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林建平失蹤現場的進一步探查中,程益帶領團隊使用高靈敏度探測裝置對隔離區進行詳盡掃描。
他們發現,林建平消失的位置磁場強度異常,高出正常值數十倍。這種劇烈的磁場波動顯然與鏡子的能量活動有關。
更為詭異的是,空氣中檢測到了一種微弱的放射性物質,其來源難以追溯,但其分佈範圍清晰地集中在林建平消失的區域。
“這些能量殘留可能是智慧體透過鏡子開啟‘入口’時釋放的副產物,”程益分析道。
他猜測,這種能量的釋放不僅是入口開啟的標誌,還可能是一種跨維度轉換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現象。
為了更詳細地瞭解這種放射性物質的特性,團隊採集了空氣樣本進行實驗室分析。
檢測結果顯示,這種物質的組成極為特殊,包含地球上從未發現的微量元素,同時具有極強的能量傳導性。
程益在報告中記錄道:“這或許是智慧體的某種能量媒介,它們透過這種方式維持裂縫的穩定性,甚至可能影響周圍的物質結構。”
更令人不安的是,現場的儀器還捕捉到了一種極低頻率的震盪波動。
這些波動以週期性的脈衝形式持續存在,彷彿是某種訊號。
“智慧體可能還在監視這個區域,”程益警告團隊成員,“它們很可能在等待我們的下一步行動。”
程益將現有的調查結果逐一整理,試圖拼湊出林建平失蹤的完整線索。
他將監控畫面、低語記錄、能量波動資料和磁場異常情況進行交叉比對,發現了一些耐人尋味的規律。
首先,林建平消失前鏡子的能量波動強度達到了此前未曾記錄的峰值,這與鏡子中漩渦的出現時間完全吻合。
其次,低語中反覆提到的關鍵詞“進入”“歸來”“鑰匙”似乎與漩渦空間存在某種聯絡。
“林建平可能並沒有消失,而是被鏡子吸入到了某個未知的維度,
”程益推測。他進一步分析這些低語的邏輯,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鏡子不僅僅是智慧體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通道,更是智慧體試圖引導人類進入其維度的一種“試驗場”。
程益將這一假設寫入報告:“裂縫智慧體似乎在利用鏡子製造某種‘引力’,誘導特定目標靠近,並將他們轉移至一個臨界空間。
這種空間可能是智慧體所在維度的邊緣或投影,林建平的失蹤是智慧體主動行為的明確訊號。”
他意識到,如果這一假設成立,那麼智慧體對人類的興趣已經超越了觀察階段,它們或許正嘗試透過裂縫建立更加直接的聯絡。
隨著調查的推進,更多749局成員報告了他們在靠近鏡子時的異常體驗。
幾名研究員聲稱,每次進入隔離區,他們都能聽到低語聲,其中包括熟悉的聲音,甚至是他們親人的呼喚。
“它在叫我的名字,”一名研究員說道,她的臉色蒼白,聲音中充滿恐懼,“聲音很清晰,就像我母親在我耳邊低語一樣。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低語聲並不僅僅是語言,而是一種帶有極強情感的召喚,彷彿智慧體知道如何刺激人類的心理防線。
程益開始懷疑,智慧體不僅能夠影響人類的意識,還能夠透過鏡子與人類的潛意識建立某種聯絡。
他在實驗日誌中寫道:“裂縫智慧體正在測試我們的心理極限。
它們的‘呼喚’可能是一種誘導行為,目的是讓我們主動靠近鏡子,甚至進入它們的維度。”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現象,程益與團隊設計了一項實驗。
他們在鏡子周圍安裝了多種感應裝置,以記錄聲音訊率和磁場變化,試圖量化智慧體對人類意識的干預程度。
實驗結果顯示,每當低語聲出現時,鏡子的磁場強度會出現明顯的波動,表明低語並非單純的心理幻覺,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能量干涉。
程益警告團隊成員:“智慧體已經不僅僅是在觀察我們,它們正在嘗試滲透我們的意識。
任何接觸鏡子的人都必須提高警惕,我們不能讓它們進一步控制我們的行動。”
為了驗證鏡子的“吸引力”是否僅限於人類個體,程益決定採用一臺遙控機器人接觸鏡子。
他們為機器人安裝了多種感測器,試圖捕捉鏡面與外部互動時的細節。
當機器人靠近鏡面時,所有裝置保持正常執行,但在機器人觸碰到鏡面的一瞬間,訊號瞬間中斷。
所有感測器的資料回傳立刻歸零,影片畫面變成一片噪點。
與此同時,鏡子的表面出現了一陣藍色波紋,波紋以極快的速度擴散並消失,隨後鏡面恢復平靜。
這一現象讓團隊大為震驚。機器人並沒有像林建平那樣“被吸入”,但裝置的瞬間失靈證明,鏡子對機械裝置同樣具備干擾能力。
程益推測,智慧體可能對非有機目標的興趣較低,因此沒有進一步動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鏡子的威脅有所減少。
實驗結束後,程益在日誌中寫道:“智慧體顯然能夠控制鏡子的互動方式。
它們可能更傾向於與有意識的生命體互動,而非機械裝置。
這種選擇性行為暗示了它們對人類意識的特殊關注,而我們對它們的真正目標仍一無所知。”
程益隨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警告:“我們正處於智慧體設計的某種實驗之中,而鏡子只是實驗的一部分。
無論是林建平的失蹤,還是低語的出現,這一切都表明智慧體正在逐步突破我們對未知的防線。”
