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漢者,當塗高也!”

當郭嘉說出這句“讖語”後,不少文臣甚至拍手稱讚,此語實在是妙不可言!

“塗,通“途”。塗高,意為道路上的高遠者。袁術表字“公路”,在袁術等野心家看來,這不就是泛指袁術取代大漢嗎?本就有稱帝野心的他,肯定會更加蠢蠢欲動!”

沮授解釋道:

“然而!此言真正出處則是——武帝曾感嘆過的‘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原句解讀應該是——‘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武帝意為‘大漢有六七之難,會有人臨危受命,那麼宗室子孫中誰可擔此重任呢?六七四十二位皇帝后,能統領漢朝者,應該是一位險峻環境中臨危不懼的大人物!’

“如果武帝把‘六七’理解為數字,那麼‘六加七’等於‘十三’,王莽篡漢,光武中興,正應運大漢第13代帝王,化解危難!說的就是光武帝!

“如果將六七四十二當成數字,6+7+4+10+2數字總和為29,原句應為:‘29代,漢者,當塗高也!’

“從漢高祖劉邦算起至當今陛下劉協,大漢傳承28代。武帝的意思是,第29代帝王,將可能經歷六七之厄的大漢,再次帶向輝煌。

“前有光武中興,應運13代六七之和。如今第29代帝王,必定可以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於天下動盪之中,再興大漢!”

經過沮授解讀之後,文臣武將都拍手稱讚,目光有意無意的掃向劉羽。

在他們看來,劉羽就是漢武帝口中的未來第29代帝王。正值漢室傾頹、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之時,應運武帝六七之厄難,有一位中興之主即將問世!

“……”

劉羽聽的是滿頭黑線!

讖語讖語,到了亂世就是各種發揮,張冠李戴,其實就是為了自己的出身正名。如今學術氣氛又有“讖緯學”,令讖語更加盛行!

代漢者,當塗高也!

就看野心家怎麼解讀了。

漢武帝的“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有人斷章取義認為是“能取代漢的人,是一個在路中高大的人。”全然不管前後文。

公孫述和光武帝劉秀也為此進行激烈的討論。劉秀認為自己就是武帝所說的那個人。“秀”字原義為“結了穗的稻子”。說稻穀生於在路邊,且高大。

如今郭嘉想要利用此句做文章,袁術表字“公路”,正應其讖。

據說還有女巫道人對李傕說:“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

原歷史中,曹操統一北方後,有人認為泛指曹魏。

‘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

現在沮授又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他認為了“六七之厄”乃“六加七”等於“十三”,光武帝劉秀正是大漢第十三位帝王。

而“六七四十二代”,數字相加等於“二十九”,而如今劉協正好是大漢第28位帝王,並且大漢厄難不斷,肯定會有一位中興之主,力挽狂瀾,就是那——第29位帝王!

而沮授弦外之意認為,這人就是——劉羽!

要的就是一個“牽強附會”!

劉羽忽然覺得,將逗號、句號等標點符號推廣天下,是很有重要意義的!

至少可以避免不少野心家斷章取義了!

然而這些文臣武將,卻交流的樂此不彼,一時都讓劉羽有些參與不進去的感覺。

明明都是頂級謀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智謀內政都是頂尖水準。但他們說著讖語說到自己都信了!

難道真如牛頓所言,科學的最後是神學?

不過郭嘉這句“讖語”一致透過了!

袁術那些野心家認為指的是自己,但劉營上下也可以認為是劉羽。甚至其他野心家,也能生拉硬扯、牽強附會認為是自己。

比如孫策也可以說他們家“塗高”,他爹孫堅字文臺,臺,塗高也。

一句“讖語”,可以壯大那些野心家的野心,令他們野心膨脹,失去自我。給劉營師出有名、名正言順的大義。那麼這就不是普通“讖語”,而是一個“陽謀”!

郭嘉郭奉孝,天生奇才!

果然如郭嘉謀算的那般,藉著佛教之口,在崇佛的江淮地區,很快令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瘋傳,自然也傳到了淮南袁術耳中。

這讓袁術大喜過望!

因為袁術一直認為,袁姓出自於陳,陳是舜之後,舜是土德,大漢乃是火德,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

這是天命所歸!

佛陀都認為他應該登基稱帝啊!

他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說不定這些人早就希望袁氏更進一步,以此獲得從龍之功,他稱帝建立霸業後,可以利用帝王霸業吸引人才,屆時必定一呼百應!

