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嗣心急火燎地趕回瓜州行營,見到潘仁美后,滿臉悲慼地哭訴道:“我父親被番兵圍困在陳家谷,情況萬分危急,懇請招討大人趕緊發兵救援。再晚的話,我父親怕是性命難保了!”潘仁美卻冷冷地回應:“你們父子倆向來號稱天下無敵,這才剛交上手,就跑來求救了?我這裡的軍馬都有重要的防備任務,實在難以抽調兵力去救援。”楊延嗣大驚失色,急忙說道:“我們父子一心為國家考慮,招討大人怎麼能坐視我們失敗而不管呢?” 潘仁美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讓左右的人把楊延嗣推出帳外。楊延嗣站在帳外,憤怒地大罵:“你這個無端的匹夫!要是我能活著回去,定與你這老賊勢不兩立!”潘仁美勃然大怒,吼道:“你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我正愁對你家的仇恨沒處報呢。如今生殺大權在我手中,你還敢自已來送死?”隨即下令左右將楊延嗣綁在高處,用箭射殺。

軍校們領命,把楊延嗣綁在舟柏之上。眾軍一起放箭,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一箭能射中他。潘仁美驚訝地說:“真是怪事!怎麼大家都射不中他?”楊延嗣聽到這話,自知難以倖免,便說:“大丈夫臨死,有什麼可懼怕的?只是擔心父兄的生死還不確定。”於是他對射箭的人說:“你們把我的眼睛遮住,就能射中了。”眾軍依言照做,放下楊延嗣,割下他的眉毛和皮肉,遮住他的眼睛,然後再次放箭。可憐楊七郎,被萬箭穿心,渾身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看到這一幕的人,無不感到哀傷。後人寫詩感嘆道:“萬馬軍前建大功,斬堅入陣見英雄。如何未遂平生志,反致亡軀亂箭中?” 潘仁美射死楊七郎後,下令將他的屍體拋入黃河。

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番兵把楊業圍困在陳家谷,楊業已經戰死。現在番兵割下了他的首級,正朝著我們西營殺過來。”潘仁美大驚失色,說道:“番兵人多勢眾,我們難以抵擋。要是不趕緊撤退,必定會被他們擒獲。”當即下令拔營撤退。劉君其等人嚇得心膽俱裂,連夜逃回了汴京。 番兵乘勝追擊,一陣廝殺。宋軍死傷慘重,丟棄的輜重、盔甲,多得數不清。蕭撻懶大獲全勝後,便把軍隊駐紮在蔚州,派人向蕭太后報捷,暫且按下不表。 楊延昭的部下陳林、柴敢,在交戰混亂中,逃到了蘆林中躲藏起來。直到番兵退去,二人才沿著河岸走出來。

忽然,他們看到上游漂下來一具屍體,等屍體漂到近前,二人仔細一看,哭著說:“這是楊七郎小主官,怎麼會被亂箭射死呢?”哭聲還沒停,忽然岸邊一騎飛奔而來。陳林、柴敢剛想躲避,那騎馬的人已經到了跟前,原來是楊延昭。楊延昭看到陳林、柴敢,問道:“你們怎麼會在這裡?”陳林說:“我們戰敗後躲在這裡,正想打聽您的訊息。沒想到看到河中漂來一具屍體,竟然是六郎君,他滿身是箭,體無完膚,不知道被誰害成這樣。”楊六郎下馬,仰天長嘆,哭著說:“我們父子為國家盡忠,怎麼會遭遇這樣的劫難?這肯定是七郎向潘仁美求救時,言語激怒了那老賊,才被他害死的。”於是他讓陳林、柴敢把屍首撈起來,就在岸上埋葬了。

陳林問道:“本官,您接下來打算去哪裡?”楊延昭說:“你們二人找個地方暫且安身。我從小路秘密去打探父親的訊息。要是他只是被困在谷中,我就連夜趕回汴京求救;要是有什麼不測,這個仇我也一定要報。”陳林、柴敢聽從了他的話,三人灑淚而別。 楊延昭單人獨騎進入谷中,走到半路,遇到兩個樵夫,便問道:“這裡是什麼地方?”樵夫回答:“轉過谷的東壁,就是幽州沙漠之地,再往前就是胡原。”楊延昭聽後,騎著馬輕裝來到胡原。