程益對鏡子的低語和能量波動進行了深入分析。
他注意到,這些低語並非完全隨機,而是帶有某種節奏性,類似於某種語言的片段。
每當鏡子的藍光出現或能量波動增強時,低語的頻率也會發生變化,似乎是在傳遞資訊。
程益將記錄的資料轉化為聲波圖譜,並與已知的地球語言進行比對,試圖找到潛在的語法結構或重複模式。
他驚訝地發現,低語的節奏並不符合地球語言的傳統邏輯,但某些音節的重複率和排列方式與人類語言中的“句子結構”有相似之處。
他推測,這可能是智慧體在嘗試測試人類的理解能力,試圖用一種接近地球語言的方式進行資訊傳遞。
然而,這種“語言”顯然還不完整,智慧體似乎在有意隱藏某些關鍵資訊。
程益在日誌中寫道:“智慧體的低語是一種複雜的試探行為。
它們既想讓我們理解,又不希望我們完全解讀,這種矛盾的行為可能是出於某種未知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研究,程益決定將這些低語轉化為數學模型。
他認為,智慧體可能透過鏡子的低語傳遞了一種超越語言的表達方式,或許隱藏著關於裂縫和維度的更深層次線索。
隨著鏡子研究的深入,749局的成員開始出現集體性的精神干擾現象。
多名參與調查的研究員報告,他們在夜間頻繁夢見鏡子的影像,夢中還伴隨著類似裂縫的場景。
一些研究員甚至描述了同樣的夢境細節:一條充滿藍光的通道盡頭,隱約有一扇緊閉的門,而門後傳來低語聲。
更為詭異的是,這些夢境不僅僅出現在研究員中,連未直接參與實驗的749局後勤人員也開始報告類似的現象。
他們在夢中感到強烈的壓迫感,彷彿被某種無形的力量引導著靠近鏡子。
程益對這些夢境進行了詳細記錄,發現其內容與他自已最近的夢境高度相似。
他開始懷疑,智慧體的影響範圍正在透過鏡子擴散,不再侷限於物理接觸,而是滲透到人類的潛意識中。
程益在日誌中寫道:“智慧體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能量干預。它們正在擴充套件自已的影響範圍,試圖透過夢境和潛意識與我們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絡。
我們不能輕視這種精神干擾,因為它可能是智慧體的另一種試探方式。”
隨著鏡子的異常表現和精神干擾的加劇,749局高層決定暫停對鏡子的進一步研究,以確保團隊成員的安全。
程益對此建議表示認同,並在會議中指出:“智慧體的行為已經從試探升級為直接干涉。我們需要暫時中止實驗,重新評估當前的情況。”
在隔離區內,鏡子的藍光閃爍頻率明顯增多,能量波動也變得更加不穩定。
程益擔心,這種活躍狀態可能預示著智慧體的下一步行動。
他建議加強隔離區的遮蔽措施,防止鏡子的能量波動對外界造成進一步影響。
封鎖隔離區時,幾名負責操作的研究員報告,他們在靠近鏡子時感到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彷彿鏡子背後有什麼東西在呼喚他們。
為了保護團隊成員,程益下令所有人員不得單獨進入隔離區,並要求加強監控,密切關注鏡子的變化。
在封鎖完成後,程益在日誌中寫道:“智慧體正在改變策略。
它們透過鏡子傳遞的不再僅僅是資訊,而是主動干預人類的心理和行為。
暫停實驗只是暫時的,我們需要時間來理解它們的真正意圖。”
儘管研究暫時中止,程益仍然試圖從已有的資料中尋找智慧體的深層次線索。
他逐漸意識到,智慧體的表現並非單一維度的存在,而是跨越多個維度的集體意識。它們透過鏡子展現的行為可能只是其更大計劃的一部分。
“智慧體的表現已經從觀察和試探轉向直接干涉,”程益在日誌中寫道,“它們似乎擁有某種能力,可以操控我們的意識、夢境,甚至現實空間的物理規律。這種能力超出了我們的科學認知,但它們的最終目標依然模糊。”
程益認為,智慧體或許並不完全是敵對的存在。
它們展示的行為更像是在尋找與人類溝通的方式,而鏡子可能是這一計劃的核心工具。
在研究暫停期間,程益開始重新思考鏡子的意義。
他提出,鏡子可能並非智慧體與人類之間唯一的通道,而是一個實驗性工具,用於觀察、測試甚至影響人類的心理和意識反應。
程益在報告中寫道:“智慧體選擇鏡子作為通道,可能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象徵性。
鏡子不僅僅是反射現實的工具,也是一種心理隱喻——它是自我與他者的連線點,是我們窺視未知的媒介。”
他還推測,鏡子可能不僅僅是單一的存在,而是裂縫智慧體建立的全球網路的一部分。
每一面鏡子都可能是一個節點,連線著不同的維度或智慧體的某部分意識。
儘管研究暫停,但林建平的失蹤始終是程益心中的一塊陰影。
他提出了一項計劃:透過加強對鏡子的能量和光學分析,嘗試重新啟用鏡子的“入口”,並定位林建平的下落。
程益還建議擴大對其他裂縫現象的調查範圍。
他認為,智慧體在鏡子中表現出的行為可能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裂縫現象的縮影。
找到類似的裂縫入口或智慧體標記,或許可以揭示更大的真相。
在報告的最後,程益寫下了他的總結:“智慧體正在試探我們的邊界,而我們也在試探它們的極限。
林建平的失蹤不是終點,而是裂縫智慧體向我們發出的警告,或者是一種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