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明軍的全面進攻,朱瞻壑的反擊!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國大漢 飛翔的折耳根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大漢平東、安東與朝鮮之間的海峽,漢東海峽。
這裡本是朝鮮海鮮,但如今這裡成了大漢之地,自然也成為了大漢的漢東海峽。
漢東海峽之上,韋興率領三十餘艘戰艦,看著朝鮮水師迎面而來。
派出去的哨艦,直接被朝鮮水師開炮炮擊,韋興當即下令已經裝填好炮彈的艦隊對朝鮮水師發起反攻。
海面上,大漢艦隊佔據著艦船與火炮的兩大優勢,朝鮮水師想要逃離,韋興圍攻之下,除了特意放過一艘回去報信外,其餘盡皆被消滅在海上。
海戰,如今的大漢穩居世界第一,即便是大明都只能避其鋒芒,更何況是朝鮮。
隨後韋興率領艦隊繼續向朝鮮而去,派出陸戰隊,展開登陸作戰。
看著朝鮮海岸上密集的炮火,韋興卻是冷笑,直接以艦炮開始覆蓋,以掩護陸戰隊的登陸。
而在後方,滿載漢軍的運輸船也在隨時待命,只待陸戰隊攻下朝鮮的海岸陣地,大軍便會開始進行全面登陸。
大漢漢京。
朱瞻壑與王玉、許柴佬正在緊急商議著要事。
“世子,如今朝鮮的水師已經開始出動,韋興率領大軍前去迎擊。
漢東海峽之上必然會爆發海戰,朝鮮水師不敵後必然龜縮,韋興率領大軍進入朝鮮。
臣建議可以讓韋興將動作打出來,但不要輕易快速突進。
臣始終認為大明必然會參戰,絕不會僅僅只是一個試探我們戰力。
現在王爺率領主力大軍在歐洲,這麼一個機會,大明肯定不會放棄。”
王玉的話,頓時讓許柴佬也連連認同。
他們是真的不信,在大漢數十萬大軍在歐洲時,僅僅只是為了試探大漢的戰力。
若是大漢大軍盡在,他們還會信,但這麼一個機會,大明會捨得錯過?
朱瞻壑看著地圖,眉頭微皺。
“王閣老,大明會參戰之事,我知曉,但大明若是參戰,恐怕不僅僅是在朝鮮方向。
大明一旦決心派出大軍,那麼必然是奔著消滅韋興的大軍,然後攻入平東、定東、安東之地。
而大明想要做到,就必須會派出水師,且是大明最為精銳的水師,不然無法在海上與我們的海軍爭鋒。
在朝鮮那裡集結的二十萬明軍,恐怕也會趁機加入戰場。
除此之外,那個地方根本不足以讓大明的大軍在那裡展開,那麼大明必須會在另外一面開展戰場。
另一面與大漢接壤,且有大漢不少核心之地,唯有東南亞。
我的想法是在朝鮮想辦法解決明軍的精銳水師,在朝鮮那裡加大進攻力度。
而韋興在朝鮮那裡吸引明軍視線之時,在東南亞之地,暗中將中大都督府的五萬軍調去,配合北大都督府先在東南亞設伏。
具體如何設伏,可以先以沒有料到大明會在那裡出兵為表象,這符合事實。
大軍潰敗,明軍必然追擊,屆時關門打狗,截擊明軍後軍,再行圍攻進入包圍圈的明軍。
用我父王的話說,使用戰術穿插,如此可直接有效解決來犯明軍!
你們覺得如何?”
