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神色冷峻地坐在龍椅上,他那威嚴的目光掃視著群臣,最後下達了一道令人震驚的旨意:“李道宗、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等一干人等犯下了嚴重的罪行,然而考慮到他們對國家曾有的功績,特此免去他們所有的官職,並將其家人按照所犯罪行依法定罪,其家人後代被貶為平民,從今往後永不錄用!”

這道聖旨猶如晴天霹靂,讓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大臣們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皇帝的眼睛,心中充滿了恐懼和憂慮。他們知道,這次事件將會給朝廷帶來巨大的震動,也會影響到許多人的命運。

李世民的臉色陰沉得可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決絕和堅定。他深知這些大臣們的行為已經觸動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如果不加以嚴懲,恐怕會後患無窮。因此,儘管他內心深處對這些大臣們有著複雜的情感,但最終還是決定以國法為重,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隨著聖旨的宣讀完畢,群臣們開始竊竊私語,議論紛紛。有人對皇帝的決定表示贊同,認為這是維護朝廷綱紀的必要手段;也有人對這些大臣們的遭遇感到惋惜,畢竟他們曾經都是朝廷的重臣,為國家立下過赫赫戰功。但無論如何,大家都明白,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默默接受。

而被罷黜的大臣們則面如死灰,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已會落得如此下場。他們曾經是朝廷的核心人物,掌握著權力和財富,如今卻成為了階下囚,失去了一切。他們的家人也陷入了絕境,未來的生活變得黯淡無光。

隨即,李世民又下達一道聖旨:“馬周任左丞相,殷開山任右丞相,望爾等推攜手共進,定國之大計,謀民之發展,護國之大運。”

馬周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他勤奮好學,尤其精通《詩》《傳》。馬周就是李世民從寒門選中的人才,這次對世家佛門進行大清洗,馬周是李世民堅定的支持者,而且是出謀劃策,穩定人心,馬周功勞巨大,同時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睞,任命馬周為左丞相,為文臣之首。

馬周出身貧寒,卻憑藉自已的才華和努力,成為了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始終以民眾的利益為重。他積極推動改革,致力於提高大唐皇朝百姓的生活水平,促進大唐皇朝的繁榮昌盛。

而右丞相殷開山,則是很早就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頗有戰功,但和李靖、尉遲恭、秦瓊、程咬金這些武將的戰功來說,殷開山的功勞遜色很多,可殷開山有一個先天有利條件,就是他只生有一女,並無其他子嗣,為人清正廉潔,李世民就任他為左丞相,為武將之首。

殷開山雖然戰功不如其他幾位大將顯赫,但他忠誠可靠,一直以來都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他在戰場上表現出色,曾多次為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如今被任命為右丞相,也是對他多年來忠心耿耿的回報。

這兩位丞相一文一武,共同輔佐李世民治理天下。從此,唐皇李世民也將所有的權力緊緊地抓在自已手中。

唐貞觀十三年秋,整個大唐都瀰漫著一種熱烈而緊張的氣氛。因為這一年,一場改變貧寒弟子命運的大事件——大唐首屆科舉,正在全大唐皇朝的關注下轟轟烈烈地舉行。

來自大唐天南海北的上萬名學子,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齊聚長安城,參加這場盛大的科舉考試。他們有的來自繁華都市,有的來自偏遠鄉村,但此刻,他們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準備用自已的智慧和才華,爭奪那份出將入相的魚躍龍門的機會。

長安城內,大街小巷都充滿了緊張的氣息。考生們神情嚴肅,手捧著書籍,不斷溫習著知識點,希望能在考場上發揮出最好的水平。而城內城外,到處是來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

考試開始後,監考官員嚴肅認真,嚴格把關每一個環節,確保公平公正。考生們奮筆疾書,展現出紮實的知識功底和獨特的見解。這場科舉考試不僅考驗著他們的學識,更檢驗著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大唐皇帝李世民也親自來到考場巡視,表達對這次科舉考試的重視和支援。他鼓勵考生們要保持信心,充分展示自已的才能,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

這場科舉考試成為了大唐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為貧寒弟子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讓他們有機會透過自已的努力改變命運。

