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哨馬將遼兵再次出動的訊息,報到了楊業的軍中。楊業與諸位將領商議道:“既然遼兵又出兵了,我們暫且不要與他們交戰。等我向朝廷報捷,糧餉充足之後,一定要平定燕幽地區,然後再班師回朝。”劉廷翰等人都認同這個提議。於是,楊業立即派遣團練使蔡嶽回朝,向太宗皇帝奏報情況。 太宗皇帝得知宋軍接連戰勝遼兵,而且大軍已經直逼燕幽,心中十分高興,便詢問遼軍的最新訊息。
蔡嶽說:“遼將對於之前的戰敗感到恥辱,如今又增派兵力前來挑戰。楊主將把軍隊駐紮在瓦橋關。最近因為糧食供應不足,沒敢貿然進兵,所以特地派我回朝向陛下奏明情況。”太宗皇帝與群臣商議,想要親自出徵大遼。樞密使張齊賢上疏奏道: “聖人行事,一舉一動都力求萬無一失。百戰百勝,也比不上不戰而勝。如果能夠慎重對待戰事,那麼戎狄並不難征服,燕薊之地也不難奪取。自古以來,邊疆的戰亂,並非全是由戎狄引起,很多時候也是因為邊地的官吏侵擾百姓,從而導致的。如果邊疆的各個要塞,都能選用合適的人進行治理,只要讓壁壘更加高峻,壕溝更加深邃,積蓄力量,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讓敵人來攻打我們!
這就是所謂的挑選士兵不如挑選將領,依靠武力不如依靠人才。如果能做到這樣,邊疆就會安寧,河北的百姓也能得到休養生息。我還聽說,統一天下的人,要以天下為已任。怎麼能僅僅為了爭奪那一點點土地,趁著戎狄的形勢就貿然行動呢!所以聖人都是先注重根本,然後再考慮其他,安定內部,才能抵禦外敵。由此可知,五帝三王,沒有不先注重根本的。堯舜治理天下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廣泛地對天下百姓施加恩澤。施加恩澤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百姓生活安定,得到利益。百姓生活安定且得到了利益,那麼戎狄自然就會恭敬地前來歸服。”
張齊賢的奏疏呈上後,太宗皇帝將它拿給趙普、田錫、王禹偁等幾位大臣看。趙普上奏說:“張齊賢所陳述的,確實是當今的緊要事務。懇請陛下召回楊業的軍隊,命令將帥們嚴密設定邊防,這樣一來,幽燕地區就不會成為中原的禍患了。”太宗皇帝同意了這個建議,當天就下詔派遣使者,召回了討伐遼國的軍隊。這裡暫且按下不表。 再說楊業在瓦橋關收到了聖旨,他與諸位將領商議說:“朝廷既然已經下達了班師回朝的命令,我們可以把將士們分成前後兩部分行進,以防備遼兵追擊襲擊。”楊延德進言說:“戰爭中最難得的就是時機。
父親您接連戰勝遼軍,如果再給十幾天的時間,我們直接攻打幽薊,奪取那裡的土地獻給朝廷,以此來報答朝廷對我們的深厚恩情,這不是很好嗎?”楊業說:“我也有這樣的志向,但是君命已經下達,如果不撤軍,反而會犯下違抗命令的罪行,就算建立了一點小功勞,也不足以彌補這個過錯。”楊延德聽後,便不敢再說話了。 第二天,楊業命令劉廷翰等人堅守遂城,自已則率領所部人馬,離開了瓦橋關,直接朝著汴京返回。靜軒有一首詠史詩寫道:“功在垂成詔即行,堪嗟機會竟難憑。陳家谷口忠勤念,千古令人恨不平。”
楊業回到京都後,進宮朝見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對他給予了深切的撫慰,賞賜也非常豐厚。隨後下令設宴犒賞征討遼國的將士們,君臣們盡情歡樂,直至宴會結束。 第二天,趙普向太宗皇帝辭去丞相的職務。太宗皇帝說:“朕與你從微末之時就相識相知,而且朝廷一直依靠你的扶持,你為什麼要辭職呢?”趙普說:“臣已經年老體衰,無法處理繁重的政務了,懇請陛下憐憫我這衰老無用的身體,允許我辭去官職,這樣臣就如同獲得了重生一般。”
太宗皇帝見他言辭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免去了趙普丞相的職務,任命他為武勝軍節度使。趙普拜謝領命,當天就向太宗皇帝辭行。 太宗皇帝在長春殿設宴為趙普餞行。酒喝到一半的時候,太宗皇帝在宴席上對趙普說:“這次讓你去任職,只是為了滿足你的心願。如果遇到有緊急的事情需要商議,你接到命令的那天,應當立即跟隨使者前來,不要辜負朕的期望。”趙普離開座位,領命謝恩。太宗皇帝對他充滿了眷戀之情,親自作詩為他送行,詩中寫道:“忠勤工室展宏漠,政事朝堂賴秉扶。解職暫酬卿所志,休教一念遠皇都。” 趙普捧著詩站起來,流著淚說:“陛下賜給臣的詩,臣一定會把它刻在石頭上,與臣的屍骨一同埋葬在地下。”
