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大營內,孫權召集陸遜、魯肅和諸將共議大事。蜀漢滅魏的訊息令江東上下震動,然而對於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蜀軍攻勢,意見卻不盡相同。
陸遜率先發言:“主公,蜀軍連年征戰,雖滅魏國,必然已是疲憊不堪。若我東吳此時堅壁清野,不與正面對決,蜀軍難以輕易南下。以時間換取機會,未必不可勝。”
魯肅則建議:“主公,蜀漢實力雖強,但其目標是統一天下,必然不願繼續消耗。我東吳若主動請降,與其結盟,可儲存江山,甚至分治江東,共享太平。”
孫權眉頭緊鎖,沉思片刻,抬頭問道:“若蜀軍大舉來攻,我東吳尚有幾分勝算?”
陸遜沉聲回答:“若全力以赴,據江陵、建業之險,東吳尚可堅持三年。然而此三年之戰,江東將元氣大傷。”
孫權點頭,忽而笑道:“蜀軍若能不戰而退,自然是好事。但孤亦不願輕易受制於人。如此,這場棋局,便需孤親自來下了。”
他隨即下令:“傳令江東各郡加強防守,同時令使者以國禮前往許昌,向蜀漢示好。但若蜀軍來犯,則以全力迎敵!”
許昌城內,諸葛亮接到東吳使者的拜帖,臉上露出一絲冷笑。他向張昱、趙雲等人說道:“江東使者奉孫權之命前來示好,但其言辭之間,未必真心歸附。”
張飛怒道:“丞相,孫權必是拖延之計!他假意臣服,卻暗中謀劃。我願率軍直取江東,斬了孫權!”
趙雲卻勸道:“三弟且慢。孫權雖為東吳之主,但陸遜、魯肅皆是良將,江東水軍又素來強悍,貿然攻之,恐損兵折將。”
諸葛亮點頭道:“子龍所言甚是。此戰不可輕啟。我已遣細作潛入江東,探查其真實意圖。若東吳確無降心,則再定全軍方略。”
張昱低聲問道:“丞相,若孫權偽降,我軍當如何應對?”
諸葛亮目光深邃,輕聲道:“若孫權不降,我便以荊州為餌,誘其東吳全軍來戰!江東一旦傾盡兵力,則可一戰定乾坤。”
東吳的第一步試探從江陵開始。陸遜率三萬大軍趁夜渡江,襲擊蜀軍駐守的江陵城。此戰目的是逼迫蜀漢表明態度,試探其軍力是否足以再戰。
江陵城內,關平得知東吳大軍逼近,立即下令城防加強,並緊急向許昌傳訊求援。關平站在城頭,目視東吳水軍駛近,冷笑道:“陸遜果然忍不住了。既然他來試探,那我便讓他知曉蜀軍的鐵血!”
陸遜率軍渡江後,以火攻為主,試圖擊破蜀軍的防禦。關平則依靠城牆之利,堅守不出,同時派出輕騎繞襲東吳後方船隊。雙方在江陵激戰三日,傷亡相當,陸遜見無法突破防線,遂下令撤退。
然而,陸遜撤軍途中遭遇蜀軍埋伏,損失過半。得知此戰結果後,孫權面色沉重,嘆道:“蜀漢非魏國可比,此戰不容樂觀。”
許昌城內,諸葛亮在地圖上標註江東地形,對張昱說道:“陸遜退守後,東吳已無力再戰。我軍當以外交為主,兵力為輔,施展離間之計。”
張昱疑惑問道:“丞相,此時不乘勝追擊,何以攻佔江東?”
諸葛亮笑道:“若我軍強攻江東,雖可勝,卻耗費巨大。而若挑起東吳內部矛盾,使其自亂,我軍便可不戰而勝。”
他隨後對張昱交代:“你率軍屯兵江陵,一方面牽制東吳軍力,一方面與江東士族暗中接觸,散佈孫權不利言論,使其內部分裂。”
天下的最終決戰
隨著蜀漢與東吳之間的博弈不斷加劇,三國亂世迎來了真正的終局。東吳內部士族與孫權的矛盾是否會被激化?蜀漢能否以最小代價統一天下?最終的決戰尚未到來,但亂世的棋局,已逐步揭開最後的面紗……
魏國覆滅,許昌戰火初息,蜀漢大軍將目光投向了江東的孫權。這片依託長江的富庶之地,雖避過與魏國的生死搏殺,但內部的裂痕已悄然滋生。
張昱站在許昌的城樓上,眺望著遠處的江南方向,眼神深邃。他不是這個世界的人,而是意外穿越到三國亂世的一位“異客”。從一名小兵到如今諸葛亮身邊的重要謀士,他用現代人的視角一步步影響著三國的格局。魏國的覆滅證明了他的策略奏效,但眼下的江東局勢卻是更難的一道棋局。
“丞相,江東地勢險要,陸遜用兵如神,長江天險更難以強攻。若貿然用兵,我軍恐付出極大的代價。”張昱放下手中的文書,對諸葛亮拱手說道。
諸葛亮微微一笑:“你有何見解?”
