成等人也算是找到了投靠物件,這些人名義上也都承認了趙構的朝廷,希望趙構招安他們給個官職爵位,並且承認他們在湖廣的實際利益。
趙構迫於形勢,也都承認了鐘相、曹成,給他們封了非常優厚的官爵,還都給二人封了國公。
於是,黃河以北的土地,被趙構這個偽朝廷正式承認割讓給金國。至於黃河以南原金人實控區、包括南陽,一直到湖廣,都成了趙構朝廷名義上的地盤。但實際上湖廣歸造反軍閥管不歸他真管。
天下其他漢人土地,都選擇了承認趙子稱,讓趙子稱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