太宗皇帝聽了他的話,也為之感動。君臣二人各自散去。趙普到中書省向同僚宋琪等人告辭,說起太宗皇帝的恩情,充滿了感激和仰慕之情。宋琪說:“主上對你極為賞識和關愛,對你有眷戀之情。這次離開不久,應該會再次召回你。”趙普拿出太宗皇帝賜的詩,流著淚說:“我這一生剩下的時間,已經無法報答主上的恩情了,只希望來世能夠為陛下效犬馬之勞。”宋琪對他進行了深切的安慰,然後送他出門。
趙普直接前往武勝軍任職,這裡暫且不提。 第二天,太宗皇帝上朝,群臣前來朝見。太宗皇帝對宰相說:“趙普對國家有大功,朕過去與他交往密切。如今他年紀大了,頭髮牙齒都已衰老,朕不想讓他再為繁雜的事務操勞,為他選擇了一個好地方任職,還賜詩表達了朕的心意。趙普感激得流下了眼淚,朕也為此感動得落淚。”宋琪回答說:“昨天趙普到中書省,與臣說起陛下的恩情,還說希望來世能為陛下效犬馬之勞;如今又聽到陛下這番話,君臣之間從始至終,可說是兩全其美了。”太宗皇帝表示認同。隨後任命宋琪、李昉為知平章事;李穆、呂蒙正、李至為參知政事;張齊賢、王沔為同僉署樞密院事;寇準為樞密直學士。這些大臣們都拜謝領命,然後退下。
這一年,改年號為雍熙元年。冬十月,太宗皇帝想起了華山的隱士陳摶。陳摶是亳州真源人,曾經在唐長興年間參加進士考試,但沒有考中,於是就不再追求官職俸祿,以遊山玩水為樂。他透過服氣辟穀的方法修行,每天只喝幾杯水。就這樣過了二十多年,他隱居在華山的靈臺觀。
每次睡覺,常常一百多天都不起床,所以民間有“大睡三千,小睡八百”的說法。 之前陳摶騎著驢經過天津橋,聽到太祖皇帝攻克汴京的訊息,便大笑著從驢上掉下來,說:“天下從此太平了。”到了這時,太宗皇帝派遣使者,召他前往京城。
陳摶接到詔書後,便跟隨使者入朝拜見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對他極為厚待,對宰相和大臣們說:“陳摶能做到獨善其身,不追逐權勢利益,真可謂是超脫塵世的方外高人。”於是派遣宮中的使者將陳摶送到中書省。宋琪等人熱情地迎接他,大家入座後,宋琪不緊不慢地問道:“先生您習得玄妙寂靜的修養之道,是否也可以傳授給他人呢?”陳摶笑著回答:“我不過是山野間的一個小人物,對當今的世道沒有什麼用處,也不懂得神仙煉丹的事情,以及吐納養生的道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方術可以傳授。就算能讓人白日飛昇,又對這世間有什麼益處呢?
如今主上龍顏非凡,相貌出眾,有天人之姿;而且博古通今,深入研究國家的治理與混亂,真是一位有道的仁聖之主。現在正是君臣同心同德,振興教化、實現天下大治的好時機。想要勤奮修行,沒有比這更好的途徑了。”宋琪對他的這番話深感佩服。 第二天上朝奏對時,宋琪將陳摶所說的話上奏給太宗皇帝,太宗皇帝下詔賜給陳摶“希夷先生”的稱號,還親自書寫了“華山石室”四個字贈給他,然後讓他返回華山。陳摶再次拜謝領命,當天就向太宗皇帝告辭,回到了華山,這裡暫且不提。 再說太宗皇帝見邊境安寧,便想與臣民一同享受太平盛世的歡樂,於是下詔賜令京城的百姓連續飲酒慶祝三天。詔書是這樣寫的:“帝王賞賜百姓飲酒,廣施恩澤,與眾人共同歡樂,這是為了彰顯太平盛世的盛事,契合億萬百姓的歡心。
過去的幾個朝代以來,這件事已經荒廢很久了,大概是因為國家多災多難,無法施行舊有的典章制度。如今四海統一,萬民安康;祭祀儀式剛剛結束,恩澤應當均勻地施行。應該讓士人和百姓共同慶祝這美好清明的時代,特賜飲酒慶祝三天。” 詔書下達後,京都的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到了慶祝的日子,太宗皇帝親自與群臣登上丹鳳樓,觀看百姓們歡樂暢飲的場景。從樓前一直到朱雀門,都設定了音樂表演,還有山車、旱船往來穿梭;從御苑到開封的各個縣以及各支軍隊,樂人們在道路兩旁整齊排列。