朱瞻壑雙眼精光閃爍。
這次他雖是監國,但朱高煦已經跟他說得很清楚了,在監國期間,就將自己當做大漢的王。
這才是朱高煦對他最後一次歷練的根本,因為朱高煦想要看看他身為大漢的王,在面對這樣的危機之下,到底會怎麼做。
朱瞻壑不想讓朱高煦失望,他自己也很想展現自己的能力。
他已經跟在朱高煦身邊學習、歷練了十多年,他也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能夠挑起整個大漢的重擔。
這次大漢主力大軍不在,各個大都督府的剩下兵力,只有零零散散的十多萬。
而他不僅僅只是想要守住,他想要反擊,他想要反攻。
守住,這是底線與根本。
但若能趁此機會反攻,消滅明軍主力,這才是實力的展現。
然而他又是第一次提出這些,也是第一次經歷這些,他才要問一問王玉與許柴佬。
朱瞻壑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也不想剛愎自用。
王玉與許柴佬聞言,心頭都是一震。
兩人是真有些沒有想到,朱瞻壑竟然有著這樣的雄心。
他們想的是以防為主,朱瞻壑卻是想著要殲滅明軍,主動出擊。
震撼之餘,兩人心頭又是格外的欣慰,這樣的朱瞻壑,是真的像朱高煦啊。
兩人對視一眼,王玉當即說道:“世子,此事可與軍機處商議。”
他們兩人不擅軍事,且又是文臣,隨著朱高煦制定的文武分開,軍事戰略,軍機處才是朱瞻壑應該問的。
朱瞻壑當即將軍機處的人叫來,開始商議起來。
軍機處的人,都是朱高煦提拔起來年輕優秀一輩,都是經過朱高煦考驗後才得以進來的。
軍機處的人聞言,當即開始在地圖上研究起來。
其中唯二的一箇中年男子看向朱瞻壑。
“世子殿下,按照世子所說,這份設想可以實現。
我們的大軍,可以做到這種穿插,但要實現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要明確明軍確實會在東南亞投入主力大軍,且還需要判定他們的進攻路線。
明軍主力是否會從東南亞發起進攻,那是軍情局的職責,但如今他們沒有打探到情報,臣只能進行猜測。
大明在朝鮮那裡,已經集結了二十萬大軍,但這二十萬大軍並非主力,大明精銳的三大營並未出動。
而朝鮮那裡的地形,在已經有了二十萬明軍的情況下,再投入更多的大軍,也基本無法發揮成效,因為展開困難。
且現在已經顯示出來的形勢,是韋興將軍率領大漢僅有的大軍在展開進攻,那麼這必然會造成一種現象,那就是大漢其餘之地,是肯定空虛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明集中精銳,對東南亞出兵的可能性極大。
因為在這邊,有著大明西平侯沐晟的精銳山地軍,也有因為之前大明承認安南復國,安南也會與大明聯合出兵在內。
更有在朝鮮方向主動發起進攻會需要大量水師配合,而我們大漢的海軍又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當世第一。
這些因素在內,明軍在東南亞開闢新戰場,是極為有可能的。”
朱瞻壑聽著軍機處的分析,心頭很是認同。
因為他也是這樣認為的,而軍機處的分析,則是更加細緻,且條理清晰。
可以說各方面的因素,軍機處也基本都有考量。
而軍機處人的話音並沒有停下,繼續傳來。
“而大明一旦在東南亞開闢戰場,那麼必然是為了得到我們在東南亞各省的一些核心技術。
且現在是因為王爺率領主力大軍在歐洲,那麼大明必須要速戰速決,不然等王爺率軍返回,大明將沒有任何優勢。
故而大明一旦開闢東南亞戰場,那麼必然會投入大明最為精銳的三大營,以達到速戰速決的效果。
但有一個問題是,東南亞沿海之地眾多,我們有著海上的絕對優勢,大軍與物資可以透過海上進行調集,而東南亞的那些核心,也可以透過海上通道進行轉移。
可明軍一旦對沿海之地發起進攻,不僅會面臨陸地上陸軍的阻擋,還會面臨我們海軍的艦炮威脅,以及隨時都有可能派出陸戰隊切斷明軍糧草補給線的危險。
在大明沒有對我們海軍有充分的應對之前,他們選擇的目標,既要是核心之地,又要避免我們海軍能夠影響戰場。