張昱點頭,拿起地圖,在江東區域畫出幾個關鍵點:“東吳的弱點不在軍力,而在內部士族的分裂。江東士族不滿孫權已久,苛稅重賦之下,民怨漸生。我們何不趁其內部矛盾激化之時,分化瓦解?待其自亂,兵不血刃即可奪取江東。”
諸葛亮聽罷,露出欣慰的笑容:“善!以亂制亂,果然妙計。然則此事該如何施為?”
張昱早有準備,他指向江東的幾個重鎮道:“江東士族以吳郡、會稽為中心。我們可派細作前往這些地方,扶持與孫權不和計程車族勢力。同時散佈訊息,稱蜀漢願以優惠政策接納士族,藉機挑撥東吳內部關係。至於行動者,非我莫屬。”
諸葛亮抬頭看了張昱一眼:“此計雖妙,卻險象環生。江東是孫權的地盤,你若暴露,恐難全身而退。”
張昱坦然笑道:“此事非我不可。我有一些特殊的手段,能夠隱藏行蹤,混入江東士族中便如魚得水。更何況,勝利的果實就在眼前,我願親自去摘取。”
諸葛亮略作沉思,點了點頭:“好。江東一戰,便以此為先機。我在許昌整備大軍,子恆(張昱字)儘管放手去做。”
數日後,張昱化名為“張恆”,假扮一名流亡士人,帶著幾個貼身隨從悄然渡江,進入吳郡境內。他的第一站,是江東士族勢力最為集中的地方——會稽。
會稽素有“江東根本”之稱,歷來是東吳的重要糧倉和稅收來源。但正因如此,這裡計程車族與孫權的矛盾也最為激烈。孫權自稱江東之主後,為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不斷向士族加稅,甚至強徵民間財富,逼得許多地方豪強怨聲載道。
張昱一到會稽,便透過打聽和賄賂得知,當地有幾大士族——朱氏、顧氏和張氏——對孫權頗為不滿,尤其朱氏家族,最近剛因拒絕上繳稅賦被朝廷抄了家。張昱決定從朱氏入手。
夜深人靜,張昱帶著隨從來到朱氏家宅後院。他輕敲柴門,低聲說道:“朱公,我是為江東大局而來,想與你共商大事。”
開門的是朱家的家主朱紀,他面帶疑惑:“閣下何人?我朱家與朝廷無干,若是江東的爪牙,便速速離去!”
張昱拱手說道:“朱公勿急,我並非朝廷中人,而是聽聞貴家遭遇不公,特來商討對策之人。東吳的局勢,想必朱公心中已有定論。”
朱紀將信將疑,招呼張昱入內,試探道:“閣下到底何意?”
張昱沉著說道:“東吳苛政已非一日,士族皆有苦難言。如今朝廷壓迫過甚,各地已是風聲鶴唳。若再這樣下去,江東只會自毀根基。我此來,是為江東謀一條活路——聯合士族,自立門戶。”
朱紀聽後大驚,低聲說道:“閣下之言危險至極!士族雖有怨言,但與朝廷反目,此乃取死之道!”
張昱微微一笑:“朱公,非我危言聳聽。孫權不信任士族,強取豪奪之事頻發。您家已是受害者,難道還要繼續忍耐?蜀漢願意接納江東士族,並以實際行動保護大家的利益。只要士族合力,我們必能保全家族基業。”
這番話讓朱紀眼中閃過猶豫之色。張昱見狀,趁熱打鐵:“朱公,如今東吳外有蜀漢威脅,內有士族不穩,若再無作為,恐怕遲早被毀滅。蜀漢不願用刀劍對待江東,只需朱家抉擇——是助我一臂之力,還是任朝廷橫徵暴斂?”
朱紀沉思片刻,最終說道:“若閣下所言屬實,我朱家願意支援。”
朱氏家族的支援只是張昱計劃的第一步。他隨後利用朱紀的人脈,逐漸接觸其他士族,如顧氏和張氏。這些士族在孫權的高壓政策下早有怨氣,張昱以“保護利益”為說辭,成功讓他們聯合起來。
與此同時,張昱透過暗中傳播訊息,向東吳百姓傳遞“蜀漢寬政”的理念,稱蜀漢對江東士族會採取更為寬鬆的政策。這些流言迅速在江東擴散,進一步激化了士族與朝廷的矛盾。
陸遜很快察覺到士族內部的不安定,他將訊息稟報孫權:“主公,吳郡和會稽近來頻現反抗朝廷之事,似有外部勢力干預。”
孫權大怒:“江東計程車族若敢背叛,我必親自誅之!”
然而,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東吳的朝廷卻顯得力不從心。孫權雖怒,卻因長期對蜀漢的防備而無力處理內政問題,只能派人加強對士族的監控,卻未能徹底壓制反抗情緒。
某夜,張昱再次回到蜀軍在江陵的營地,與諸葛亮彙報行動成果:“丞相,我已成功聯絡江東幾大士族。他們如今與孫權明爭暗鬥,已無暇顧及我軍的全面部署。”
諸葛亮露出讚許之色:“子恆,此計果然高明。江東之亂已成,只待我軍一舉南下,江東便如囊中之物。”
張昱卻神情平靜,目望南方:“江東雖亂,陸遜仍是勁敵。孫權若能反撲,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但亂世就是這樣,一步錯,便是滿盤皆輸。江東的大局,已經在我們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