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明見萬里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 公孫無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李惲如此做,其實也是為了給武學以壓力。
誰都知道壟斷,尤其是知識以及上升通道的壟斷對一個國家是極其有害的。
雖然這種階層固化之事最終都將是無可避免的,但李惲卻是希望能夠儘量延緩這一過程。
李惲心中一直非常明白,大唐遲早有一天也會陷入崩潰。
不過他還是希望這一天會晚點到來,他的目標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就是希望大唐存續的時間能夠超過兩漢。
另外他希望的就是在大唐最終崩潰之後,不要出現如同原歷史上弱慫這樣的政權。
現在整個大唐的情況還是讓他很滿意的,至少從各州郡報上來的資料來看大唐如今的情況還不錯。
經過改革的陣痛之後,各地豪強,門閥世家也已經基本穩定下來,國內治安和經濟也得到了大發展。
“來人,去把太子給朕喚來!”
自從李憲主掌戶部之後,李惲還沒有詢問過戶部的情況,如今半年過去了,也該進行一番考核了。
郎衛府成立之後,宮中的職責也進行了重新劃分,如今傳旨這項工作就由內侍轉移到了郎衛府的身上。
李惲身邊伴架之人,也增加了十六名郎官,領頭的則是中郎。
聽到李惲的命令,中郎蕭峻當即安排了一名郎官前往戶部。
與後世的王朝不同,大唐各中央官署幾乎全部在皇城內,因此傳遞資訊的速度也要快許多。
不過兩刻鐘,負責傳旨的郎官就到了戶部。
李憲這段正在與戶部上下官吏對天下土地人口問題進行商議。
不過李惲卻發現,如今天下大部分州郡對本地到底有多少人口田地都只有一個大概之數,並沒有一個詳實的資料,這也給李憲平添了不少麻煩。
“或許孤該請示父皇,對天下戶籍田產進行一次普查!”
就在這時,一名主事前來稟報,“殿下,陛下派了一名郎官請殿下入宮!”
李憲聞言道:“知道了!”
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向一眾官員交待了一番,隨後帶著人與前來傳旨的郎官前往大明宮。
“父皇今日在何處?”
路上李憲很自然的向傳旨的郎官詢問。
“啟稟殿下,陛下今日在宣政殿!”
聽到“宣政殿”三個字,李憲明白今日恐怕是有緊要的事。
“父皇除了喚孤,還有喚其他人嗎?”
“臣離開時還沒有!”
李憲聞言卻是沒有再說話。
很快李憲一行就抵達了宣政殿。
見到黃嶠李憲低聲問道,“父皇今日還請了哪位相公?”
黃嶠道:“今日就陛下在,諸位相公都不在!”
李憲點了點頭,正要說話,殿內已然傳來李惲的聲音。
“可是太子到了,還不快快進來!”
“是,父皇!”
李憲答應一聲,趕緊入內。
“太子,這些時日在戶部做的如何?”
“啟稟父皇……”
李憲當即把自己這些時日在戶部所做之事進行了一番彙報,同時也把自己的一番想法說了出來。
李惲聽完後道:“太子打算對天下人口田地進行一個普查。”
“不錯,兒臣正有此意!”
李惲聞言點了點頭,他其實也是同樣有此想法。
思忖一番後他對李憲道:“此事可儘快進行,汝且與政事堂諸相公商議,朕就把此事交給你了,朕相信你能把此事做好!”
李憲聞言心下不免興奮起來,其實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做這麼多事,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得到李惲的認可。
“父皇放心,兒臣定然會做好此事決不讓父皇失望!”
李惲滿意的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朕相信你!”
……
離開宣政殿後,李憲壓下心中的興奮當即前往政事堂。
李惲也如他所言完全不打算插手此事,決心放手讓李憲施為。
李憲離開後,李惲竟然突然發現自己空閒了下來,“得給自己找點事做!”
