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哥沉思片刻後點頭道:“那你對軍校還有什麼其他看法嗎?”

趙鄴想了想答道:“臣以為,陛下應親任軍校校長一職,副校長則可請老將王翦擔任。同時,軍校的紀律要仿照軍營來執行。進入軍校就如同入伍,違法亂紀者需嚴厲懲處。”

“此外,可以邀請退休的老將軍們擔任講師授課,並定期組織比武考核,所有教師共同評定成績。表現優異的學生應當獎勵,而不求上進者則可能被開除。”

“針對特殊情況的學生,例如家庭貧寒或體弱無法透過體力測試者,但對戰術研究特別出色的,也應考慮破格錄取,不過此類特殊錄取須全體老師一致裁決,並由校長最終決定。”

“對於不識字的情況,可在入學後再逐步教導,考試時允許代筆,但相應扣減一定分數。所有的評分規則由老師們共同討論制訂,並設立監考官杜絕一切作弊行為。”

祖龍聽罷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行。”

趙鄴微笑著說:“另外,關於識字,臣以為應該作為軍校的常規考核專案之一,畢竟這非常重要。統帥部隊的人最起碼需要理解兵書和命令。”

政哥認同地點頭,他知道識字的重要性。將領不僅需要看懂上級指令,更要能夠閱讀經典戰史。

接著兩人繼續討論起那些雖然身居高位,如勝、豈等人,雖貴為左庶長,卻未能真正指揮過幾萬士兵的大軍。相反白起在左庶長時已多次獨當一面率兵作戰。這主要是由於個人能力問題以及缺乏基礎文字素養的問題所導致。

趙鄴深感無奈地說:“普及教育會簡單很多!”

聽到‘普及教育’這個新詞彙時,嬴政頓時警覺:“你是指全民皆知書寫字?”他好奇地追問著。“這樣每個百姓都能讀懂文書和兵法。”

趙鄴回答道,“的確如此。”然後陷入思考,“其實這是相當重要的舉措......”,心中意識到這一點關乎整個國家的基礎建設和長遠利益。

的確,在任何一個時代,普及基礎教育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儘管如今許多人鼓吹讀書無用論,並對高考制度進行批評,但事實上,高考制度或許是唯一一次能夠讓人們在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的機會。

那些沒有經歷過掃盲運動的人,或許難以理解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二戰期間,德國80%計程車兵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得德國的部隊顯得異常強大,並在戰場上展示了文化的凝聚力是多麼重要。儘管當時德國經濟瀕臨崩潰,但他們依靠這支文化與信念並存的軍隊仍能震懾世界。

識字到底有多重要?它不僅能在戰場上使士官更精準地傳達上級指令,在日常生活中也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普及教育一直是一個宏大的主題。然而,至少就目前來看,在大秦要實現這一目標非常困難。

首先,造紙術尚未出現;其次,世家門閥掌控了所有的書籍資源,並且控制著官僚系統的流動渠道,他們不會輕易放手這些權力。

歷代無數武將透過戰場立功博取家族地位,最後往往淪為世家門第。因為他們逐漸意識到,僅靠搏命獲得榮耀充滿偶然性,但一旦進入貴族圈子,成為文化人,家族的命運便有了穩定保障。讀書,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最好的上升通道。雖有少數寒門貴子嶄露頭角,但“寒門”依然屬於士族最低層次,並非普通百姓。

封建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就是傳書和識字。普及教育意味著打破貴族和平民間的無形屏障。如果所有平民都能讀書,那麼這就好比讓所有貴族和白富美平起平坐。這幾乎是觸及了整個貴族階級的根本利益。

如此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對於任何君王而言都是一場艱難且危險的遊戲。然而,在理想主義者心中種下這個想法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趙鄴深嘆一口氣說道:“如果能夠讓大秦每一位百姓都能認字,每個人都有可能當上官員或者成為支柱,那麼每個人都會像商鞅、張儀那樣出色,那將是怎樣一個輝煌的時代!”這一刻,祖龍眼中閃爍出了光芒。他深知,人人如龍的願景背後是無數次心血和努力的結晶。

面對這宏圖偉略,“這是怎樣的盛世!”嬴政感嘆道,“即使再困難又有何妨?”他繼續追問:“但是竹筒費用高昂,絲綢更是天價,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趙鄴微笑回應:“這的確是難題之一。”

在這段對話後,兩人之間的共識開始形成,同時也暗示了一個未來的方向。雖然路還漫長而充滿荊棘,但在 ** 和智者心中,普及教育的夢想已經悄悄萌發了種子。

“況且陛下可以想想,眾人圍在一鍋肉前,突然湧入更多的人來分食,他們會心甘情願嗎?”趙鄴搖頭苦笑。

秦始皇祖龍微微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確實……確實……

當初商鞅變法時,以甘龍、杜摯為首的守舊派多方阻撓,究竟是為了什麼?

還不是因為嚴苛的秦國法律剝奪了他們貴族的特權?

