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業在戰場上吃了敗仗,狼狽地退回營中。他心有不甘,對武三思說道:“我仔細思量過了,那李敬業實力不容小覷,單純靠武力強攻,很難取勝,咱們得另闢蹊徑,用智謀來解決問題。我如今想出了一條妙計,不僅能取下李敬業的首級,還能順勢擒拿住那個所謂的妖人李旦。”武三思一聽,頓時來了精神,急忙追問是什麼計策。

李承業解釋道:“李敬業現在把大部分兵力都帶到了這裡,他的後方揚州必定空虛。就算有兵力留守保護李旦,估計也都是些老弱殘兵,不堪一擊。二位監軍可以率領五萬精兵,悄悄地從長江渡江,直接殺到揚州,端掉他們的老巢。與此同時,我們再派一個人假裝投降,混入李敬業的營中。要是他輕信了,將此人收歸麾下,那這個人就可以趁機找機會刺殺李敬業。一旦賊兵沒了主帥,必然軍心大亂,不戰自潰。不過,現在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去實施詐降和行刺的計劃。”

武三思聽完,覺得此計甚妙,連連點頭稱是。他隨即在帳下大聲問道:“誰敢前往李敬業營中詐降行刺?要是事情辦成了,我一定向太后奏明,保你官封極品,榮華富貴享之不盡。”這時,帳下有一人挺身而出,高聲應道:“小將願意前往!”武三思定睛一看,原來是大將姚鐵頭。這姚鐵頭身懷絕技,擅長飛簷走壁,行事極為隱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李承業見是他,心中大喜,說道:“你若前去,一定要如此這般行事,我保證你能大功告成。”姚鐵頭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於是,武三思、武承嗣便率領著五萬精兵,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長江,朝著揚州方向疾馳而去。

第二天,姚鐵頭帶著一百多名士兵,來到了英王的營寨前。英王的軍士們看到他們,立刻張弓搭箭,嚴陣以待。姚鐵頭等人連忙搖手,大聲呼喊:“千萬別放箭!我們是來投誠的,沒有惡意!”軍士們聽到這話,便將情況上報給了英王。英王下令讓他們進來。

姚鐵頭帶著眾人進入營中,立刻跪地叩拜,說道:“千歲,小人姚鐵頭,原本是李承業帳下的隊長。聽聞千歲您要保護太子,復興大唐天下,我們這些人都是大唐的兵卒,心裡都向著大唐,怎麼會去幫助武氏,與義師為敵呢?今日我們痛改前非,和同隊的兄弟們一起來向您投誠,希望千歲能收留我們。”

馬周在一旁仔細觀察姚鐵頭,越看越覺得他滿臉都是狡詐之氣,而且這百餘人逃來,居然沒有追兵追趕,其中必定有詐。於是,他向英王進言道:“千歲,這姚鐵頭一看就不像是真心投降的,他滿臉的虛偽,而且這麼多人一起逃來,卻沒有追兵,其中肯定有詐,您可千萬不能輕信,更不能收用他啊!”

英王卻不以為然,說道:“他不過是一個小卒子,哪有膽子敢詐降?姚鐵頭,你既然真心來降,我也會真心待你。你原本是隊長,我也收你為隊長,以後要是立了功,我還會給你加官進爵,重重賞賜。”姚鐵頭連忙叩頭謝恩,英王隨後下令,讓其餘的軍士歸入義兵隊伍中。

此後的日子裡,英王派遣將領前去挑戰,可李承業卻堅守營門,拒不出戰。就這樣一連過了十多天,雙方都沒有再交戰。

有一天,突然有報馬飛奔進營,向英王稟告:“啟稟千歲爺,大事不好了!武三思率領五萬大軍,偷偷地渡過長江,正朝著揚州攻打過去呢!”英王一聽,大驚失色,心中暗叫不好:“小主還在揚州,要是揚州有失,那可如何是好?”於是,他急忙命令馬周、王鐵、曹彪三人,率領五萬兵馬,火速前往揚州救援。

自從馬周等人去了揚州之後,英王也不知為何,整個人神思恍惚,坐立不安。為了排解心中的煩悶,他便與李敬猷一起飲酒。到了晚上,兄弟二人就在帳中安睡。

這天夜裡,正好輪到姚鐵頭值夜。他一直守到三更時分,聽到各營的梆鑼聲漸漸稀疏,知道時機已到。他施展起自已飛簷走壁的絕技,悄然潛入中營,徑直來到英王的帳內。他迅速拔出利刀,朝著李敬業、李敬猷二人刺去,將他們當場刺死。隨後,他割下二人的首級,小心翼翼地逃出大營,趕回了自已的營地。

姚鐵頭見到李承業後,將行刺的經過詳細稟報,並呈上了李敬業和李敬猷的首級。李承業看後大喜,說道:“你立下了如此大功,等我向太后奏明此事,一定會重重封賞你。”他當即點齊人馬,將李敬業和李敬猷的首級高高挑起,氣勢洶洶地朝著英王的營地殺來。

與此同時,英王營中的那一百多個降兵,按照事先的計劃,放起了一把大火,並且大聲呼喊:“英王兄弟已經被姚鐵頭刺死了,敵軍的大兵又殺過來了!”各營的義兵們聽到喊聲,看到外面敵軍進攻,營內又有人放火內應,而且此時主帥已死,頓時亂成一團,四處奔逃。

駱賓王見此情景,知道大勢已去,連忙讓家人幫他削去頭髮,趁著混亂逃出營後,一路逃到了杭州的靈隱寺,出家做了和尚。後來他雲遊四方,最終不知所蹤。

金陵城中的武天寶,得知訊息後,也率領著軍隊殺出城來,與李承業的軍隊相互接應。可憐英王一片忠心,想要復興大唐,卻壯志未酬,死在了小人姚鐵頭的手中。他的義兵們也四處逃散,李承業大獲全勝。後續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