袁術越想越是激動,越激動越是按耐不住,直接召叢集臣議事。

“漢室衰微,氣數已盡,群雄逐鹿,爭霸天下。我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百姓們都願歸附於我。

“昔日漢高祖劉邦不過一個泗水亭長,都能奪得天下。我袁家出身比他不知道高貴多少倍,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必定是一呼百應。

“如今天下諸侯都團結起來對抗劉羽,並且以我袁家唯馬首是瞻,這不證明我袁家比劉家更有民意嗎?

“最近江淮又有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我表字公路,正應其讖語。我想秉承天意,順應民心,現在就登基稱帝,不知諸君意下如何?”

麾下文臣武將都沉默了!

鴉雀無聲,死寂一片!

袁術興師動眾的召集他們議事,文臣武將還以為是因為劉羽親臨淮河,商討備戰之事,不少文臣已經在考慮合縱連橫,以此抵擋劉羽揮兵南下。

可是他們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袁術竟然想要在如此危難之際,登基稱帝?!

其實身為袁術的文臣武將,很多事情瞞不過他們,袁術想要稱帝的野心,不少人都心知肚明!

可問題是,你有稱帝的野心,他們已經上了賊船的也只能解釋你袁術有上進心。但你想想也就算了,還真的敢冒著天下之大不諱登基稱帝?!

只要袁術膽敢稱帝,將成為眾矢之的,受到千夫所指、口誅筆伐,並且群起而攻之!

到時候別說聯合“淮河諸侯”抵擋劉羽兵馬南下,甚至“淮河諸侯聯盟”將不攻自破,對袁術進行反攻!

因為——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羽可以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順利度過淮河,到時候誰敢阻攔?

要麼揹負謀朝篡位的罵名!要麼只能應白馬之盟對篡漢之人袁術群起而攻之!

劉羽將兵不血刃攻破“淮河防線”,輕而易舉的奪下淮泗地區!

袁術簡直在玩火自焚、自取滅亡!

這些文臣武將中,不少人甚至已經在想著“另謀出路”了。

袁渙等人更是有些蚌埠住!

——漢室衰微,氣數已盡?

——昔日漢高祖劉邦不過一個泗水亭長?

——如今天下諸侯都團結起來對抗劉羽,並且以我袁家唯馬首是瞻?

袁術的每一個解釋,都令他們想要吐槽!

大漢四百多年國祚早已經深入人心,哪怕如今天下動盪、群雄逐鹿,也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天下諸侯哪怕有野心自立,但誰敢稱帝?

他們最多想要仿效周朝分封,連自立為王都不敢,一直奉劉氏為主!

就你袁術,特立獨行!

還敢大言不慚的跟漢高祖相提並論,說句不誇張的話,就漢高祖的政治手段,十個袁術都不是其對手。

漢高祖軍事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內政不如蕭何,然而他御下有方,可以很好的運用人才,並且令這些人才為其效力!

袁術?算了吧!

同樣都是汝南袁氏,曾經庶出子袁紹就比嫡子袁術更有手段,更能籠絡人心!連袁紹都媲美不了,何德何能與漢高祖相提並論。

而且袁氏乃大漢臣子,不思忠君報國就算了,食君之祿,還妄想謀朝篡位,實在是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儒家以禮治國,這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將成為千夫所指!

袁術卻自我感覺良好!

袁渙等謀臣已經在想著脫身之策了。這些人並不忠於袁術,實在是因為戰亂不得已依附,乃形勢所逼。

因此這些人很懂得明哲保身、察言觀色,不會給袁術一個當頭棒喝,那不是“忠言逆耳”,那只是“自找不快”,他們不傻!

不過袁術謀臣陣容中,倒也有敢於勸諫之人。

謀臣閻象愣了愣後,沉聲反駁道:

“萬萬不可!當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可說有他們的兩分功勞,可他們還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

“明公您雖然累世高官厚祿,但恐怕還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樣昌盛;眼下漢室雖然衰微,似乎也不能與殘暴無道的殷紂王相提並論吧?!”

聞言,袁術臉色有些陰沉!

忠言逆耳利於行,但對於很多統治者而言,還是讒言媚上更符合他們的心意!

袁術已經打定主意稱帝,江淮謠傳的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無疑給了他名正言順的機會。

而如今閻象的勸諫,等於給袁術潑冷水,能讓他有好臉色嗎?

閻象勸諫後,謀臣楊弘也道:

“明公,天下諸侯之所以團結起來對抗劉羽,不是明公更有民意,而是我們呼應陛下‘勤王救駕’的詔令,而袁氏四世三公,可為表率!

“身為漢室忠臣,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劉羽貴為漢室宗親,卻挾持天子,無君無父,天下諸侯這才組成聯盟反抗劉羽!