還不是因為軍功授爵制度讓他們的後代無法憑藉家族背景濫竽充數?

若是推行普及教育,不難想象這將導致怎樣的局面。

商鞅當年的悲慘結局難道不是因為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才發生的?

嬴政看了看趙鄴,原本想追問幾句,轉念一想,覺得他說得有道理。

現在考慮普及教育為時過早,用竹簡和帛作為教材實在太昂貴。如果想要人人識字,國庫根本無法支撐這樣的耗費。

“可惜了……”

祖龍嘆了一口氣。趙鄴看到他的嘆息,不禁感到些許愧疚。

他想起了後世某些論壇的說法:若能穿回到秦朝並給始皇帝一副世界地圖,今天的地球上只會剩下大秦帝國。這種說法其實不切實際。

世界地圖能有什麼用?

你要為遠征的大軍提供食物、飲用水以及生活保障嗎?

秦軍確實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吃喝就能征服全世界。

至於世界地圖?在這個信奉大九州學說的時代,真的認為始皇不知外界遼闊嗎?

雖然趙鄴給過始皇一張世界地圖,但他畫得並不精確,看起來很尷尬。

任何事都必須付諸行動,包括教育普及。光靠言語是沒有用的。

想到商鞅因變法失敗被處死的歷史教訓,便知改革絕非易事。

對始皇來說,這些充滿希望的事,目前卻無力達成,只能算是紙上談兵。當看見祖龍的嘆息,趙鄴心裡竟有一絲不忍。

眼前的始皇體型已經開始發福,兩鬢斑白,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正逐漸走向衰老。他是雄心勃勃之人,從即位之日起就清楚自已的責任。

祖龍最大的爭議點或許就是他執迷於尋求長生不老之道,然而除此之外,他又能做些什麼呢?

長子扶蘇,作為太子與合法繼承人,在朝堂上公開提議恢復郡縣制、廢除法制,推崇周禮和封建制度。

這是試圖將剛剛建立的大秦王朝帶回春秋戰國那樣的動盪時代。無異於要親手斷送剛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的命運。這讓祖龍非常憤怒,從來沒有如此生氣過。身為大秦最正統的繼承人,怎麼能想要斷送國家?難道忘了周王室因分封制導致諸侯爭霸的局面?

那一次,祖龍勃然大怒,下令處死了一些與扶蘇有關的人物,包括他的老師、同學和一些朋友,他們都來自儒家學派。但這並不是“焚書坑儒”的事件。

實際上,焚書坑儒所燒燬的是類似於方術的書籍,而被活埋的是一些欺詐性的術士。然而,儒家學者確實也有不少受到了牽連。因為扶蘇公子一事,儒家整體在秦朝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長子不行的話,那其他的皇子呢?秦始皇共有十八個兒子,可惜每個都不太成器。俗話說:“全靠同行襯托”。即便如此,始皇帝仍不得不承認,最能擔當重任的只有他的長子扶蘇。儘管扶蘇曾經提議廢除郡縣制,恢復分封制;相比之下,隨李斯學習過的十八皇子胡亥,儘管崇尚法家思想,但在能力和手腕上遠遠不及扶蘇。

這樣的局面讓人不禁聯想到建立一家大型企業後的艱難處境:長子準備將公司的掌控權讓出,其他兒子又顯然無法勝任保護和發展企業的重任,您會怎麼辦呢?

秦始皇政帝的心中充滿了對不朽生命的渴求——要麼找到延長生命的方法,哪怕不能永生也得儘可能延年益壽。為了幫助帝國穩固,他顯得異常急切。秦國剛剛統一了六國本該休養生息之際,但秦始皇隨即開始了一系列宏大的舉措:北討匈奴、南平南越、修築長城以及迅速實施統一度量衡等措施。

“這的確是件難事。”大臣趙鄴感慨地說。他遲疑良久後問道:“陛下,斗膽請問,當今大秦如何選拔治理國家所需的人才?”

趙鄴凝視著發已斑白的始皇,內心湧動著責任感與憐憫之情。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丟擲一個改變未來的構想——科舉!

當前秦朝主要使用的是舉薦和徵辟制來挑選官僚人才,即根據他人推薦、名聲及專長等因素進行選任,而不是依靠競爭考試系統。“如果可以引入這套體系,它雖然可能不夠完美,但無疑會給社會底層更多人一個透過個人努力提升自我的途徑。”趙鄴心想。

當然,推行科舉必然會觸動既定世家的利益。他知道此舉伴隨著風險,但見狀心酸還是決心嘗試。“哪怕是有風險就讓它有風險吧。”他低聲嘆氣,“無論如何,一定要防止秦二世而亡的命運。”

於是,王翦接替回答說,“現在的制度主要依賴舉薦、徵召以及購買官職等方式。”推舉是官員和平民可以透過別人舉薦或自我推薦,並接受皇帝考驗的方式獲得高位。而徵辟,則是指朝廷招攬名望高、才華出眾或有專門技藝者出任公職的一種方式,像叔孫通就是因這種方式受命為博士的。

