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世界之窗
穿越大唐我成為地主家的兒子 逸夢番茄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春末夏初,技術總學堂迎來了一個重要時刻——首批赴歐洲參加\"世界青年技術交流會\"的學生即將啟程。明理作為帶隊老師,要帶領二十名優秀學生前往。
\"記住,\"趙空在送行會上叮囑,\"此行不僅是學習先進技術,更要展示我們的文化智慧。要以開放的心態去交流,但也不要忘記自已的根。\"
小翠為每個學生準備了特別的禮物:一本手工製作的筆記本,封面上繡著\"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八個字。
\"這是我們的理念,\"她溫和地說,\"希望你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能思考如何讓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需求。\"
明理看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想起了當年威廉初到工坊時的情景。如今角色對調,他們要走出去看世界了。
\"大家別緊張,\"他對學生們說,\"我們帶去的不只是求知的渴望,還有我們的創新成果。比如小芳設計的簡易紡織機,就很值得向世界展示。\"
臨行前,一個意外的訊息傳來:威廉在歐洲成立的\"東方技術研究院\"已經有了重要發現。他們在研究中國傳統工藝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超前的技術理念。
\"看來我們真的要辦一場'雙向交流會'了,\"明理笑道,\"不僅要學習他們的新技術,還要讓他們瞭解我們的智慧。\"
船隊啟程那天,碼頭上擠滿了送行的人。不僅有學生家屬,還有來自各地分坊的代表。他們都明白,這次出訪意味著中國技術教育的新篇章。
\"爹爹,孃親,\"明理在船上向父母揮手,\"我一定帶著大家平安回來,帶回更多新知識!\"
小翠靠在趙空肩上,輕聲說:\"記得當年你第一次出遠門時,我也是這樣擔心。\"
趙空笑道:\"但現在不同了。明理不僅要學習,更要傳播我們的理念。這是一次文化的對話。\"
船隊漸行漸遠,載著滿滿的期望駛向遠方。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總學堂收到了明理他們從各地發來的信件。
\"巴黎的機械工廠讓人大開眼界,\"明理寫道,\"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如何把技術普及到鄉村。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春風計劃'。\"
\"倫敦的工業學校很了不起,\"一個學生報告說,\"不過他們對我們的傳統工藝也很感興趣。我們辦了一場小型展示會,獲得了很多讚譽。\"
小翠在給兒子的回信中寫道:\"要注意觀察他們的教育方式。技術進步不能以犧牲工人福祉為代價,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理念。\"
三個月後,交流會圓滿結束。明理帶領學生們滿載而歸。他們不僅學習了新技術,更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趙空在歡迎會上問道。
\"是信心,\"明理堅定地說,\"我們發現,東西方的技術其實是相通的。關鍵是要用自已的方式去理解和發展。\"
\"而且,\"一個女學生補充道,\"我們的很多傳統技藝其實很先進,只是需要用現代眼光去重新認識。\"
當晚,一家人又聚在後院。明理興奮地展示著帶回來的圖紙和樣品,講述著見聞和感悟。
\"爹爹,孃親,\"他說,\"這次出訪讓我更加確信:技術教育必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我們要創造自已的道路。\"
小翠欣慰地說:\"這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技術無國界,但發展要有根。\"
趙空看著滿天星斗,感慨道:\"這扇世界之窗已經開啟,未來有無限可能。關鍵是不忘初心,始終記得技術是為了造福人民。\"
明理堅定地點頭:\"我明白。接下來,我要把學到的新知識轉化為適合國情的教材,讓更多人受益。這才是交流的真正意義。\"
月光如水,照在這片承載著無數夢想的土地上。在這裡,東西方的智慧交融,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永不停息。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技術教育的道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