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歐洲 大漢之戰爆發,朱瞻基與群臣的興奮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國大漢 飛翔的折耳根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朱高煦在安排好大漢諸事後,當即動身,又率領三萬大軍開始出征,前去匯合已經就位的大軍。
而在朱高煦出發後,朱高煦提前發出的軍令,也已經傳達到張輔、韋達手中。
張輔第一時間發兵十八萬,開始對奧斯曼帝國發起全面進攻。
韋達率領十五萬大軍,兵分兩路,分別對芬蘭王國與波蘭王國發起進攻。
盛堅與侯海也在匯合五萬大軍後,總兵力達到十萬。
侯海當先開始對羅馬島,以及在那不勒斯王國建立新政權的王國發起佔領性進攻。
盛堅率領六萬大軍,來到西班牙王國南部的阿爾梅里亞港,也是原本格拉納達王國之地。
留下兩萬軍發起進攻,佔據港口,自己親率三萬大軍佔據直布陀羅以及直布陀羅海峽,又派出一萬軍去往愛爾蘭島,鞏固防線。
在拿下這些地方後,盛堅採取緩步攻勢,並沒有大舉攻入,而是在等待後續大軍。
隨著朱高煦到來,帶著六萬大軍,以及三大艦隊主力,清剿諸國海上水師力量,藉助海軍的掩護,對沿海之地開始發起進攻。
即便朱高煦親自到來,進攻的步伐依舊比較慢。
“王爺,葡萄牙王國與西班牙王國,以及法蘭西、英格蘭盟軍的實力都不如我們,為何不加快進攻速度?”
看著身旁疑惑的周岐鳳,朱高煦放下望遠鏡,笑道:“這裡的幾個小國,是歐洲諸國火器實力最為強大的,雖然比不過大漢,但若是冒然輕易快速進攻,很容易損失慘重。
我們在這裡,主要還是不讓這些小國再行發展,主要的進攻,還是以張輔、韋達他們那裡為主。
一步一步蠶食過去便是,不必心急。”
在戰前,朱高煦就已經分配好了任務,他這裡,只是為了不給葡萄牙等王國繼續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而如今葡萄牙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展現出來的火器,也確實對漢軍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這也是朱高煦選擇慢打的原因。
他可以慢慢打,等待張輔與韋達那裡圍過來,但葡萄牙王國與西班牙王國,可是無法跟他一直耗下去的。
面對能夠對自己造成一定威脅的敵人,朱高煦可不想給這些人機會。
漢軍依舊穩定的緩慢推進,沒有給葡萄牙王國、西班牙王國、法蘭西、英格蘭絲毫的機會。
而歐洲各地全面爆發大戰,也讓原本各自看不順眼的歐洲諸國,緊急聯合在一起,但在東部以及北部,面對張輔與韋達的快速突進,依舊沒有什麼遏制的辦法。
在大漢與歐洲諸國的大戰全面爆發之際,大明皇宮內,朱瞻基正無比的興奮著。
“哈哈,好啊!漢王如今去了歐洲之地,那裡的大戰必然一觸即發。
現在漢軍主力不在大漢,讓李裪立即對大漢出兵!”
朱瞻基確實興奮異常,他等了幾年的時間,如今總算是被他等到了。
朱高煦調集數十萬大軍去遠征歐洲,大漢必然空虛,這麼一個機會擺在他眼前,讓他格外的心動與激動。
現在他只等著朝鮮的李裪為他試探出大漢的實力,再用朝鮮拖住朱高煦留下來的一部分大軍,他更有把握這次能夠解決大漢這個麻煩。
至於朱高煦的大軍返回?
只要他能夠拿下大漢,得到大漢的那些技術與財富,得到大漢的所有,朱高煦即便返回,又有什麼用呢?
起碼在朱瞻基眼中,就是這樣,眼下,就是他千載難逢的一個大好機會。
但凡朱高煦不出兵遠征歐洲,就大漢這幾十萬大軍,別說大漢的火器與科技領先大明瞭,哪怕就是不領先,他都不會對大漢有什麼明目張膽的想法。
畢竟那可是幾十萬大軍,大明的大軍,差不多也就那樣了。
雖然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裡去。
至於精銳,更是相差不大,說不定大漢的精銳比大明還要更多。
以往他都是將這些藏在心裡的,只得一邊對大漢做出防範,一邊當做無事發生。
但現在,在朱瞻基看來,是朱高煦自己作死,是朱高煦輕視他,輕視大明,給了他這麼一個機會。
在朱瞻基眼中,朱高煦就是為了開疆擴土而著了魔。
歐洲那麼遠的地方,帶著幾十萬精銳大軍過去了,說不定都得葬身在那裡,這不是走火入魔,是什麼?