如此一來,他們的進攻目標極有可能是中部偏向於沿海的那些重要城池。
這樣做,可以切斷內陸各省與海上之間的聯絡,屆時只需要派出一部分兵力應對防守從沿海以及海上過去力量的威脅,又能斷絕海軍的影響,且還能無法讓中部以及以北那些重要城池的轉移。
本身在漢東海峽就有大明精銳水師牽制我們的海軍,而主力艦隊又在歐洲這些情況之下,大明最後再對沿海之地發起進攻。
從陸地進攻至馬六甲之地,到時大明便有了可以製作大型海船以及火器的技術,也能截留我們的造船廠,在這種模式下,大明兩路大軍可以對大漢進行包圍的同時,還能截斷馬六甲海峽。
如此一來,即便王爺率領大軍返回,也會被阻擋在馬六甲海峽之外,為大明爭取更多的時間。
現在世子殿下想要以戰術穿插,先消滅明軍後軍,再對明軍主力進行切割包圍,可以在這些地方上進行設計。”
軍機處,因為下轄參謀部,包含了戰術以及戰略參謀、戰略以及戰術制定等等任務,這裡面的人,都是大漢在這方面的人中龍鳳。
原本的兵部,就被拆分成了軍機處、參謀部、後勤保障等等,朱高煦又集中了大漢在這方面的頂尖人才。
朱瞻壑聽著這些,心頭都有些震撼。
原本他參與軍機處的一些議會,都是朱高煦佔據主導,提出戰略與戰術,由軍機處進行完善。
但朱高煦所提出來的,都是自己已經設計過的,軍機處似乎想不出更好的,都是圍繞著朱高煦所說的進行展開。
而這次,他只是提出戰術穿插與圍攻的概念,軍機處直接從各個方面開始全面分析,既有震撼,也有一絲心酸。
若是朱高煦提出,這些人恐怕都不會說得這麼完全,而是直接沿著那個思路做出具體的戰術設計。
而到了他這裡,這些人是生怕自己不懂一般,將各方面如今所有的訊息綜合,綜合考量後給他說出來。
朱瞻壑也沒有氣餒,畢竟自己才開始接手這些,他相信,以後他也能夠像朱高煦那般的。
就在朱瞻壑準備出聲時,陳宏匆匆走了進來。
“世子殿下,大明傳來的加急密報!”
陳宏,這是朱高煦特意留下,為了讓朱瞻壑能夠隨時瞭解大明訊息。
因為陳宏是負責情報網路的,豚衛就是幹這事的。
朱瞻壑接過看完,當即看向軍機處與王玉等人。
“大明在朝鮮邊地的大軍已經進入朝鮮,鄭和率領大明精銳的水師艦隊已經出發,前往漢東海峽。
看這個趨勢,是去包圍韋興了。
另外大明的精銳三大營,已經進入廣西,雲南的大軍,也由西平侯沐晟率領,進入安南。
如今事情緊急,傳令給韋興,讓他打出威勢,但實際以防為主,優先解決大明的水師艦隊,再吸引大明的視線在朝鮮。
軍機處立即就剛才所說,制定戰術交由孤,孤看後便開始實行。
再傳令中大都督府,立即發兵去往東南亞,匯合北大都督府大軍!
國事院立即開始物資調集,保證兩處大軍的後勤所需!”
“是!”
所有人紛紛領命,沒有一人反對,更沒有一人提出要由朱高煦來最終決定的話語。
隨著朱瞻壑確定,大漢的戰爭模式再度開始運轉。
朱瞻壑這些時間,一直在殿內處理事務,後宮與東宮,都沒有回去。
今世子妃張氏,與世子側妃胡善祥,兩人端著熬好的補湯來到朱瞻壑身前,又給朱瞻壑捏著肩,想要朱瞻壑放鬆片刻。
兩女都沒有提太累了就休息一會的話語,更沒有讓朱瞻壑回去,而是在鼓勵著朱瞻壑。
後宮諸事,兩女全部都處理得井井有條,絲毫沒有讓朱瞻壑擔心。
韋清婉在得知兩女的所作所為,心中也是格外的高興,也在趁著這個機會教導著張氏該怎麼做好世子妃。
後宮與內務的諸多權力,包括她的許多生意,韋清婉都已經逐步交給張氏。
而胡善祥則是輔佐張氏,兩女將這些事處理極好。
韋清婉對兩人都是極為的滿意,這兩人在她眼中,都有著賢后的潛質。
朝鮮,韋興已經率領大軍登陸,對李裪的精銳大軍直接強勢展開進攻。
哪怕是有著大明送來的諸多火器,李裪的八萬大軍,其中三萬精銳,愣是被韋興打得損失慘重。
李裪此刻只有心痛,他沒有想到大漢的主力軍都在歐洲了,面對韋興不過五萬大軍,他愣是被揍得手都還不了。
而大漢展現出現的戰力,以及強大的火器,不僅讓李裪很是無力,在朝鮮的楊溥,同樣神情凝重。
在楊溥眼中,這怎麼看都不像大漢的常備軍,反而是大漢的主力軍。
因為這個戰力,是真的超出了他們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