“反抗的是劉羽,不是劉氏!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明公若是稱帝,天下諸侯將必須對你討伐,眾叛親離,淮河諸侯將不攻自破了。到時候,劉羽可以兵不血刃、且名正言順度過淮河!

“無人敢擋!無人敢攔!

“因為只要阻攔,那就是與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淮河諸侯中,沒有人可以當得起這等千夫所指的罵名!

“屆時,明公將眾叛親離!”

閻象和楊弘接連勸諫,宛如開啟話題似得,頓時引得文臣武將發表意見。

這些文臣武將各抒己見,他們有些是忠於袁術勸諫,有些是與袁術繫結太深不能被他拖下水勸諫,有些是想著另謀出路但最後盡職盡責勸諫……

總之,他們話裡話外都是不贊同袁術登基稱帝!

這宛如一盆冷水當頭澆下,令袁術從稱帝的美夢中驚醒過來!

漢室衰微、氣數已盡?

袁術環顧四周,看到的卻是一個個“漢室忠臣”,對他這位“亂臣賊子”的抗議!

袁術這時候才後知後覺明白過來,原來他自視甚高,盲目自大了。

這些人不是臣服於他袁術的人格魅力、不是認可他袁術這個人,而是因為汝南袁氏的招牌,而是因為他們反抗劉羽要勤王救駕。

他們是為了匡扶漢室,而不是擁立袁氏!

然而,袁術如今已經騎虎難下了!

如果是其他事情,袁術還可以順坡下驢,暫時擱置。

可問題是,袁術今日商議的可是登基稱帝,可是謀朝篡位之事!

稱帝之事已經被袁術提出來,窗戶紙已經被他捅破了,就算這時候他暫時擱置,訊息也會不脛而走傳播出去。

屆時,江淮、乃至天下人都知道他袁術妄圖稱帝,並且已經在商議、施行階段!

到時候可能是人心盡失、口誅筆伐的聲討,甚至如閻象、楊弘所言眾叛親離、群起而攻之!

可袁術已經沒有退路了!

與其這麼半途而廢,還不如強硬到底,說不定還可以藉著帝王霸業,招收到野心家效力呢?!

這個天下難道所有人都是漢室忠臣?難道他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之中,就沒有擁立袁氏稱帝的野心之徒嗎?!

袁術覺得,肯定有!

而他可以透過稱帝,吸收這些野心家!

劉邦一個泗水亭長,都能在秦末亂世之中建功立業,稱霸天下!

袁術四世三公,沒道理不能在漢末亂世之中,建立屬於他的基業!

一念及此,袁術堅定自己的想法,沉聲說道:

“代漢者,當塗高也!這是天意藉著佛陀之口傳播天下,希望我藉此登基稱帝!如果不及時早定大業,是在違背天意!

“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這正是越王勾踐之所以稱霸、吳王夫差之所以滅亡的道理。

“我已經決定了,誰敢多言反駁,當斬!”

袁術殺氣騰騰的決定下來,頓時令文臣武將噤若寒蟬!

他們該說的已經說了,不該說了也說了,袁術一意孤行他們也沒有辦法。

中平八年,即公元191年,春。

袁術在淮南壽春稱帝,建號仲氏,廣置公卿朝臣,在城南城北築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壇,任命九江太守為淮南尹。

袁術冠冕乘輿都是天子規格,後宮三千佳麗也是一樣標準。他奢侈荒淫,揮霍無度。後宮妻妾有數百人,皆穿羅綺麗裝,精美的食品應有盡有。

然而淮南因為戰亂,軍費支出是天文數字,這些軍費都是靠著苛捐雜稅百姓而來。如今袁術又登基稱帝,大興土木,只能繼續搜刮民脂民膏,令淮南百姓苦不堪言。

據說袁術登基稱帝的那一日,淮南百姓餓死成百上千,累累骸骨鋪就了他通往天子的道路。有官吏上奏開倉放糧,卻被袁術以禍亂軍心斬首示眾了。

袁術登基稱帝后,廣置公卿朝臣,然而那些人卻不願屈服。袁渙等人更是不告而別,閻象和楊弘等謀臣不敢接受,武將們進退兩難。

這令袁術震怒!

可方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袁術也不可能對麾下文臣武將下手,避免離心離德。只當他們是一時適應不了新朝新氣象,未來肯定會慢慢接受。

然而袁術忽然發覺,他似乎等不到未來了!

想象中登基稱帝之後,野心家們過來投效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甚至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遍佈天下的門生故吏,或多或少也會呼應他袁術吧?!

只是!

都沒有!