只見這裡死屍堆積如山,身上穿的都是宋軍的服飾,他不禁嘆息了很久。靠近李陵碑時,他看到一名將領橫倒在地上,身邊留下一條腰帶。楊延昭仔細一看,正是父親所繫的腰帶,頓時抱著屍體痛哭起來:“皇天不保佑我們父子,讓我們喪生於戰亂之中,怎麼會這麼不幸啊!”他擦乾眼淚,用身上的佩劍挖開沙土,把父親埋葬了,在上面留下一截斷戈作為標記。 楊延昭剛勒馬走出原口,就被番將黑嘈攔住了去路。黑嘈大聲喊道:“來將還不下馬投降,免得一死!”楊延昭大怒,挺槍直刺番將。兩人交戰了幾個回合,四周的番兵圍了上來。楊延昭雖然勇猛,但寡不敵眾。

就在危急時刻,忽然山後有一員將領殺了過來,手起斧落,將黑嘈劈於馬下。他殺散番兵,下馬與楊延昭相見,原來是五郎楊延德。兄弟倆相擁而泣。楊延德說:“這裡是敵人的地盤,你隨我到山中再商議。”於是帶著六郎來到五臺山。 他們走進方丈室坐下。楊延昭說:“自從在幽州和哥哥失散後,一直不知道你的生死,今天怎麼會在這裡?”楊延德說:“當初爹爹保護著聖駕出東門,我和眾兄弟與番兵激戰,形勢危急。為了脫身,我削髮為僧,投身到五臺山。前幾天看到陳家谷殺氣沖天,聽人說遼宋正在交戰。我心裡一動,便下山檢視,沒想到正好遇到弟弟你身處險境。”楊延昭哭訴了七郎和父親的遭遇。楊延德悲痛不已,說道:“這至親的仇恨,不能不報。”

楊延昭說:“小弟我定要在皇上面前,為父親和弟弟洗刷冤屈。”當天晚上,他們在寺中過了一夜。第二天,楊延昭辭別楊延德,獨自前往汴京。 楊業戰死、宋軍戰敗的訊息傳到汴京,太宗皇帝得知後,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楊業父子對國家忠心耿耿。如今聽說楊業為國捐軀,朕深感悲痛。”八王進言說:“最近呼延贊回京籌備糧草,對臣說主帥潘仁美與楊業關係不和。臣當時就擔心會壞事,如今果然如此。陛下應當追究潘仁美喪師的原因,讓後人引以為戒。”太宗皇帝覺得他說得有理,便下詔讓群臣專門調查此事。

潘仁美得知朝廷要追究自已戰敗的原因,坐立不安,與劉君其商量道:“現在朝廷專門要追究我兵敗的緣由。外面傳言楊六郎準備進京陳述此事。要是主上知道了實情,再加上呼延贊為他作證,我們全族都性命難保了。”劉君其說:“事不宜遲,如果等到被揭發,我們有一百張嘴也說不清。趁著楊六郎還沒到,我們可以秘密派人在黃河渡口等候,在外面把事情解決掉,這就叫斬草除根,免得留下後患。”潘仁美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刻派了心腹軍人,秘密前往黃河渡口等候。 楊延昭離開五臺山後,沿著大路前行。

走到一處山林時,忽然聽到幾聲鼓響,從林中走出二十多個人,攔住了他的去路,喊道:“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楊延昭抬頭一看,見為首的兩個人,便問道:“你們莫非是陳林、柴敢?”陳林、柴敢一聽,急忙上前拜見,說道:“原來是本官啊。”於是邀請楊六郎進入山寨,說道:“自從和本官分別後,我們奪下這裡安身。沒想到這麼快就又相遇了。”楊延昭把父親戰死的經過告訴了他們,還說自已要進京,在皇上面前告發主帥不發兵救援的事情。陳林說:“幸好本官說出了此事。如今潘招討正防備著本官告狀,特地派了幾十名精兵,在黃河渡口等著您。

這裡另有一條路可以去汴京,我會派人送本官從小路走,這樣才能確保安全。”楊延昭聽後,氣憤地說:“這絕非偶然,這個賊害了我一家,現在又來謀害我。”於是在寨子裡過了一夜。第二天,陳林讓手下秘密護送楊六郎從雄州前往汴京。 再說另一頭,幽州的蕭太后收到蕭撻懶的捷報後,下定決心要圖謀中原。有個內官叫王欽,本是朔州人,從小就入宮侍奉蕭太后,他為人機靈,善於花言巧語,很受番人看重。王欽秘密上奏說:“中原是統一的地方,謀臣勇將數不勝數。僅僅靠一場戰鬥的勝利,怎麼能輕易奪取天下呢?