交貲即為國家貢獻一定的糧錢以獲得相對應的官職,通常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國家資金短缺之時,也是出於權宜的一種手段。在秦代,儘管也實施這樣的制度,但並不常見,並且大多數授予的是榮譽性而非實職的位置。

關於上述三種選官方法,無需贅言的便是交貲,其本質即是透過出資換取官位。而推舉與徵召這兩者,則內藏諸多學問。

首要提及的當是推舉之法,這必須藉助一位舉薦者的力量。

這裡不談個人是否才華橫溢,是否有能力出眾之處,若缺乏舉薦人的支援,普通人在仕途上晉升的機會微乎其微。當然,在大秦初建時期,始皇帝以其宏偉謀略,自行申請職位成為可行路徑,可視作特別型別的自我推薦,只是此時自我充當了推薦者的角色。

這一機制長期執行下去,則面臨一個關鍵挑戰:

新晉入行者必須獲得舊有官僚的支援才能踏入 ** 機構。

這種依賴性往往導致相互之間的利益紐帶形成。

結果是,家境不佳者升遷之路被封閉,社會階層趨向固定化,久而久之各種門閥勢力隨之興起。

至於徵召方式也非主導趨勢,畢竟何曾多遇能讓 ** 刮目相看之士,特為此人發起徵召?換言之,即便秦帝國甫建國不久,但在官員任免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早已隱現。

相比之下,科舉無疑開啟了一扇嶄新的門扉。

不論該體系多麼複雜或其考試科目是否實用價值有限,

不可忽視的實情是,科舉有效 ** 了階層壁壘,並對豪強大族構成了衝擊。

唐朝終結世家統治局面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科舉制度的作用。

同時隋朝之所以覆亡,部分原因亦與科舉制度緊密相關。

因為它帶來了新生力量的同時,也加劇了新興力量與傳統貴族勢力間的矛盾。

“微臣有一策想諫言。” 趙鄴調整姿態說道:

“雖推舉機制良好,然不少具備真才實學之賢才因出身寒微乏人推薦,以致我大秦國中有才未用,頗為可惜。”

接著他又微笑補充:“莫如陛下列舉一考核標準,不論是考核策論或是處理行政事務,皆可採取,以此為準則篩選官吏,有才華者得以上任,庸碌之人自然 ** ,這樣不是【敏感內容較多,無法繼續輸出】

“這想法不錯,不過大秦數千萬人口,如果釋出考核令,只怕人人都會競相參加,咸陽城怕是會被擠得水洩不通吧?”政哥微笑道。

他也曾考慮過類似的方案。

但每次考核都會有無數人參與。

一兩次還好說,若是年年如此,咸陽定會被圍堵得喘不過氣來。

畢竟百姓閒暇無事都喜歡試上一試,說不定運氣好就中選了呢?

“陛下不妨在各郡縣設定統一的考試?由咸陽城統一發卷和派遣官員監考。選拔各地優秀考生,然後在咸陽進行復審,最後由陛下親自稽核,這樣不就可以了嗎?”

趙鄴笑著說。

科舉制度這種東西,雖然他沒親身經歷過,但原理還是大致清楚的。具體細節記不清楚也無所謂,交給大秦的官吏們補充完善就是了。

總不至於自已提個科舉連試卷題目都想好了一併送上吧?

趙鄴滔滔不絕地講著。祖龍凝視了趙鄴一會,笑著點頭道:“此計確實可取!”

不過,說到這兒,祖龍並未再深入談論科舉的事,而是轉向詢問軍校事宜,隨後便離開了。

待祖龍離去後,王翦一腳踹向趙鄴,嘆道:“你這個毛頭小子,簡直亂來!”

趙鄴愣住,問道:“怎麼了?”

王翦搖了搖頭,無奈地說:“你可知道提出科舉制度意味著什麼?這件事要是傳出去,你會被士族大家視為公敵,科舉讓他們分肉吃啊,豈不是等於與他們搶飯碗?就算是對陛下建議也不應當眾提及。莫非你還覺得你能天下無敵了不成?”

趙鄴茫然搖頭。

王翦又拍掌嘆息道:“今日之事一旦宣揚出去,你將成為眾矢之的。士族大家為了保持地位,必會視你為眼中釘。”

然而,看到王翦關切的模樣,趙鄴心頭溫暖。不論出於什麼原因,這份關懷讓趙鄴感到誠摯與真實。

“將軍是自家老人。”趙鄴笑著說道。

“你且記住,即便在場眾人未必真會把你推出去祭旗,但你也忘了還有趙高這個人物麼?”王翦提醒道。

接著他又搖了搖頭,“還好趙高追隨陛下多年,深諳其中利弊,若換成他人,在場若有一人耳目,你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趙鄴一時恍悟:確實是忽視了趙高這個人。

事實上自祖龍到來後,趙高几乎隱形在旁邊,默不作聲地服侍,使得趙鄴竟忽略了趙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