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立了志,便如心中有了根。
紮根於千書萬卷,汲取營養。
他一邊學習各種古方和醫藥知識,一邊用於實踐。
因為他很認可一句話,叫做“實踐出真知”。
三年後,李時珍離開了【黑白學宮】,之後在林平之的操作下,進了軍隊當了一軍醫。
軍中漢子訓練時,總會留下各種筋骨肌肉傷勢;李時珍有足夠的案例來實踐自己的所學。
很快,他在外傷的造詣直追一些老名醫。
之後,離開軍隊,行走天下,成為一名遊醫,這讓他又見識到了眾多的疑難雜症。
當然,作為太淵的徒弟,他也學習過內功吐納之法,調理身體。
因為他發現,內家真氣對各種病例,有時能起到奇效。
李時珍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藥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
而且,他並不一味地推崇古人,批判繼承和調查研究是李時珍研究的重要方法。
“今人未必不如古人!”
這是師父太淵時常教導他的話語。
他研究每味藥,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異同,然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
甚至,他偶爾把自己醫家的一些想法,結合內家真氣功夫,試用在自己身上。
或是藥理,或是人體五臟六腑系統變化,或是嘗試改變真氣在經脈中的流向,或是停滯,或是刺激穴竅……
其中好幾次,李時珍差點就把自身體己折騰完了。
…………
玉泉山,玉泉寺。
佛教天台宗祖庭之一,自唐以來,玉泉寺教、律、密、禪、淨兼修,諸宗競秀,各派流光,高僧輩出。
寺裡面有一位僧人,皇室敕封玉泉寺“監院僧官”,法號“懷玉”,二十五六年紀,眉目清朗如雨後青山,常著半舊灰白僧衣,腕間一串沉香佛珠。
這日天降滂沱大雨,李時珍遊醫至此,恰逢避雨入寺。
剛繞過影壁,便聽見廊下傳來錚錚琴音。那曲調初時低迴婉轉,繼而變得清越激昂,竟是《廣陵散》。
他駐足細聽,只見懷玉正臨窗撫琴。
指尖在琴絃上流轉,神情淡然,彷彿與這古曲、這雨景融為了一體。
懷玉輕笑:“檀越身上有血竭、當歸之氣——是醫者吧?”
李時珍拱手回禮,目光中帶著幾分驚歎:“在下李時珍,見過法師。方才聽聞琴音,竟是《廣陵散》,法師好技藝。”
懷玉當然聽過李時珍的名字,當下邀請對方入寺,安排在南廂房居住。
李時珍白日裡去鎮上醫院坐診,傍晚回玉泉寺休憩,和懷玉也逐漸熟悉。
他發現這位年輕僧官當真是個妙人。
雖為僧官,卻不忌酒肉,偶爾會在月下獨酌。講經時總能引些市井笑話,把深奧佛理說得淺顯有趣。
好烹茶,自創“松針混梅子“的古怪茶方,聲稱“酸苦才是人生真味“,烹茶時只用玉泉寺外的那眼泉水。
這日雨過天晴,兩人同至泉邊。懷玉望著澄澈的泉水,談興起來。
“東壁兄可知這‘玉泉’的來歷?”
