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趙風頓時像被啟發了一樣。

沒錯,為什麼石子會落在地上?

從前,他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畢竟,當人們放開手,石子掉在地上似乎是最基本的常識之一。

然而正是這個看似普通的問題,

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仙師,為什麼呢?\" 二人帶著疑問詢問。

雲易緩緩說道:

\"因為這大地上蘊藏著一種看不見的力量。

\" \"它作用於所有物體,迫使它們落地。

\" \"我稱之為‘萬有引力’。

\"

關羽和趙風眉頭緊蹙,對於\"萬有引力\"這個詞,他們都感到非常陌生。

為何仙師要如此命名?關羽摸著腦袋思索。

真是讓人覺得腦袋又多了一些知識!實際上,關羽一點也不愚蠢。

他在軍事和兵法上的天賦無人能及。

而在自然科學方面,則略顯不足。

此時,趙風那一直緊閉的眉頭突然舒展:

\"仙師的意思是,所有的物質之間都存在著所謂的‘萬有引力’嗎?\" 雲易點頭肯定,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

\"正是如此,萬有引力的確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

\" 趙風若有所思地摸著頭,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

\"如果所有物質間都存在萬有引力,為什麼手中的石頭會落至地面,而人間彼此卻不會因此相互吸引?\"

很好的問題!正是這種探究的精神推動著科學的進步。

科學研究本身就是對既有真理進行懷疑的過程。

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之前,在宏觀宇宙中的確無處不通,但在研究微粒子的行為時,該定律便遇到了極大的挑戰。

於是,在深入探究並懷疑現有規則的過程中,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

雲易隨即回答了趙風的問題:

\"雖然每種事物之間都存有萬有引力,但這種力量的強度各有差異。

\" \"決定萬有引力強弱的主要因素是物體的質量。

\"

\"物體的質量?\" 趙風滿臉困惑地追問。

雲易耐心地點點頭:

“你可以認為,物品越重,它攜帶的引力就越強大。”

這句話讓趙風頓悟。

想到地球那麼廣闊,其重量無疑極為驚人,引力自然也是巨大的。

因此,能輕鬆地把石頭拉向地面。

相比之下,人類的重量則微乎其微,彼此間的引力雖存在,但微弱到幾乎可忽略,不會導致人互相吸引在一起。

這一瞬,趙風的靈感如同被閃電擊中:

“神仙,難道我們能夠站在這地面上,正是由於大地的引力?”

看到雲易微微點頭,趙風更加興奮,繼續推理:“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消除這引力的影響,是不是就能實現飛翔?”

聽到這話,雲易愣住了片刻。

不錯,按照理論,只要能消除引力,飛翔的確是可能的。

但現實要複雜得多,畢竟反引力技術遠非易事。

穿越之前,任何國家或組織都未能成功 ** 這一難題。

“理論上,你的推測正確。”

雲易回答,“掌握自然規律與物理法則的益處便在於此。

只要深刻理解了宇宙萬物執行的原理,即使如飛翔、移山填海這樣的奇蹟,也未嘗不能達成。”

趙風聽完感覺內心充滿了力量,真恨不得立刻著手實驗反重力技術。

不過,這時雲易卻適時潑了盆冷水:“然而,探究自然界規律並非易事。

我建議你應該從基礎學起,逐漸積累知識。”

“當對基本規則有了充分的理解,再考慮更進一步的發展。”

他又強調道:“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總結和提煉規律。”

“所有的自然現象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需要透過不斷總結和分析。”

憑藉自已穿越後的近乎過目不忘的記憶力,

雲易對於曾經學生時代學到的所有知識依然歷歷在目。

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還能夠有效地教導趙風基礎知識。

當然,至於更高階的內容——

這並不是因為不願意教,而是實際上沒有多少實際價值。

畢竟,作為一名天文專業的畢業生,雖然掌握了相當紮實的科學基礎,但在東漢末年這個時代,這些知識頂多能在占星術或巫術上有應用的機會。

而在未來世界,這門學科往往被視為畢業即失業的存在。

明白了這一點,趙風恭敬地行禮問道:

“請神仙指引,應當從何處著手學習?”

雲易拍拍他的肩,“這個問題三兩句解釋不明白。

不過,這樣安排——

近期你會隨我學習一些時間。

期間,我會盡可能分享我知道的一切。

直到你對自然界的基礎規律有了足夠的理解,

那時你的未來旅程便可以 ** 開展。

同時,我也希望你將來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傳播開來。”

“宇宙真理對所有人開放,並不因個人習得而減少。

事實上,在探索無限深奧的自然真理時,單打獨鬥總是有極限的。”

“因此,若想徹底揭開世界的面紗,最佳途徑莫過於鼓勵更多的人投身於這項偉大的事業之中。”

“孤木不成林,眾手才能繪長卷。”

趙風贊同地點了點頭。

“仙人閣下,我原本就有一心想挑選一些人教導墨家技能的想法。”

雲易點頭回應:“很好,要有遠見。

只是,這個計劃暫且擱一擱,待你完成在我這裡的學習後再著手實施。”

趙風立刻點頭答道:“明白了,仙人閣下,那我應從何開始學習呢?”

雲易沉思片刻,接著說道:“不用急於一時。

我的初步想法是先統一度量衡標準。”

“不然的話,在探求各種學問時,不同度量衡之間的差異會導致許多誤差。”

就像古代的長度單位——丈、尺、寸。

這些單位的具體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不同。

例如在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一尺約為23.1厘米;而到了隋唐,這一數值變為30.7厘米。

到了新中國時代,一尺則擴大至33.3厘米。

若對這些變化不瞭解,僅按照現今的度量衡來理解和衡量古時的數值,往往會出現很多滑稽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