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從河東戰場返回京師後,由於在途中頂著酷暑行軍,身體受到暑氣侵襲,回宮後便臥病在床,一連多日無法上朝理政。病情持續加重,到了冬十月時,已然十分危急。 按照母后臨終前的遺命,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侍奉左右。宋太祖深知自已時日無多,便將後事託付給趙光義,語重心長地說道:“朕看你舉止不凡,有龍行虎步之姿,日後必定能成為太平天子。但你的侄子德昭,你一定要好好對待他。此外,還有三件事,朕尚未完成,你一定要繼承朕的遺志去實現。第一件,河東緊鄰邊境,戰略地位重要,這塊土地必須要收復。

第二件,太行山的呼延贊,此人英勇善戰,應當將他召回朝廷委以重任。第三件,楊業父子武藝高強、忠義可嘉,朕很欣賞他們,想將他們招致麾下為朝廷效力。朕觀察到北漢有個叫趙遂的人,與楊業交好,可以透過他去勸降楊業。而且楊家父子一心向往中原的富貴榮華,咱們可以在金水河邊建造一座無佞宅,專門用來安置他們。派人去山後與他們互通訊息,這樣他們就不會對我們心存疑慮了。

還有,朕中年時在五臺山許下了一個醮願,只是因為國家一直事務繁多,未能去還願。如果你遇到朝廷太平無事的時候,要代朕去完成這個心願。這幾件事,你一定要牢記在心,切勿忘記。” 趙光義恭敬地拜謝並接受了兄長的囑託。宋太祖又把兒子德昭喚到跟前,說道:“做君主並非易事,如今朕將皇位傳給叔王,讓他來替你分擔這份辛勞。朕賜你一把金簡,在朝中若遇到行為不端的大臣,你可以憑藉此簡將其誅殺。”德昭答道:“君父的命令,兒臣怎敢忘記?” 宋太祖囑咐完這些後,大聲對趙光義說:“你要好好治理國家啊。”

沒過多久,宋太祖便駕崩了,他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歲。後人有一首詠史詩,讚頌他的功績:“耿耿陳橋見帝星,宏開宋運際光明。干戈指處狼煙滅,士馬驅來宇宙清。雪夜訪求謀國士,杯酒消釋建封臣。專征一念安天下,四海黎民仰太平。” 當時已是四更時分,宋皇后見到晉王趙光義,心中惶恐,急忙說道:“我們母子二人的性命,如今都掌握在陛下手中了。”趙光義流著淚說:“放心吧,我會與你們共享富貴,不必擔憂。” 第二天,晉王趙光義正式即位,改名為趙炅,也就是太宗皇帝。群臣紛紛前來朝賀,太宗追贈宋皇后為開寶皇后,並將她遷往西宮居住。

同時,他大赦天下,以示新皇登基的恩澤。 太宗剛剛即位,便將目光聚焦在選拔優秀的將帥上。先朝的符彥卿、馬全義等名將都已離世。有一天,太宗對群臣說:“河東、遼國、西夏,都是我們的敵國。先帝臨終之時,將太行山的李建忠、呼延贊兩名將領囑託給朕,朕必須下詔將他們召回朝廷。”楊光美上奏道:“李建忠等人,先帝曾經對他們有過封授,如今正應該宣召他們入朝,授予他們將帥之職。

陛下若想收復河東,這二人必定能為朝廷建功立業。” 太宗聽從了楊光美的建議,當天就派遣高瓊為使者,前往太行山宣召李建忠和呼延贊。高瓊領命後,直奔太行山的山寨,宣讀詔書道:“朕剛剛繼承皇位,十分重視選拔優秀的將帥。如今河東尚未收復,邊境戰事頻仍。朕特此招募英勇之士,再次商議征伐大計。近來聽聞太行山的李建忠、呼延贊,精通弓馬之術,武藝超群出眾;所率部下精壯強健,人數不下數千。朕遵循先帝的遺命,他們雖已有先帝的封授,但尚未正式頒佈誥命。如今特派遣親臣高瓊,攜帶詔書前來宣召。你們接到詔書後,應當立即趕赴朝廷,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李建忠等人聽完詔書後,恭敬地拜謝領命。

隨後,他們將高瓊請入帳中,相互見禮。高瓊說道:“主上因為二位將軍的威名,派遣下官前來催促你們儘快入朝,二位應當跟隨詔書即刻出發。”李建忠說:“既然接到了君命,我們怎敢違抗?只是這裡與河東僅隔著一片區域,如果我們帶領全部軍馬一同入朝,河東方面可能會趁機奪取我們的山寨。如今我打算讓呼延贊跟隨詔書前往朝廷面見聖上,我暫且留在此地,專門等待聖駕出征河東之時,再效力從徵,不知這樣是否可行?”高瓊覺得這個提議有道理,便同意了。 第二天,呼延贊帶著妻子馬氏以及兩千部眾,與李建忠辭別,離開太行山。沒過多久,他們便抵達了汴京。高瓊帶著呼延贊入朝拜見太宗皇帝。高瓊將李建忠留寨的原因,詳細地向太宗奏報了一遍。