音樂聲此起彼伏,整個城市都擠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場面富貴而熱鬧。後人有詩評論道:“烽火煙消鎮節安,君臣作樂夜深闌。幽遼未下中原患,忘卻當年保治難。”此時正是雍熙二年的春二月。 第二天,太宗皇帝在後苑宴請群臣,召集宰相和近臣一起飲酒賞花,對他們說:“春天天氣溫暖和煦,萬物生長茂盛,四方太平無事。我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現在應該讓陪侍宴會的各位大臣賦詩,以表達賞花的感受。”旨意下達後,有一個人上前說道:“小臣不才,願意接受旨意賦詩。”
此人正是平章事宋琪。他隨即展開花箋,拿起筆,立刻寫下一首七言八句詩呈獻給太宗皇帝。詩中寫道:“聖主飛龍俗美淳,幹坤總是一般春。四方風澤被休教,萬國歸來慕至仁。浩浩舜恩邦盡戴,巍巍湯惠士皆親。微臣有愧無能補,鼓舞昇平沐化新。” 太宗皇帝看完這首詩後非常高興,命人拿來玉杯,賞賜宋琪飲酒。李昉接著獻上一首詩:“侍班上聖擬旒疏,融煦昭然德意孚。飽暖四方鹹底定,供輸百姓自無虞。
仰風琢貢來蠻佰,披澤謳歌沸道途。際遇太平何以報?鳳麟為瑞有珍符。”參知政事呂蒙正也獻上一首律詩:“恩敷喜動萬方民,御極龍飛際聖人。聖治及將休運啟,嘉祥日送好音訊。均霑有域皆懷德,一視元邦不遂臣。盛世願賡儒館頌,德音榮對玉墀春。” 太宗皇帝看完這三首詩後,評價道:“宋平章的詩,詞語優美流暢,充滿了太平盛世的氣象;李昉的詩,清新秀麗,十分可愛;呂蒙正的詩,品格高雅,體現出他的忠誠勤勉和廣闊胸懷。這三首詩都值得作為典範,但相比之下,宋平章的詩氣魄超群,自然與另外兩人有所不同。”
於是命令宦官將這三人的詩刻在賞花亭下,以記錄君臣共同歡樂的美好時刻。宦官領命而去。 太宗皇帝又說:“國家雖然暫時安定,但軍事方面不能懈怠荒廢。遼薊地區尚未平定,我日夜為此擔憂。如今在座的武臣以及各位王爺,都要練習騎馬射箭,以較量武藝。”宋琪說:“陛下考慮得如此深遠,實在是社稷的福氣。”太宗皇帝隨即命令軍校在後苑的空地上,立起箭靶,以百步為界限。武官們分成兩隊:各位王爺身穿紅色衣服,將帥們身穿綠色衣服。詔書下達後,大家都帶著雕弓長箭,跨上馬鞍,騎著馬等候命令。太宗皇帝傳令:“能夠射中紅心的人,賞賜駿馬和錦袍;射不中的人,降職到藩鎮去任職。” 話剛說完,紅袍隊伍中一人騎著馬,手持弓箭衝了出來,眾人一看,原來是秦王趙廷美。他勒住韁繩,挽弓搭箭,瞄準紅心射出一箭,正好射中紅心。
觀看的人都暗暗稱奇。趙廷美射中紅心後,立刻下馬,來到太宗皇帝面前覆命。太宗皇帝高興地說:“我侄子的箭術精湛,真有統御武力的才能。”於是賞賜給他錦袍和駿馬。趙廷美謝恩後退下。 這時,穿綠衣服的隊伍中一位將領挺身而出,說道:“小將願意也試射一箭。”大家一看,原來是大將曹彬。他縱馬開弓,拈弦搭箭,一箭射出,正好穿透紅心。觀看的人無不讚歎羨慕,曹彬也下馬,在太宗皇帝面前拜伏。
太宗皇帝對他多加撫慰犒勞,賞賜了駿馬和錦袍,曹彬這才退下。這一天,君臣們盡情歡樂後才散去。 秦王趙廷美等人從後苑出來後,傍晚路過楚王趙元佐的家門口。趙元佐是太宗皇帝的長子,從小聰慧過人,相貌與太宗皇帝相似,深受太宗皇帝的寵愛。後來他突發狂病,當時剛剛痊癒,沒有參加這次宴會。他聽到音樂聲傳到堂中,便問身邊的人:“是誰在夜裡經過府門,音樂聲如此響亮?”身邊的人回答:“今天聖上在後苑宴請各位王爺和武臣,大家以射箭比賽為樂。剛才秦王射箭獲勝,得到賞賜的馬和袍後離開,經過您的府門,這是他隨從們奏樂的聲音。”
趙元佐生氣地說:“其他人都能陪侍聖上參加宴會並得到賞賜,唯獨我不在其中,這是要拋棄我啊。”於是他憤怒地飲酒,一直喝到深夜,還放火焚燒了自已的宮殿。城中頓時一片驚慌。官軍立刻趕來救火,但火勢太大無法撲滅,可惜那雕樑畫棟、繡閣瓊樓,都燒成了灰燼。 第二天,太宗皇帝知道了事情的緣由,下詔將趙元佐廢為庶人,遷到均州安置。旨意下達後,趙元佐羞愧不已,帶著隨從前往均州。這裡暫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