我有一個計策,不出一年,就能讓中原歸入陛下手中,宋人只能縮手無策。”蕭太后問道:“你有什麼計策,如此奇妙?”王欽說:“我裝扮成南方人,以此作為進身之階。如果能夠成功,我必定能瞭解他們的動靜、兵力的強弱以及國家的利害關係,然後秘密派人報告給陛下。到時候,趁著他們空虛困頓,發兵南下,就能穩操勝券,還怕江山不歸陛下所有嗎?”蕭太后聽了王欽的奏報,非常高興,說:“如果真能成功,我會把中原的重鎮封給你。” 第二天,蕭太后與群臣商議此事,左相蕭天佑上奏說:“王欽這個計策可行,懇請陛下批准。”

蕭太后於是下令讓王欽立即行動。王欽準備妥當後,前來向蕭太后辭行。蕭太后看到他的裝扮,笑著說:“你裝扮成南方人,簡直毫無破綻。不過這次去一定要小心機密。”王欽說:“臣自有辦法。”當天,王欽辭別蕭太后,出了燕京,直奔雄州而來。 楊延昭朝著雄州前進,當時正是五月天氣,途中十分炎熱。他來到綠蕪亭,放下行李,正靠在欄杆上休息。沒過一會兒,看到一個人走了過來,此人頭戴黑紗巾,身穿綠羅衣,繫著一條雙鞭黃絲帶,穿著一雙八比青麻鞋,一副儒生的裝扮。那人走近亭子,楊延昭迎上去作揖道:“先生從哪裡來?”

那人回答說:“我是朔州人,姓王名欽,字招吉。自幼熟讀古今書籍,一直居住在此地。如今準備前往中原,謀求進身之路,沒想到在這裡遇見了閣下。請問閣下高姓大名?”楊延昭沒有隱瞞,將自已的身世以及胸中的冤屈之事一一說了出來。 王招吉聽後,憤然說道:“既然你們父子如此忠義,卻被人謀害,為何不到皇上面前訴說冤屈,而只是在這裡獨自悲傷呢?”楊延昭說:“我正準備進京訴說冤情,只是因為沒有人會寫御狀,所以一直遲疑不決。”王招吉說:“這不是難事,既然您有這樣的冤枉,小生願意傾盡所學,為您代寫御狀。”

楊延昭連忙下拜說:“您若肯幫忙,那真是我莫大的幸運。”隨即邀請王招吉到館驛,準備了酒菜招待他。 酒席上,楊延昭訴說了自已平日裡的遭遇。王招吉聽後連連嘆息,問道:“您要狀告的人,誰是罪魁禍首?”楊延昭說:“招討潘仁美以及他的部下劉君其、米教練等人,他們合謀陷害我父子,這幾個人都不能放過。”王招吉表示贊同,於是譽寫出狀稿,遞給楊延昭看。狀稿情辭激切,言辭婉轉悲悼。楊延昭看完後,高興地說:“有了這個,足以洗雪我的冤屈了。”酒席結束後,王招吉告辭離去。楊延昭說:“我們在汴京再會。”王招吉答應了。 兩人分別後,楊延昭把狀詞工整地抄寫清楚,直接前往京都。沒想到負責緝探的人已經把這個訊息報告給了潘仁美。

潘仁美大驚失色,立刻召集劉君其等人商議。劉君其說:“先行動的人能控制別人,後行動的人就會被別人控制。不如我們先上一道表章,奏明楊業父子邀功貪戰,幾乎壞了國家大事,現在楊延昭又擅自逃離隊伍。聖上聽到奏報後,肯定會先誅殺他。”潘仁美說:“這個計策很好。”當天就準備好表章,向朝廷奏報。 當天,楊延昭來到京師,正好趕上七王元侃出行。楊延昭取出御狀,攔住車駕喊冤告狀。左右的人立刻抓住他,正要捆綁,七王喝止道:“不許動手,先讓他告狀。”侍從接過他的狀詞。七王下令把楊延昭帶入府中。楊延昭跟隨車駕來到壽王府,跪在臺階下。

七王把他的口供審問了一遍,又仔細看了看御狀,只見狀詞條理清晰,文筆犀利。七王感嘆道:“寫這狀詞的人,真是有治國的才能。”於是問道:“這狀詞是誰寫的?”楊延昭不敢隱瞞,把王欽的來歷說了出來。七王高興地說:“我正需要這樣的人才,既然他來謀求進身之路,應當予以任用。”又問:“此人現在在哪裡?”楊延昭說:“住在汴京東角門的龍津驛中。”七王聽後,說:“你所受的冤枉,確實是國家的大事,在這裡難以決斷。

你可以到宮門外敲擊登聞鼓,讓聖上知道此事,這樣才能得到處理。要趕緊去,別被壞人察覺。”楊延昭接過御狀,拜辭七王,徑直前往宮門外。七王則派人前往驛中尋找王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