李時珍搖搖頭,懷玉於是娓娓道來。
“傳說這玉泉山啊,古時山枯水涸,百姓苦於乾旱。山中有一破敗古寺,僅剩老僧普淨獨守。某年大旱,田地龜裂,餓殍遍野,普淨禪師日夜誦經祈雨,卻無回應。”
“某夜,普淨大師忽夢一白衣女子泣拜,自稱是玉泉龍王之女,因父王被惡蛟囚禁,泉脈斷絕。龍女懇求:“若得高僧相助,願以玉泉永報!”言畢化作白蛇遁入地縫。普淨大師驚醒,見禪房地面竟有一道溼痕,蜿蜒如蛇行。”
“次日,普淨循溼痕至山後荒洞,聞洞中傳來龍吟哀嚎。他趺坐洞口,誦《金剛經》七日七夜。第七日,洞內黑氣翻湧,惡蛟現形,怒斥:“凡僧安敢擾我!”普淨擲出佛珠,珠化金光鎖鏈困住惡蛟。”
“突然,地動山搖,一條蒼龍破巖而出——正是玉泉龍王!龍王頷首謝道:“蒙師相救,當以靈泉相報!”龍爪劃地,霎時清泉噴湧,水流竟泛碧玉之色,所過處草木重生。龍王與普淨大師立約:“此泉與寺同壽,僧眾持戒一日,泉水不涸一日。””
李時珍聽的入神,非常配合的露出驚歎,“原來這玉泉有如此神異來歷。”
懷玉手裡拿著一把蕉葉扇,指著泉水道:“神異不止於此,這泉水還有個脾氣——若遇心誠之人,水面會浮起蓮花狀水紋。“
“不信的話,東壁兄請看。”
李時珍轉首望去,眼睛瞪大。
這次是真的驚到。
起初,水面只泛起一圈極淡的漣漪,如蜻蜓點水般輕淺。
可轉瞬間,那漣漪便以不可思議的軌跡擴散開來——不是尋常的圓形波紋,而是層層疊疊向內收攏,邊緣處的水珠彷彿被無形之力牽引,竟逆勢向上凸起,在水面中央凝結成一朵花。
花瓣層層疊疊,紋路清晰,栩栩如生,正是一朵曼陀羅!
再細看時,那曼陀羅圖案已隨著又一波漣漪緩緩散去,泉面恢復了尋常模樣。
“曼陀羅?!”李時珍先是驚呼,隨即凝神細想,又緩緩搖頭,“不對,是【多羅葉指】。”
他看向懷玉,眼中滿是敬佩,“懷玉法師的指力竟快練到無形無象的境界了,時珍佩服。”
【多羅葉指】,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指風如葉,輕靈飄逸,能隔空點穴,亦能拈花傷人。
尋常僧人苦修數十年也未必能得其精髓。李時珍個人感覺,便是少林寺那些方字輩的高僧,怕是也未必有這般造詣。
懷玉哈哈一笑,將蕉葉扇往肩上一搭,“哈哈,東壁兄過獎了。只是晨起時,習慣了以指風敲鐘,省了鍾杵的力氣而已。”
…………
這日。
李時珍照常在醫院坐診。
“李大夫,李大夫,快救救我兒吧!”
門外便傳來一陣急促的呼喊。
接著,便看到兩個夥計攙扶著一位藍衣華服公子進來,這位藍衣華服公子看面容年少,可是這身量不小,估計得有二百斤重。
走一步晃三晃,全靠夥計架著胳膊才勉強站穩,額頭沁著一層虛汗,臉色發白,呼吸也帶著些喘息,一看便知毛病不小。
經過詢問,知道了藍衣華服公子名叫仰楊坤,鎮上一位富商之子。
李時珍讓其躺在病床上為其號脈,身後楊母看著楊坤痛苦模樣,眼中含淚。
“兒啊,別擔心,這位是名醫李時珍李大夫。”
“李大夫,是不是我兒最近讀書太辛苦了,把身體累壞了?”
李時珍為楊坤號脈的手指微微一頓,眼角幾不可察地抽了抽——他已然摸出了病因,哪是什麼讀書累的。
“呃,這個嘛……”
讀書太辛苦?
累壞身子?
楊母泫然欲泣,道:“兒啊,咱們楊家就你一個獨苗,要是身子累垮了,可如何是好啊?”
李時珍輕咳兩聲,“楊公子近來可是經常感到疲憊,心煩意亂,口乾舌燥?”
楊坤腦門還在冒虛汗,“對,對。”
李時珍繼續道:“是不是飲水多,卻不能緩解口渴之症?而且小便頻繁?”
楊坤正喘著氣,聞言連連點頭,“對,對,尤其是這口乾,喝多少水都不管用。”
楊坤答得急切,顯然被說中了癥結,看向李時珍的眼神裡多了幾分信服。
果然是名醫,一下子就看出了自己的病。
楊母也連忙補充:“李大夫,還有件怪事!我兒以前兩碗飯就飽了,這陣子每頓吃四碗都喊餓。我想著他許是讀書費神,就讓下人多燉了補品伺候,可身子反倒越來越虛,這到底是怎麼了?”
什麼?!
還多燉補品??