經過漫長而緊張的七天七夜封閉式考試後,學子們終於陸續走出考場。他們的臉上流露出截然不同的神情:有的充滿自信與喜悅,彷彿志在必得;有的則神情沮喪、目光呆滯,顯然發揮失常,成為了這場競爭中的失敗者。然而,無論結果如何,所有學子都顯得面色蒼白、身體虛弱,彷彿一陣微風就能將他們吹倒。這並不奇怪,因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連續待上七天七夜,幾乎沒有任何活動範圍,吃喝拉撒全在這個小小的隔間裡解決。可以想象,即使是最堅強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七天七夜,也難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狀態。更不用說,他們還需要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完成科舉考試,這無疑對他們的毅力和忍耐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能夠活著走出考場,已經證明了這些學子擁有超越常人的堅韌精神。

最終,大唐海州人氏,姓陳名萼,表字光蕊,以優異的成績透過了科舉考試,並在與皇帝的治國三問中表現出色,因此被唐皇李世民欽點為狀元。

在大唐禮部官員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一場盛大的跨馬遊街活動在長安城展開。這次活動旨在宣揚大唐立國以來的第一個文狀元——陳萼。遊街隊伍沿著長安的街道緩緩前行,一路上敲鑼打鼓、吹拉彈唱,氣氛熱烈而歡快。

長安城的百姓們紛紛湧上街頭,熱情地迎接遊街隊伍。他們手持吃食和美酒,向陳萼表示祝賀和敬意。遊街隊伍所到之處,人們都歡呼雀躍,熱鬧非凡。

當那熱鬧非凡的遊街隊伍來到了殷開山府第所在的大街時,今天恰好是殷府小姐殷溫嬌舉行拋繡球選夫婿的大日子。

事實上,作為大唐皇朝的右丞相,殷開山要將自已的女兒許配給狀元郎並非易事。他深知,當今聖上李世民也有好幾位正值婚齡的女兒,且皇上李世民有意將其中一位公主下嫁給新科狀元陳萼。殷開山明白,以自已的實力無法與皇帝抗衡,難以爭取這位狀元郎成為自家女婿。因此,他只能選擇另闢蹊徑,透過拋繡球這種方式來尋找佳婿。

因此,殷開山殫精竭慮地策劃了一番,特意安排自已的女兒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拋繡球招親活動。同時,他還悄悄賄賂了負責遊街隊伍路線安排的禮部官員,使得第一天的遊行隊伍恰好經過他家門口的大街。接著,他又巧妙地安排自已的女兒將繡球準確無誤地投向陳萼。如此一來,殷開山便成功地搶在其他大臣之前,將自已的女兒許配給了陳萼,並迅速操辦婚禮。這樣一來,生米已經煮成了熟飯,即使皇帝得知了他的計劃,也不太可能強行拆散他們的婚姻。畢竟,以皇家的身份和公主的尊貴地位,她絕不可能成為陳萼的妾室。到那時,就算皇帝心生不滿,也無可奈何,無法對他採取什麼強硬措施。

殷開山就這麼肯定,他女兒就能用繡球砸中那麼多人中的狀元郎?其實,殷開山對自已女兒的準頭還是很有信心的。作為一個常年南征北戰的武將,他深知武藝的重要性。因此,他從小就將殷溫嬌當作男子來培養,教她習武,希望她能繼承自已家族的武學傳統。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殷溫嬌的武藝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投個繡球砸個人對於她來說確實是輕而易舉。

此外,遊街隊伍中,只有陳萼一人騎馬前行,目標突出且明顯。這使得殷溫嬌更容易鎖定目標,準確地將繡球投向陳萼。對於一個練過武藝的女子來說,這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遊街隊伍來到殷府門前搭建的高臺上,殷溫嬌站在高臺上,輕移蓮步,來來回回等待著狀元陳萼的到來。

殷溫妖頭梳雙環髻,上插金釵,兩鬢間垂下帶有珍珠的步搖。她的肌膚如雪,白皙中透著淡淡的紅暈,彷彿是春日裡盛開的桃花。她的眉毛修長而彎曲,如同兩片柳葉,輕輕搖曳在她明亮的眼眸之上。她的眼睛猶如秋水般清澈,深邃而迷人,讓人忍不住想要深陷其中。她的鼻樑挺直,嘴唇紅潤而小巧,微微上揚的嘴角帶著一抹羞澀的笑容,彷彿是在向人們訴說著她內心的喜悅。