思忖一番後,李惲卻是決定去看看郎衛的訓練。
按照李惲的計劃,未來這郎衛不但將與大唐武學一樣成為大唐基層武官的培養基地,同時也將負擔起皇城的警戒守衛。
郎衛的駐地距離大明宮並不遠,其實就是原來羽林孤兒營所在,只是進行了一番擴充而已。
如今加上新選拔的郎衛,郎衛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三千六百餘人。
可不要小看了這些人,這些可都是從天下挑選的精銳披甲武士。
當年太宗皇帝手中這樣的武士可也不過八百人,就依靠這區區八百人就奪取了皇位。
……
看著眼前這三千多身披明光甲,手執陌刀,腰懸弓箭的武士,李惲心中不禁豪氣頓生。
這時他不禁轉頭對李融道:“昔日太宗皇帝道,我徒兵千人足以敵胡兵數萬……”
“今朕之郎衛絲毫不遜色於太宗皇帝之精銳,若朕提此兵足可破諸夷十萬之兵!”
李瑄道:“陛下之武勇,天下何人能敵,真是懷戀隨陛下衝陣之事!”
“哈哈哈!”
李惲聞言卻是大笑,笑過之後他也是懷戀起了當年征戰的歲月。
這一刻他甚至動了領兵親征大食的想法。
不過這時他又突然想到了戰國時趙國的沙丘之變。
不過他隨即又搖了搖頭,在心中想到沙丘之變實在是趙雍自找的。
這時他倒是想到了後世的永樂皇帝朱棣。
“朱棣都能五徵大漠,朕又為何不能親征大食!”
他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朱棣可行之事,朕如何行不得。”
“不過要征伐大食要做的事情還有許多啊!”
“對道門進行改革也該是時候了!”
……
洪武八年九月李惲正式下詔命道教諸派入京。
各派接到詔命後不敢怠慢,當即由各派掌教帶隊前往長安。
此時的道教正處於發展的繁榮階段。
如今道教的主要有天師道(正一道),上清派,靈寶派,丹鼎派(外丹派)四大派,另外還有一些小的派別。
這其中天師道是道教最早的派系之一,起源於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張天師),以符籙、齋醮為主要修行方式。
從大唐建立後,天師道就受到皇室的支援,成為官方認可的道教派系。
天師道的道士常被召入宮廷,主持祭祀和祈福活動。
如今的代表人物張高,繼承了張天師的道統,致力於符籙和齋醮的傳承,在整個道門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次為上清派,這上清派起源於東晉時期,以《上清經》為主要經典,注重內丹修煉和存思(冥想)法門。
如今上清派在士大夫和文人中廣泛傳播,成為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派系。
代表人物主要有司馬承禎其著有《坐忘論》等經典,強調“坐忘”修煉法門,對後世道教內丹學影響深遠。
不過此時司馬承禎已經羽化,如今的領袖人物則是吳筠,此人擅長詩文,後世與司馬承禎齊名,著有《玄綱論》等。
至於靈寶派同樣起源於東晉時期,以《靈寶經》為主要經典,注重齋醮科儀和濟世度人。
此時靈寶派與天師道、上清派並列為道教三大派系,其科儀和經典對後世道教影響深遠。
最後一個派別則是丹鼎派(外丹派),這丹鼎派以煉製外丹(丹藥)為主要修行方式,追求長生不老。
雖然丹鼎派影響力遠不如前三派,但其代表人物在後世卻是大名鼎鼎。
其代表人物孫思邈與陳摶在後世人中皆是如雷貫耳。
尤其是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將道教煉丹術與醫學結合,影響了後世一千多年。
此時陳摶雖然還沒有出世,不過卻是李惲能記住的少數幾名道士。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惲卻是給了丹鼎派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同樣的地位。
對此三派雖然有些意見,但也不敢多說什麼。
佛們在得知皇帝下詔召道家諸派入京的訊息後卻是一個個緊張不已。
此時佛門還沒有真正本土化,在很多唐人眼中還是胡教。
另外佛門在隋末、武周以及安祿山之亂中不光彩的行為也讓大多數唐人對其多有排斥。
自從少林被滅門之後,佛門一個個都是乖巧聽話了許多,深怕皇帝再來一次滅佛行動。
這一次皇帝突然詔諸道門入京,他們自然是緊張萬分如今天下皆知,佛門富可敵國。
在道門諸人前往長安時,佛門諸宗也緊急行動起來。
宗宗長老在經過緊急商議後決定捐獻出各宗一半的財產給官府。
不過最後諸宗長老一統計卻是被最終統計出的數字嚇了一跳。
“七千八百萬貫!”