李時珍哭笑不得,道:“夫人,楊公子這是得了消渴病。”
“消渴病!”楊母一驚,神色怔住,“……消渴病是什麼?”
李時珍道:“這病是因為楊公子平日裡飲食不節,嗜食肥膩之品,甜甘之物,恣意飲用醇酒,經年累月造成的。”
楊母恍然,憂道:“嗯,我兒平時就喜歡吃肉。”
李時珍道:“進食量大,但日漸消瘦,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尿多而甜,這些都是消渴病的症狀。”
楊坤母子兩連連點頭,徹底信服李時珍的醫術。
楊母哀求道:“李大夫,求你一定要治好我的兒子,我們楊家就這一根獨苗,不管要什麼名貴藥材,多少錢,我們都出。”
李時珍讓人拿來紙筆。
刷刷落筆,頃刻便好,遞給楊母。
楊母一看,頓時愣住。
“十里之外一眼泉,勝過名醫賽神仙。”
“李大夫,這是……?”
楊母看不懂了。
她兒子這麼難受,不是應該用名貴藥材才可以嘛。
怎麼不給開藥方,反倒寫起詩來了?
李時珍道:“對,每日步行去拜飲,保你身安體康健。”
楊母不解,問道:“李大夫這是何意啊?”
李時珍走到藥櫃旁,抽出一盒,拿出一小藥瓶,遞給楊母。
“城外十里有座玉泉山,山上有座玉泉寺,寺旁有一口神泉,請楊公子每日步行十里路,到神泉旁先拜上三拜,然後再用泉水飲下我這藥丸即可。”
“什麼?每日走十里路?”楊母臉都白了,心疼地看向病床上的兒子,“我兒身子這麼虛,哪禁得住這般折騰啊?”
李時珍神情一肅,語氣鄭重道:“記住,此法最重心誠。不得讓他人給楊公子打水回來喝,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
楊母憂心問:“否則會如何?”
李時珍正色道:“否則必定會病入膏肓,到了那時,縱然是神仙下凡,也是無濟於事。切記切記。”
楊母抱著小藥瓶,看看兒子蒼白的臉,又想想李時珍的話,咬了咬牙,眼神漸漸堅定起來。
兒啊,你作為楊家的獨苗,一定不能出事。
送走楊家母子,李時珍站在門口望了望他們離去的方向,轉身對著牆角打了個手勢。
陰影裡立刻走出一名黑衣男子,身形挺拔,眼神銳利,正是林平之派來保護他的黑旗衛。
“去跟著楊公子,不必干涉,只需看他是否遵醫囑行事即可。”李時珍吩咐道。
黑衣男子微微頷首,身形一晃,三兩步便消失在街角,身手之敏捷,絕非尋常江湖人可比。
這黑旗衛共有二十人,乃是大師兄林平之為了照顧他遊醫天下,特意從麾下抽調的精銳,一路暗中護持,從未出過差池。
李時珍回到案前,拿起楊坤的脈案,在“病因”一欄添了句“過食肥甘,疏於勞作”,又在“治法”後補了“運動以消膏脂,泉水以清燥熱”。
…………
玉泉寺。
懷玉聽李時珍講述這件病理之事,頗感好奇。
“東壁兄,這是什麼道理?”
對於李時珍對楊坤母子說的“那眼泉水是神泉”之類,懷玉是半分不信。
自家門口的泉水,他還能不清楚麼。
李時珍神秘一笑,抱起藥簍往外走:“懷玉師父莫急,旬月之後自有分曉。走,陪我去後山轉轉。”
“去後山做什麼?”懷玉挑眉,見他往藥簍裡塞小鏟子,頓時明白了,“東壁兄,貧僧可不是藥童。”
話裡帶著幾分抱怨,身子卻很誠實地接過藥簍背在肩上,動作嫻熟。
李時珍擺擺手道:“哎呀,誰叫懷玉師父你武功高呢,有你相助,採藥事半功倍啊。”
後山草木蔥蘢,晨露未晞。
懷玉指風輕掃,泥土如浪分湧,露出完整藥根。
“好!”李時珍看得眼睛一亮,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將茯苓完整取出,大讚道,“這招‘落葉歸根手’真是妙!用來挖茯苓,能省我半天功夫!”
