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大秦:開局罵爹,被逮當場 葫蘆滕上數星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結合之前嬴鋒給的建議,再以國策,輿論為佐,或許真能做到。
但試錯的成本太大。
無論是他,或者是始皇帝,都不會輕易冒險。
但想到這些貴族長年累月堆積下來的錢糧。
李斯便有些蠢蠢欲動。
深吸了一口氣,壓下躁動的心,李斯有些猶豫道:“陛下有意遷六國貴族前往咸陽。
增加咸陽的經濟,同時斷絕他們在外圖謀不軌。
對此,公子有何見解?”
聞言,嬴鋒坐下抿了一口秦酒,輕笑道:“在我看來,天下初統,許多東西都會隨著戰火被掩埋,併成為歷史塵埃。
需要耗費時間去感化,還不如將一切推倒重鑄新的文明。
這樣反而省事。
畢竟,對於黔首來說,不管是誰為君,他們的生活都一樣。
但六國貴族卻不同,因為他們本掌握權柄,卻被大秦卻將大秦統治,強烈的反差會讓他們處心積慮想要恢復權勢。
而即便入朝為官,能掌握的權柄也不會太大。
因此,他們只有一條路走到底。”
聽完嬴鋒的話,李斯臉色慘白,心有餘悸的道:“公子,你所說的一切皆無依據。
如今,隨著大秦統一天下。
善待六國貴族和優待他們,如若再不知足,等待他們的將會是大秦的鐵騎。”
看著還在自我安慰的李斯,嬴鋒搖了搖頭,若有所指道:“廷尉,地方私加苛捐雜稅,除了官員,還需要貴族配合。
一旦這些貴族掌握權柄,將其行為都推給朝廷,你覺得大秦想要天下歸心,可能嗎?”
一瞬間,李斯臉色大變,冷汗直流。
暴秦,暴君,試問大秦之政策比其餘六國更加的優異,但為何大秦卻被冠以暴秦。
這其中如若沒有諸子百家與貴族插手,不可能以訛傳訛。
但李斯還是固執已見道:“有陛下鎮壓天下,試問誰人敢反?”
不見黃河心不死。
這就是李斯當下的矛盾心理。
想到此,嬴鋒有些唏噓道:“廷尉,其實你們可以按照自已的想法做。
本公子只是個人想法而已。
至於有沒有用,未來長安會給朝廷做指路明燈。
如今,整個長安以我的意志為主,這便是我最大的優勢。
我將商賈,世家豪強全部抄家,將其錢財佔為已有,也沒見他們發生暴動。
因為,我手中掌握著一支老兵,足夠鎮壓他們。
為了生命,還得感激我對其委以重任。”
李斯緊皺眉頭,良久才吐出一口濁氣道:“公子,長安只是一地而已,但大秦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性質不同,更沒可比性。
而且,很多事想要實施起來,不是三言兩語便能決定。
而是要經過滿朝文武的商議,方才能政通人和。”
聽完李斯的話,王翦有些不屑道:“不過都是在利益交換而已,談何商議?
七國數百年來相互聯姻,關係複雜。
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七國貴族,其實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而這也成了處理六國貴族最大的阻力。”
嬴鋒聞言,笑了起來道:“武成侯說的不錯,其實陛下對於六國貴族與諸子百家太過於仁慈,有失他暴君之名。
不僅沒對他們進行處罰,反而是優待無比。
這讓他們越發肆無忌憚,有恃無恐。”
王翦的嘴角不由的一抽,這樣的話,他可不敢隨意妄言。
反而是朝著李斯道:“你也不必要在意公子之言,還是按照陛下的意志行事便可。
以這小子的為人,六國權貴不傷筋動骨,他是不會罷休。
長安已經準備興建學堂,進行啟蒙。
大秦家大業大,不可能隨意胡鬧。”
聞言,李斯深吸一口氣道:“公子其中有不少可取之處,但大秦統一天下,最大的功臣乃是秦人。
如若不重用秦人,開啟招賢令,最大的阻力反而會是秦人。”
格局還是有些小了。
但這想法,恐怕不止李斯,應該所有人都是如此認為。
“廷尉,如今天下一統,天下黔首皆為秦人,此事,汝還需謹記於心。”
李斯一怔,久久沒有反應過來。
片刻後,李斯這才起身朝著嬴鋒執禮道:“謝公子點破,斯有些著相了。”
嬴鋒輕笑一聲道:“廷尉,天下初統,很多人對此都沒反應過來。
但不論新老秦人,在陛下眼中,都是一視同仁的。
打天下難,治理天下更難。
以大秦當下的情況,史無先例,唯有摸著石頭過河。
一點一點的試錯,方能讓這艘巨船乘風破浪。”
李斯聞言,眸子之中掠過一抹精光道:“公子之言,斯受教了。”
說完,話鋒一轉道:“公子,朝廷需要對現有的官署進行改革,斯覺得長安新實施的六曹將職責劃分的條理清晰。
治安曹與軍隊職責分明,能讓軍隊的戰力高度集中。
但斯卻總覺得六曹之中有些不完善?”
嬴鋒眼神之中帶著一抹詫異,這恐怕才是李斯最終的目的吧?
“廷尉,的確是觀察入微,沒想到長安的官制也能讓國府感興趣。
但我勸廷尉最好是不要打聽為好。
本公子怕你到時會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
聞言,李斯一怔,隨即大笑出聲道:“還請公子不吝賜教。”
嬴鋒的眼神之中帶著玩味道:“自古以來,王權與相權的衝突一直存在著。
君強臣弱,君弱臣強。
而此兩者來源自王權與相權。
本公子閒暇之時搗鼓出來分散相權,減少皇帝政務,集中皇權的新官制。
廷尉可能會在不久後,成為大秦新的丞相。
一旦實行此制,對於你來說,可是有害無益。”
李斯聞言,嘴角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如果能收回的話,那他絕不會提及此事。
“公子,斯洗耳恭聽。”
見狀,嬴鋒皮笑肉不笑道:“其實完整的制度,本公子為其取名內閣六部制。
不設丞相,內閣統六部為皇帝處理政務。
內閣人數為單,設閣老一名,副閣老兩名,小閣老二名。
遇事不決,可用投票決斷。
再設立司禮監和掌璽太監,監督天下百官的機構。
如此,朝廷各部門之間都互相制衡,頒發詔書者和掌璽者分開屬不同的部門,再以機構監督百官。”
說完,嬴鋒滿臉笑容的看向李斯,皮笑肉不笑的道:“不知廷尉覺得此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