太宗宣呼延贊上殿,見他身材魁梧,渾身散發著英武不凡的氣質,心中十分讚賞。 呼延贊退下後,高瓊又上奏道:“新將剛剛來到朝廷,陛下應當為他安排一處合適的府第,這樣才能慰藉他來歸的期望。”太宗詢問群臣:“京城附近有什麼壯麗的地方,可以整理出來給呼延贊居住?”潘仁美出列上奏道:“臣訪查到汴城東郭門有一處皇府,原本是龍猛寨,那裡寬敞宏大,目前有一千壯兵看守,很適合呼延贊居住。”

太宗批准了這個奏請,當即下旨,讓呼延贊前往皇府居住。呼延贊領旨謝恩。 第二天,呼延贊帶著本部人馬和馬氏,前往東郭門的皇府。到了之後,他們發現這竟是一所破敗的房屋,兩邊的廂房已經倒塌,中堂也搖搖欲墜,庭院裡長滿了深草,屋角佈滿了蛛絲,完全沒有經過整理。而且,這裡的五百守軍,全都是些年老體弱、身體殘疾的人。呼延贊見狀,心中十分不悅,臉上難掩憂慮之色。馬氏趕忙勸慰道:“將軍不要生氣,這只是暫時的棲身之所,等聖上有出征河東的計劃,我們就會離開這裡的。”呼延贊聽從了她的話,暫且命令軍校們打掃整理,安頓下來。

第二天,他便下令部軍,不可忘記軍事訓練,每天都要到教場操練。 潘仁美派人暗中打探呼延讚的動靜,探子回來報告說:“呼延贊自從來到府中,並沒有因為府第的荒殘而心生不滿,只是日夜整頓軍隊,對部下號令嚴明,並且禁止他們私自入城擾亂百姓。”潘仁美聽後,暗自思忖:“此人日後必定會得到高位,對我構成威脅。”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將呼延贊趕走,便與心腹劉旺商議。劉旺說:“這件事不難。

他剛到朝廷,還沒有得到重要職位,三天後肯定會來參見大人。等他來了,我們故意找個藉口刁難他,狠狠地羞辱他一番,他受到羞辱後,必然會逃走,何必還要特意去驅逐他呢?”潘仁美聽後大喜,說道:“此計甚妙。”隨即吩咐左右,準備好嚴刑拷打的工具,等待呼延讚的到來。 第四天,有人稟報說呼延贊前來府中參拜。潘仁美下令將他召入。呼延贊徑直走到階前,恭敬地拜道:“小將承蒙樞使大人的提攜,得以入朝為官,我衷心希望能在朝廷盡忠效力,以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潘仁美半晌沒有回應,過了一會兒才說道:“你知道先王留下的法例嗎?”呼延贊回答:“小將剛剛來到朝廷,並不清楚其中的緣由。”

潘仁美說:“先皇有誓書規定:凡是招降的強人下山,都要先打一百殺威棒,以此來警示他們日後的行為。你如今也應當按照這個規定來辦。”呼延贊聽後,驚愕不已,一時不知如何作答。潘仁美喝令手下,按照規定對呼延贊施行刑罰。左右得令後,將呼延贊推倒在階下,重重地責打了一百棒。 可憐呼延贊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直流,帳下看到這一幕的人,無不感到心酸。潘仁美還命令府門外的隨從,趕緊用鞭子將呼延贊趕走。 呼延贊強忍著疼痛回到府中,馬氏見狀,見他臉色蒼白,走路都搖搖晃晃,驚訝地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呼延贊便將自已被打殺威棒的事情,詳細地說了一遍。馬氏說:“既然先帝有這樣的法例,我們也只能順從接受,將軍你只能暫且忍耐。”說完,她熱了一杯醇酒,遞給呼延贊。呼延贊此時又飢又渴,接過酒杯便一飲而盡。可酒杯還沒放下,他突然大叫一聲,倒在地上昏死過去。馬氏大驚失色,驚慌失措,想盡辦法去攙扶他、呼喚他,卻始終無法將他喚醒。她悲痛萬分,放聲大哭道:“我們夫婦二人本想為朝廷盡忠效力,沒想到卻落得如此下場,白白送了性命!”