下方的楊士奇等人,也是一臉的激動之色。
饒是這些人都是老狐狸了,但此刻都有些忍不住。
朱高煦不僅是朱瞻基的眼中刺,肉中釘,也是他們的心腹大患。
他們與朱高煦之間,本就沒有任何的緩和餘地,而朱高煦又有可以改換天地的實力。
他們也為此很愁,只是沒有像朱瞻基那樣表現出來。
現在朱高煦帶著幾十萬大軍去征伐歐洲諸國,這在他們眼中,同樣是一個難得機會。
楊士奇調整好心緒,率先開口。
“皇上,如今可以向廣西秘密派遣大軍,同時讓西平侯沐晟調集雲南之兵,再派出使者前往安南,讓安南率先對大漢出兵。
有著廣西與雲南兩路大軍的威壓,安南只能攻打大漢。
隨後兩路大軍可趁機從安南進入,攻取大漢在東南亞諸地。
同時水師艦隊也應該派出,讓鄭和率領艦隊,先解決到時與朝鮮大戰的漢軍,然後趁勢攻入大漢的平東、定東、安東三省之地。
到時水陸並進,對大漢其餘之地展開進攻,儘快拿下大漢漢京,如此大局可定!”
楊士奇說完,楊榮也隨即出聲。
“皇上,若要如此做,一旦出兵,就必須大軍盡出,拿出所有,且要儘快解決。
不然漢王若是率領征伐歐洲的大軍返回,我們機會同樣渺茫,且那時必然需要和漢王真正的精銳打出一個勝負,恐對我們極為不利。
現在最為重要的,是需提前做好出兵與各項物資調集準備,且不能真的等到朝鮮與大漢之間戰出結果。
只要交戰後知道漢軍戰力,需讓鄭和率領艦隊,儘快出擊,同時在朝鮮邊地的大軍儘快進入朝鮮,加入大戰,趁機消滅漢軍。”
下方眾人紛紛開始各抒己見,每一個人,全部都是在說著怎麼出兵,什麼時候在什麼時機對大漢發起進攻,沒有一個人因為同為漢人而不想發起大戰。
每一個人都認為這一次是大明的機會,是一個徹底解決大漢的機會。
這些人,並不是每個人都與朱高煦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
更多的人,是看中了大漢的富裕,也就是各項技術與錢糧、資源。
這些人想要趁著朱高煦遠征歐洲攻滅大漢,就是想要得到大漢的所有。
在這些人眼中,只要攻滅大漢,朝廷拿大頭,他們拿小頭,也足夠他們每個人,以及大明的其他人一起瓜分了。
大漢之富裕,他們都是有目共睹的。
那些地方,更是大漢已經開發好了的,他們得到,直接就可以坐享其成。
這麼好的事情,這些人,又怎麼會沒有想法。
朱瞻基聽著眾人的話語,沉思許久,最終下定決心。
“那便你們所言,立即進行佈置,各路大軍立即開始調集。
想要直接拿下漢京,是有難度的,漢王不可能不會留下大軍守備。
而在東南亞,大漢也有眾多技術分佈在那裡,前期以東南亞為核心,先解決大漢的原本倭國與琉球國之地,以及東南亞,再對漢京進行圍攻。
三大營也即刻出動,前往廣西。
你們調集好糧草物資,一定要快,時間緊急,不可讓大漢有所準備。
然後讓李裪那裡即刻出兵,楊溥先留在朝鮮,主持朝鮮大局!”
朱瞻基整合了一部分人的意見,直接開始部署與安排。
這一次會議,足足商議了數個時辰。
待楊士奇等人下去後,大明的戰爭機器,當即開始運轉。
數日時間過去,儘管大明朝廷沒有傳出任何風聲,但突然不一樣,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大戰爆發前的氣氛。
實在是大明永樂一朝時,經歷的大戰太多了,所有人對大戰前的徵兆,太過於熟悉了。
皇宮內,當今大明太后張氏,來到朱瞻基殿內。
“娘,你怎麼來了?”
