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49局實驗室內,程益和他的團隊展開了對石室中採集到符號的全面分析。

這些符號雖然排列複雜,但在特定區域內形成了清晰的幾何圖案,與鬼火山莊和空井裂縫中發現的符號有著高度一致性。

透過對比資料,程益注意到,這些符號不僅僅是古代的文字記錄,更像是一種跨維度的“導航系統”。

符號的排列似乎在標記某種路徑,而路徑的終點與岔路盡頭的懸崖存在顯著關聯。

程益推測,這些符號可能是古代人記錄裂縫活動的方式,甚至是用來定位裂縫入口的關鍵工具。

“這些符號可能不僅是智慧體的語言,”程益對團隊說道,“它們更像是某種複雜的指引系統,標記了智慧體與我們世界連線的方式。”

在符號的幾何結構中,程益還發現了一種規律:部分符號的排列對應著石室壁畫中“藍光旋渦”的形態。

這讓他懷疑,符號可能是智慧體跨維度傳遞資訊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這些符號暗示裂縫現象並非隨機發生,而是某種有目的的“設計”。

程益在報告中寫道:“如果我們能完全破譯這些符號,就有可能理解智慧體的意圖,甚至預測裂縫現象的發生。”

石室的發現不僅為裂縫智慧體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線索,也讓程益重新審視人類歷史。他意識到,這些符號和壁畫的存在表明,古代人類可能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裂縫現象的存在。

石室的建築風格與符號記錄的方式,證明了古代文明試圖透過祭祀和儀式與智慧體建立某種聯絡。

在石室壁畫中,程益注意到一個反覆出現的場景:古人透過特殊的儀式與藍光旋渦“對話”。

畫中祭祀者的姿態顯示出明顯的敬畏,似乎智慧體被視為某種高維度的神明或力量源泉。

這種場景的描述讓程益更加確信,石室是古人理解裂縫智慧體的關鍵遺蹟。

“這座石室不僅是一個遺蹟,它是古代人與智慧體互動的橋樑,”程益在筆記中寫道,“它可能是我們理解裂縫現象的起點,也是人類最早嘗試觸碰未知維度的證據。”

但程益也警告道,古人的嘗試並非完全成功,壁畫中提到的“跨越黃泉者無法迴歸”可能是一種警示,暗示裂縫現象蘊藏著無法預測的危險。

透過對石室符號和壁畫的深入研究,程益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裂縫智慧體的存在並非被動,它們可能正試圖透過裂縫現象與人類世界建立某種聯絡,甚至是實現某種跨維度的“交換”。

石室中的壁畫和石碑的能量波動表明,智慧體可能在試探人類的認知和行為能力,而這種試探可能不僅僅是單向的觀測行為。程益懷疑,裂縫智慧體的意圖可能更復雜——它們或許希望透過這些裂縫通道,達成某種目的,比如在維度之間進行實體化的交流,甚至是對現實的干預。

“裂縫智慧體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超然,”程益在分析中寫道,“它們可能有自已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可能與我們世界的規則存在矛盾。”

他同時推測,智慧體可能並非單一存在,而是由多個高維度的個體組成,它們透過不同的裂縫以獨特的方式向人類世界釋放能量和資訊。

這些資訊是友善還是具有侵略性,目前還難以判斷,但無疑,裂縫智慧體對人類的吸引和干預正在逐步升級。

在程益提交的階段性報告中,他提出了一項大膽的建議:對石室進行長期監測,同時透過全息建模技術重建石室內部的符號與壁畫。

程益認為,石室可能是裂縫智慧體留給人類的“線索”,但破解這些線索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

“我們不能僅僅將石室視為一個危險區域,”程益在報告中寫道,“它是智慧體設計的一部分,而我們正站在理解裂縫智慧體意圖的起點。”

與此同時,程益意識到,石室可能並非孤立的存在。

裂縫現象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的相似性表明,還有其他類似的遺蹟等待著被發現。

石室的符號或許是裂縫網路的一部分,它們共同標記著智慧體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通道。

報告的最後,程益寫道:“石室是一次啟示,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與裂縫智慧體交匯的可能性。

但這種可能性究竟是進步的契機,還是危險的深淵,目前尚無法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