她的身上穿著一件華麗的長袍,長袍上繡著精美的圖案,色彩斑斕,絢麗奪目。她的腰間繫著一條絲帶,絲帶上掛著一塊玉佩,玉佩上刻著精美的圖案,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她的身姿婀娜多姿,輕盈而優美,彷彿是在翩翩起舞。她的步伐輕盈而穩健,每一步都帶著一種優雅的氣質。她的雙手捧著一個大紅繡球,繡球上繡著精美的圖案,她捧著繡球,等待著狀元郎到來的時刻。

此時臺下看熱鬧的人群,如潮水般湧動,他們的緊緊跟隨殷溫妖的身影移動而移動,如浪潮一般來來回回。更有甚者,有人竟然高聲起鬨:“殷小姐,快拋繡球吧!我願做你的如意郎君!”這一聲呼喊,如同點燃了導火索,瞬間引爆了全場的氣氛。人們紛紛跟著起鬨,現場頓時陷入一片嘈雜之中,彷彿一場狂歡的盛宴正在上演。然而,臺上的殷溫嬌卻對這一切視若無睹,她的目光始終牢牢鎖定在遊街隊伍即將出現的方向,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終於,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下,遊街隊伍緩緩地出現在了殷府所在的大街上。前方是威風凜凜的衙役開道,隨後是莊重嚴肅的禮部官員相伴左右,而狀元郎陳萼則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眾人眼前。他身著華麗的狀元服,頭戴金花烏紗帽,英姿颯爽,氣宇軒昂,彷彿一顆璀璨的明星降臨人間。當殷溫嬌的目光看到陳萼時,她的臉上泛起了一抹紅暈,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

在衙役們及禮部官員的大聲喝斥和威嚴的逼迫下,他們強行開闢出一條道路,使得遊街的隊伍終於抵達了高臺前。

越來越近了,越來越近了!當陳萼逐漸走進自已的投射範圍時,殷溫嬌深吸一口氣,穩定住情緒,然後雙臂用力一揮,將手中的繡球直接拋向坐在高頭大馬上的狀元郎陳萼。

陳萼此刻正騎著一匹高大威武的駿馬,身著鮮豔奪目的大紅狀元喜服,意氣風發、容光煥發地走在繁華的大街上。

他看到了裝飾得五彩斑斕的高臺,也注意到了站在高臺上那位美麗動人、身姿婀娜多姿的女子——殷溫嬌。他心中不禁一動,正當他想要仔細端詳時,突然看見高臺上有一團火紅的物體飛了過來,還沒來得及躲避,就已經被那紅球擊中了頭頂的官帽。

就在這一瞬間,只聽到一陣嘈雜聲傳來,從那高高的臺階之下,殷相府的大門之中,突然湧出了一大幫人,這些人如潮水般將陳萼團團圍住,他們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神情,口中不停地大喊大叫:“姑爺!”“新姑爺!”他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喧鬧的海洋。

陳萼被眼前的景象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他還來不及反應,就已經被那些人連拉帶拽地帶進了殷相府。

三天後,殷相府內張燈結綵,熱鬧非凡。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這裡舉行,這場宴會是為了慶祝陳萼和殷溫嬌的婚禮而舉辦的。

整個殷相府都沉浸在喜慶的氛圍之中,紅色的燈籠高高掛起,照亮了每一個角落。宴會廳裡擺滿了豐盛的美食,香氣四溢。賓客們紛紛前來祝賀,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

第二日,李世民召開朝會,和群臣商議,問眾臣新科狀元要授何職,有吏部主官奏道:“臣查所屬州郡,有江州缺官。乞我主授他此職。”李世民為顯對科舉人才的重視,就下旨任命陳萼為江州州主,即令收拾起身,勿誤限期。陳萼謝恩出朝,回到相府,與殷溫嬌商議後,拜辭岳父殷丞相、岳母,攜妻前赴江州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