就在馬氏悲痛哭泣之時,旁邊突然走出一位老軍,他趕忙說道:“夫人先別忙著啼哭,小的我有辦法能救將軍。”馬氏滿臉淚痕,急切地說:“你要是能把將軍救醒,那可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如同我們的再生父母一般。”老軍解釋道:“將軍被杖打的時候,那棍子上肯定事先淬了毒藥,毒藥滲入肌肉之中,遇到熱酒就會發作,所以才會昏迷不醒。只要用我的靈藥施救,保證他立刻就能甦醒。”馬氏一聽,眼中燃起希望,說道:“既然有這等靈藥,那就趕緊來醫治,日後必有重謝。”老軍趕忙取出藥丸,調好後給呼延贊灌下。

呼延贊服下藥後,藥氣入喉,漸漸甦醒過來。眾人見此,都十分欣喜。 呼延贊緩過神後,好奇地問老軍:“這藥丸怎麼如此神奇?”老軍感慨地說:“小的我曾經也遭了仇人的毒手,被杖打後昏死過去,幸好遇到一位方外道人,將我救醒,還把這藥丸的秘方傳給了我。”呼延贊聽後,拿出白金重重酬謝老軍。可老軍卻堅決不肯接受,他誠懇地說:“將軍,您如今住在這裡,明顯是被當朝的潘仁美算計了。剛才被打還中了毒,肯定也是他的陰謀。您要是不趕緊離開,恐怕性命難保啊。”呼延贊聽罷,心中怒火中燒,憤然說道:“如今權臣當道,我們這些人如何才能安身立命?”他當即便下令,讓部下收拾行李,連夜帶著馬氏返回太行山。

第二天清晨,他們就抵達了山寨外。 小卒趕忙將這個訊息報告給李建忠。李建忠一開始還不太相信,親自出寨檢視,果然看到了呼延贊。他趕緊將呼延贊迎入寨中,詢問他回來的緣由。呼延贊便將自已在潘仁美那裡被責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建忠。李建忠聽完後,怒不可遏地說:“這個潘仁美,肯定是因為你殺了他兒子,所以才設下這個陰謀來報復你。如今你且先在這裡安心住著,等聖駕再次出征河東的時候,咱們抓住這個傢伙,把他碎屍萬段。”呼延贊點頭表示認同。李建忠隨即吩咐手下襬上酒席,為呼延贊排解心中的煩悶。

正喝著酒,忽然有人來報:“山下有一夥人馬到了,不知道是誰。”李建忠立刻率領部軍出寨迎接,原來是耿忠、耿亮兄弟二人。李建忠見到他們十分高興,說道:“我正打算派人去請賢兄,沒想到你們自已來了,真是遂了我的心願。”他熱情地將二人邀入帳中,大家分賓主坐下,繼續飲酒。 酒過三巡,耿忠好奇地問道:“最近聽說賢侄你受詔入朝,怎麼今天又回到這裡了?”李建忠長嘆一聲,說道:“這說來話長啊。我這兄弟原本是跟隨使者前往朝廷,一心想要為朝廷盡忠。可沒想到那個奸相潘仁美,因為以前的恩怨,三番五次地想要謀害我這兄弟。”於是,他便把之前發生的事情,詳細地向耿忠講述了一遍。 耿忠聽完後,氣得滿臉通紅,大聲說道:“賢弟,你這裡有多少人馬?”

李建忠回答:“大約有八千多人。”耿忠接著說:“借我兩千人馬,我和贊賢侄一起去把懷州城圍了,逼他們上奏朝廷,揭露潘仁美的奸惡行徑,為賢侄洗刷這不白之冤。” 李建忠覺得這個主意可行,當天就撥出兩千人馬給耿忠和呼延贊。他們率領著這兩千人馬,來到懷州府,將懷州城團團圍住。城下金鼓齊鳴,那聲音響徹內外,城中的百姓都驚恐不已。懷州知州張廷臣得知此事後,登上城牆觀望,只見耿忠等人在城下耀武揚威,大聲喊叫。 張廷臣高聲問道:“你們來圍攻城池,到底有什麼目的?”耿忠回答道:“我們可不是來搶劫的,是專門為我侄子洗刷冤屈的。”張廷臣一頭霧水,又問:“要洗什麼冤屈?”耿忠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說了一遍:“前些日子,太行山的呼延贊接受朝廷宣召,入朝面見聖上,卻被奸臣潘仁美陷害,還假託祖制,打了他一百殺威棒,想要置他於死地。

他無奈之下,只能偷偷回到山寨自保。可如今朝廷不知道事情真相,反而怪罪呼延贊私自逃跑。我們今天帶兵逼城,就是希望州主您能將此事上奏朝廷,除掉這個奸臣,我們都願意為朝廷效力。” 張廷臣聽後,說道:“既然是這樣,你們先退兵,不要驚嚇到百姓。我馬上寫奏章奏明此事,肯定會讓朝廷再次宣召你們,這樣如何?”耿忠聽後,便下令將人馬退去,在離城二十里的地方安下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