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歸附後,蜀漢終於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偉業。劉備在許昌登基稱帝,以許昌為天下之都,推行新政。然而,戰後的亂象、士族的頑固勢力以及各地的復興任務,讓劉備、諸葛亮和張昱面臨前所未有的治理難題。
劉備的登基與新政
許昌大殿內,劉備身著帝王龍袍,正式宣佈天下大統,號“漢皇”。他面對文武群臣,語氣沉重地說道:“朕歷經多年征戰,今日雖得天下,但百姓困苦,田野荒蕪,民不聊生。自今日起,天下不再以刀兵為主,而以安民為重!”
諸葛亮出列說道:“陛下英明。然戰後各地動盪,士族勢力難以壓制,百姓流離失所,需立即施行新政以穩固天下根基。”
劉備點頭:“諸葛丞相與張子恆,輔朕南征北戰,功勳卓著。今日,朕命二位協力推行新政,確保百姓安居樂業,天下長治久安。”
張昱隨即拱手說道:“陛下,戰亂方平,百廢待興。若要確保新政成功,需先穩固土地分配,建立明確的賦稅制度,並限制士族的權力。”
劉備頷首同意:“依子恆之計而行。丞相,你當全力配合。”
張昱深知,戰後各地士族趁亂兼併大量土地,導致普通百姓生活無以為繼。他結合現代治理理念,提出了“三策並行”的改革方案:
1.土地均分
張昱主張重新丈量天下土地,將士族兼併的田地重新分配給流離失所的百姓,並制定嚴格的限地法,規定每戶士族可持有的土地上限。
2.賦稅減免
為恢復經濟,他建議三年內減免所有賦稅,並由朝廷撥發糧種,資助百姓耕種。透過減稅政策緩解民眾的生活壓力,同時提升朝廷威望。
3.地方分權
為避免士族割據復燃,他提議在地方推行“官民共治”,由中央派官員監管地方,同時允許普通百姓參與地方事務,削弱士族對地方的完全控制。
諸葛亮對此提出補充:“子恆之策雖善,但土地丈量恐會觸怒士族。為穩妥起見,可先從江東試行,若成效顯著,再推行天下。”
張昱點頭:“丞相所言有理,江東士族經過戰亂,正是最虛弱之時,易於改革。”
張昱的土地均分政策在江東試行初期,立即引發了強烈的反彈。以謝氏、顧氏為首計程車族聯名向朝廷上書,表示“不滿新政,懇請陛下收回成命”。有些地方甚至爆發了小規模的反抗事件。
建業城內,謝氏家主謝鐸憤怒地對家人說道:“蜀漢既然已統一天下,為何還要搶奪我等士族的土地?此等做法,如何讓江東世家效忠?”
然而,也有一些士族選擇妥協。朱氏家主朱紀對謝鐸說道:“大勢已去,蜀漢已定天下。我等若再抗爭,只會自取滅亡。不如順從新政,保全家族基業。”
張昱對此早有準備。他派出官員巡視各地,並親自召見士族領袖,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天下已定,再無割據之地。若士族能主動合作,不僅不會削弱,反而能在新朝中獲得更大榮光。但若執意抗拒,蜀漢自有國法,不會寬恕。”
儘管新政在江東試行初見成效,但劉備對張昱的激進改革仍心存疑慮。他在御書房召見張昱和諸葛亮,語氣中帶著一絲擔憂:“子恆,朕聽聞江東士族對新政頗有怨言,若此事激化,會否引發更大的動亂?”
張昱答道:“陛下,新政確實需要時間去穩定,但江東士族已見識過戰爭的可怕,他們絕不敢輕易再起兵亂。我們要做的,是用恩威並施的方式,逐步削弱他們的特權,同時確保百姓生活恢復。只要百姓擁護朝廷,士族自然無力反抗。”
諸葛亮補充道:“陛下,子恆的策略雖冒險,但卻是天下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士族若不削弱,百姓永無出頭之日,朝廷也無法徹底掌控地方。”
劉備思索片刻,終於說道:“好!此事便全權交由子恆與丞相處理。但若有任何風吹草動,務必迅速平息。”
張昱不僅在江東推行土地改革,還開始清理朝廷內部的腐敗。他發現,一些魏國降臣在官場中貪汙腐敗,甚至與士族勾結,試圖阻撓新政。
張昱毫不手軟,當即上奏劉備,清查朝中不法官員,並建議重用年輕的寒門子弟。經過一番整頓,朝廷的風氣大為改善。
同時,他將江東的新政經驗推廣到荊州、益州等地,透過緩慢但穩步的方式推進改革。儘管每一步都伴隨著艱難的博弈,但天下的秩序逐漸恢復,百姓也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某日夜晚,張昱與諸葛亮在建業的府中對飲。
諸葛亮笑道:“子恆(丞相給主角起的字),你的土地改革初見成效,百姓紛紛稱頌。只是你推行新政時,不惜得罪士族,難道就不怕他們將來伺機報復?”