整個江淮地區,聞之袁術稱帝之後,寂靜的可怕!放眼整個天下,都一時有些震撼住了!

袁術想不明白為什麼?!

難道是道路交通不便,訊息傳遞延遲了?那些門生故吏還不知道他袁術、汝南袁氏嫡子登基稱帝了?!

還是說天下人都被自己“敢於諸侯先”的稱帝之舉震撼住了,還震撼於他的宏圖大志之中,一時還沒有恢復過來?!

但很快,袁術就意識到了什麼!

就在他登基稱帝后不久,隔著淮河與其對峙的劉羽,釋出檄文,聲討袁術,號召天下討伐袁術!

袁術氣急反笑起來了!

你劉羽一個“禍亂朝政”、“銀亂後宮”、“挾持天子”的“亂臣賊子”,如今正被天下諸侯圍攻,還有臉釋出檄文聲討自己?!

誰會呼應你?!

自從袁紹戰死後,他這位汝南袁氏嫡子,可是成為了“抗羽先鋒”,成為了“諸侯盟主”,成為了“無冕之王”!

他們聯合自己反抗你劉羽還差不多!

但袁術錯了!

廣陵太守張超呼應劉羽、下邳國相笮融呼應劉羽、淮河眾諸侯都在呼應劉羽,甚至連背後江東地區的孫策、這位與劉羽有著殺父之仇的死敵,都在呼應劉羽!

袁術感受到了什麼!

很快,將檄文傳遍天下後,各州各郡的刺史太守,各路諸侯,荊州劉表、屯兵南陽的兗州刺史曹操、奔逃荊州的徐州刺史劉備,禍亂涼州地區的韓遂和馬騰……

曾經“諸侯討羽”的那些人,全部都在這一刻呼應劉羽,聲討袁術!

甚至,就連被軟禁的天子,都御筆下詔,聲討袁術!

整個天下,都在聲討袁術!

沒有人支援袁術!一個都沒有!!好像那些野心家全都消失了!!!

這一刻,當眾叛親離後,袁術終於明白過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重量了!

可惜有些晚了!

劉羽直接揮兵強攻淮南,就在袁術兵馬抵擋的時候,劉羽以謀逆叛賊負隅頑抗為由,借道廣陵、下邳,張超和笮融心下對袁術破口大罵,卻不敢拒絕!

這時候,劉羽有著聲討袁術這等謀朝篡位的逆賊為由,他的一切出兵都是代表朝廷、代表漢室、代表天子,都是王者之師、都是正義之師!

而如果他們反對拒絕,這是與袁術這等叛賊狼狽為奸呢?!還是有其他謀逆的想法呢?!亦或者也想要與袁術這等叛賊一般有樣學樣呢?!

他們不敢拒絕!!!

因為從袁術登基稱帝、眾叛親離就能看出,哪怕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但漢室忠臣還有很多很多。

漢室氣數已盡?

不!

它早已成為了天下人心中的永恆!

劉羽兵馬兵不血刃的度過淮河入海口地區。

一路從淮南正面進攻。

一路從徐州廣陵、下邳的“中瀆水道”右側方向包抄。

還有一路水師部隊,從長江入海口進入,在背後包抄淮南地區。

正面、右翼、後方,三面包圍夾擊淮南。而左翼則是大別山脈,無路可走!

淮南袁術,插翅難飛!

劉羽兵馬對峙淮河防線數年之久,淮河諸侯靠著淮河天險抵擋數年,如今卻因為袁術僭號稱帝,而不攻自破、一切的努力付之東流。

而這一切,郭嘉獻上的“讖語之計”,功不可沒!

終於,在劉羽兵馬包圍淮南月餘時間後,淮南人人自危,最終倒戈相向、棄暗投明者眾多,后里應外合,終於在入夏的時候,攻破了淮南防線。

至此,長江以南的淮泗地區,全部在劉羽兵馬的掌控之中。

仲氏之主袁術,在劉羽兵馬攻破淮南壽春的那一日,死在了其重金打造的龍椅之上。

距離袁術僭號稱帝,時間還不到半年!

仲氏王朝,宛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而淮河防線失守,劉羽兵馬借道,自然不會事後離去,以鎮守淮南、穩定民心為由屯兵淮南,令廣陵太守張超和下邳國相笮融無可奈何。

如今劉羽兵鋒所指,已能遙望江東。也令孫策、荊州劉表等人瑟瑟發抖!!!

——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讖語成為了壓垮袁術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了擊敗淮河諸侯聯盟的致命攻擊!

但隨著袁術戰敗而死後,這句話漸漸演變成“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第29代,漢者,當塗高也。”、“鴻漸,當塗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