“呵呵,我不能來了嗎?你將後宮與內府事務交給孫氏,讓我誦經祈福,美其名曰讓人陪我遊玩,放鬆心情,你可真是一個孝子呢。
當初,我們怎麼就沒有發現,你是這樣的一個白眼狼啊。”
張氏看著朱瞻基,心頭很是氣憤,更是怒其不爭與失望。
她是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怎麼養了這麼一頭養不熟的白眼狼,這麼一個不忠不孝之人。
當初明明都很好,但自從朱瞻基登基後,漸漸的就開始變了,開始變得不同了。
她不是念權的人,其實她早就不想管那些事,她早就想自己靜靜的待著了。
可孫若微在她眼中,根本不足以挑起重任。
她曾無數次後悔,當初怎麼會同意讓孫若微成為朱瞻基的正妻,竟然讓孫若微成了大明的皇后。
想大明開國以來,先有馬皇后,再有徐皇后,都是賢后,她也一直以此為目標。
她雖自知比不過那兩位,但她自認自己也不差,也一直在向著那個方向努力。
但在孫若微身上,她什麼也沒有看到,只看到了爭權奪利,只看到自私,絲毫不管顧國家大事,只在乎關乎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人,怎麼能做好大明的皇后?這樣的人,她又怎麼願意將這些大權交給孫若微?
可她是真沒有想到,朱瞻基竟然幫著孫若微拿去那些權力,更是以幫她解乏,幫她分擔為由,讓她不再管任何事。
張氏心頭滿是淒涼。
朱棣與朱高熾早早走了,當初朱高熾還讓她看著點朱瞻基,但如今的朱瞻基,誰又能看得住?
除了朱高煦,這個大明,沒有人能夠看得住朱瞻基了。
可朱高煦又在大漢,又帶著大軍去歐洲了,朱瞻基的那些動作,她也知道了。
朱瞻基想做什麼,別人猜不出來,她還能猜不到?看不出?
“你暗中是不是在調集大軍?你是不是想趁著你二叔征伐歐洲,為大明開疆擴土之際,出兵你二叔的藩地大漢?”
她來找朱瞻基,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
至於那些權力,被拿了就拿了吧,她也不在乎了。
她終究只是一個太后,朱瞻基又在幫著孫若微,她也不想一家人過得烏煙瘴氣。
但出兵大漢的事情,她必須要提醒朱瞻基。
原本朱瞻基還有些愧疚,張氏的那些話讓他感到鑽心的疼。
但最後說起朱高煦,朱瞻基直接忍不了了。
“娘,這些事情,你就不要管了。
如今我已經長大了,我是大明的皇帝,我能夠做好這些事情!”
“呵呵,好一個大明的皇帝啊,太祖皇帝立國大明以來,有哪個大明皇帝整天沉迷享樂、鬥蛐蛐?
這些我不想再說了,可我要告訴你。
那是你二叔,他如今在為大明,在為漢人開疆擴土,你如今卻是要對你二叔出兵,你這是小人行徑,更是不忠不孝!
你爺爺當初教導過你吧,你想要解決與你二叔之間的矛盾,那就好好去解決。
你二叔到如今並沒有對大明做出任何事,你卻是趁著他開疆擴土之際出兵,後人該怎麼看你?又該怎麼看待大明宣德一朝?
收手吧,不要再執迷不悟了。
你二叔已經在前面給大明走出了一條路,你要做的是追趕上去。
當你將大明發展比大漢更加強大,那時你二叔的藩地,自然就會是大明真正的疆土,自然會被你實際掌控,這才是你應該去做的。”
說到最後,張氏的語氣都帶有一些祈求。
她是真的希望朱瞻基能夠回頭是岸,能夠回心轉意。
然而朱瞻基聽著這些,卻是越加的不耐煩。
那一句大明哪有他這樣的皇帝,更是深深的刺痛著他。
他其實也自知,不如朱元璋,不如朱棣,但張氏這句話,是不是把朱允炆也包含在內了?他連朱允炆都不如?
朱瞻基心頭滿是怒氣,但殘留的理智讓他清楚,張氏到底是他親母。
“娘,這些事,你不要再管了,你好好調養身子吧。
當初你也格外勞累,現在好好休息。
我身為大明皇帝,會將這些事處理好的。”
“爺爺當初說過一句話,我很認同。
我所做一切,皆是為了大明,是非功過,自由後人評說。
但我,無愧於大明!”
朱瞻基深深的看了一眼張氏,隨即轉身離開。
張氏越是勸阻他,他越是想要去做。
甚至心中還有埋怨朱棣與朱高熾,若非當初他們縱容朱高煦,他又哪裡會面臨今日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