懷玉雙手合十,無奈道:“阿彌陀佛,貧僧這是【多羅葉指】,不是藥鋤。”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李時珍隨口引了句經文,一邊清理茯苓上的泥土一邊道,“你看你,著相了不是?能用指風敲鐘,自然能用指風挖藥,殊途同歸嘛。”
懷玉被他堵得沒話說,轉而瞥見旁邊一株帶刺的灌木,指風輕切,一段根莖應聲而落。
李時珍接住那段根莖,湊到鼻尖嗅了嗅:“性溫味苦,能治關節痛。對了,你剛才那招【分花拂柳】,動作這般輕巧,用來給藥材削皮肯定利落,要不要試試?”
懷玉眼皮一翻:“……”
…………
那名被李時珍派去盯梢楊坤的黑衣衛,每日都會來彙報。
第一日。
黑衣人彙報道:“李公子,楊坤今日由書童陪著出門。才走了三里地,就歇了十二回……一路上罵罵咧咧,說要是您的藥治不好他,定要找您算賬。直到黃昏時分,才磨磨蹭蹭達到目的地。”
第二日。
“……楊坤出門比昨日晚了一個時辰,但是達到時間少了半個時辰……楊坤對書童說“走完十里路,沒有昨天那麼難受了”……”
李時珍點點頭。
“看來,這楊坤還是能堅持的。”
李時珍眼中閃過一絲笑意。他最清楚,像楊坤這般養尊處優的富家公子,第二日才是真正的考驗。無論是自願還是被母親逼著,能拖著痠痛的身子出門,便已是進步。
第三日,第四日……
黑衣人的彙報日漸輕鬆。
“楊坤今日只歇了五回…”
“他說腳不那麼疼了…”
“今日竟比書童走得還快些…”
“……”
一晃旬月過去。
這日清晨,醫館剛開門,楊坤便提著禮盒走了進來。
只見他身形明顯清減了不少,至少輕了數十斤,臉上的虛胖褪去,眼神也亮了許多,走起路來穩健有力,再無往日的蹣跚之態,竟是健步如飛。
“李大夫!大恩不言謝!”楊坤一進門就作揖,臉上滿是感激,“若非您的妙方,我怕是還在病榻上煎熬呢!”
他掏出小藥瓶子,好奇問道:“不知李大夫給我開的是什麼藥?竟有如此神效!”
李時珍道:“這是我根據一篇古方改進的藥丸,主要成分是葛根、天花粉、麥冬、生地、五味子、甘草和糯米,具有養陰生津,止渴除煩,益氣和中的功效。”
“那為何非要讓我每日步行十里去喝山泉水?”楊坤摸著後腦勺,想起那些日子的奔波,仍是一陣唏噓,“這段時日,可把我累壞了。”
“你平日缺乏運動,痰溼鬱積體內,光靠藥物難以根除。”李時珍哈哈一笑,“這藥需配合運動,才能將體內濁氣散出去,這才是治療消渴病的關鍵啊。”
楊坤不是蠢人,恍然大悟,再次拜謝,“原來如此,李大夫真是用心良苦啊。”
然後兩人同時笑了起來。
傍晚回到玉泉寺,李時珍把這段趣事說給懷玉聽。
懷玉正坐在廊下煮茶,聞言笑道:“都說這泉眼通龍宮,依貧僧看,倒是還通人心。若非那十里路磨去了浮躁,再好的藥也難見效。”
“你這和尚,就慣會打趣人。”李時珍在他對面坐下,拿起一杯剛沏好的“松針梅子茶”,抿了一口,酸中帶甘的滋味在舌尖散開。
懷玉放下茶盞,忽然笑道:“東壁兄,你治百病,可能治貧僧的‘無聊’之症?”
李時珍從藥箱裡掏出一根銀針,作勢要扎,“來,扎個合谷穴,保你疼得有趣。“
懷玉連忙擺手,作投降狀,引得兩人都笑了起來。
“對了,東壁兄,”懷玉忽然想起一事,“你這治療消渴病的藥丸,可有名字?”
李時珍望著窗外那眼見證了這一切的泉水,笑道:“有了,就叫【玉泉丸】。”
“玉泉丸,玉泉丸……”懷玉低聲重複著。
指尖捻動著沉香佛珠,眼中閃過一絲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