張昱輕輕放下酒杯,目光堅定:“丞相,天下一統的意義不僅在於權力的集中,更在於百姓能夠真正脫離苦難。如果為了暫時的安穩而放棄改革,這天下早晚會再陷入混亂。只要新政成功,士族再強,也無法逆天。”
諸葛亮點頭:“有子恆輔佐,我心甚安。但此後仍需步步為營,切不可大意。”
張昱微微一笑:“請丞相放心,天下雖定,但我的使命尚未結束。”
在張昱和諸葛亮的努力下,蜀漢的新政初見成效,土地改革和稅賦減免政策緩解了百姓的困境。然而,士族的反抗仍是潛在的威脅,蜀漢要真正實現長治久安,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張昱在這場變革中展現了現代人的遠見與勇氣,但他也清楚,未來的路並不會一帆風順。
蜀漢新政逐漸推行,各地百姓的生活有所恢復,但士族勢力的反抗暗流依舊存在。與此同時,北方遊牧勢力趁中原動盪之機崛起,邊疆的威脅開始顯現。張昱與諸葛亮再度聯手,一面平定內亂,一面應對外患,為蜀漢的長治久安奠定更穩固的基石。
江東雖已歸附,但張昱推行的土地改革讓許多士族切身利益受損。雖然他們表面上接受朝廷的政策,但暗中卻勾結朝中部分舊臣,試圖聯合地方豪強策動叛亂。
建業城內,一處幽暗的庭院中,謝鐸低聲對顧氏家主說道:“張昱這人雖智計百出,但他畢竟是個外來者,根基淺薄。只要我們聯絡荊州、益州計程車族,暗中積蓄力量,便可一舉顛覆這場改革。”
顧氏家主點頭:“謝公所言有理。只是此事需極為隱秘,若被張昱察覺,恐怕他會雷霆手段將我們徹底剷除。”
與此同時,張昱透過細作網逐步察覺到士族的異常活動。他在建業的府中召見謝氏族長,言辭犀利地說道:“謝公,最近各地傳來訊息,說有人私自聚眾,意圖不軌。若此事與江東士族有關,我必不輕饒。”
謝鐸雖強作鎮定,卻已心生忌憚,只得連連否認:“張大人誤會了。我謝家素來忠於蜀漢,從未有異心。”
張昱微微一笑:“希望如此。我勸謝公一句,天下已定,逆勢而行無異於自取滅亡。”
為了徹底瓦解士族的反抗力量,張昱在諸葛亮的支援下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
1.扶持寒門
張昱從寒門子弟中挑選有能力者,委以地方要職,逐步削弱士族在地方事務中的影響力。透過“寒門出仕”,他在江東培養了一批忠於蜀漢的新生力量。
2.情報滲透
他派出大批細作,潛入士族內部,收集他們的活動資訊。一旦發現有叛亂跡象,立即嚴懲不貸。
3.分化策略
張昱利用士族之間的利益矛盾,主動拉攏部分中立或弱勢士族,與其合作對抗更大的反叛勢力。他甚至親自接見朱氏家族,並許以優厚待遇:“只要朱家協助朝廷平定江東局勢,我可保證你們的地位不受動搖。”
透過這些措施,士族的勢力被迅速削弱,叛亂的風險逐步降低。
就在張昱集中精力處理內政時,北方傳來了不祥的訊息。匈奴、鮮卑等遊牧部落趁中原戰亂之機,不斷南下侵擾邊境。最嚴重的是幽州地區,部分魏國降將因不滿蜀漢的安置政策,竟私通鮮卑,意圖借外敵之力反叛。
許昌宮中,劉備得知訊息後,立即召集諸葛亮與張昱商議。劉備面色凝重地說道:“北方動亂已成燎原之勢。若不盡快平定,幽州恐將失守。子恆,你認為當如何應對?”
張昱展開地圖,指著幽州的要害之地說道:“陛下,鮮卑雖強,但他們的主力尚未完全整合。若我軍能迅速出擊,直取其糧道,便可逼其退兵。同時,對於降將的叛亂,必須雷霆出手,以震懾其他異心之人。”
諸葛亮補充道:“子恆之言極是。但北方形勢複雜,我軍需派遣一位既能征善戰,又有威望的將領統領此戰。”
劉備思索片刻,說道:“此戰非馬孟起(馬超)莫屬。馬超熟悉邊疆戰術,又有鎮邊之威,正是合適的人選。”
馬超奉命率領五萬精銳北上,他一邊招降幽州地方守軍,一邊利用靈活的騎兵戰術打擊鮮卑的進攻路線。
在幽州的平原上,馬超與鮮卑大軍展開了一場激戰。他揮舞長槍,一騎當千,直接衝入敵軍陣中斬殺鮮卑部落的頭領,徹底擊潰敵軍主力。
戰後,馬超巡視邊境,對部下說道:“鮮卑雖退,但他們仍會伺機而動。邊疆防務必須加強,同時徹底剷除那些與外敵勾結的內奸!”
馬超隨即派兵剿滅幽州境內的叛亂勢力,將參與叛亂的魏降將全部斬首示眾。
北方戰局平定後,張昱再次將注意力放回內部。他提議在邊疆地區建立“屯田制”,讓流民與邊軍共同耕種,以確保糧食供應,同時緩解內地的人口壓力。
在朝廷中,他逐步推廣寒門制度,將更多寒門子弟提拔到重要位置,削弱士族在國家中的權力。經過幾年努力,士族的威脅逐漸消退,各地局勢趨於穩定。
某日,劉備站在許昌的城樓上,望著遠方的山河,對諸葛亮和張昱說道:“朕歷經多年征戰,今日方得天下太平,皆賴丞相與子恆之功。只是,天下雖平,朕心中仍有憂慮。”
諸葛亮問道:“陛下有何憂慮?”
劉備嘆息道:“朕雖得天下,但百姓生活尚未完全恢復。更何況,若後世帝王無德,恐怕這片江山還會再陷混亂。”
張昱拱手說道:“陛下無需憂慮。只要制度得當,民心歸附,天下便可長治久安。我們這一代所做的一切,便是為了未來打下基礎。”
在張昱和馬超的雙線努力下,蜀漢成功平息了內部士族的反抗,同時擊退了北方的遊牧威脅。然而,張昱心中明白,天下雖平,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如何建立一套穩定的制度,讓蜀漢長久維持太平,仍是他和諸葛亮必須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