這個數字大大超出了諸宗長老的預計,所有人也被這個數字給嚇住了。
“阿彌陀佛”,天台宗湛然和尚呼了一句佛號,“罪過罪過!”
禪宗馬祖道一嘆息道:“這怕是有如今大唐歲入的數倍了!”
密宗不空和尚道:“諸位長老以為如今該如何是好,捐還是不捐?”
不空和尚所問也正是一眾和尚頭疼之事,如此巨大的一筆財富若是捐出去恐怕會讓皇帝把佛門當成一支肥羊。
但若是不捐,這一次自己等人的集會恐怕早就為錦衣衛所察之,到時候恐怕更糟糕。
就在眾人皆是舉棋不定之時,一直安坐於角落的華言宗澄觀和尚卻是說話了。
“諸位師兄以為咱們今日的情況可能瞞過陛下的錦衣衛?”
澄觀此言卻是一下子讓所有人明白過來,此事其實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佛門是生是死只在皇帝一念之間。
“阿彌陀佛,還是按照計劃行事吧!”湛然宣了一句佛號之後,第一個說話了。
隨後九大宗派的長老也紛紛出言,很快眾人就達成了一致。
因為湛然和尚在長安的關係最深,也是唯一見過皇帝之人。
因此最後眾和尚共推湛然和尚給李惲寫了一份請罪的奏書。
……
“呵呵!”
“這群和尚果然有錢!”
收到湛然的奏書後,李惲不禁冷笑。
不過他並滅佛的打算,佛門雖然是胡教,但在華夏已經傳播了數百年,其勢力已經根深蒂固,而且其雖然善於斂財但畢竟還是在可控範圍內。
在與政事堂諸公商議後,李惲接受了佛門的捐款,並下詔嘉獎了諸宗。
不過他卻也給諸宗安排了一個任務,那就是派人前往中南以及南天竺、倭奴、漠北弘法。
這個任務對佛門來說可謂是求之不得。
李惲的詔命一下,諸宗就選配精兵強將前往各地弘法。
……
於此同時,道門各派也已經齊聚於長安。
“諸公,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信仰的,但我道門各派理論卻各有不同……某以為這是不利於家國天下的……”
李惲先是拋磚引玉一番。
李惲話音落下,就引起了參加集議的道門各派領袖的認同。
“陛下所言甚是……”
各派領袖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從胡教傳入華夏後,道門就與胡教在信仰上發生了激烈的爭鬥。
在此過程中,道門眾人其實也發現了道教在理論上的漏洞。
一開始道門因為乃是華夏正統,胡教根本無法與道門對抗,是以道門並沒有太過在意。
不過在孫恩、盧循起義後,南北朝幾乎所有政權都開始扶植胡教打壓道門,這也讓道門在與胡教的競爭中逐漸落入下風。一直到大唐建立,才終於扭轉過來。
可惜好景不長,武后為了奪取權力,又大力扶植胡教,使得胡教勢力再次壓制住了道門。
時至今日,道門雖然在上層社會還佔有優勢,但在中下層已經落後於胡教。
各派雖然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也都想統一思想,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讓道門各派共同信服。
如今皇帝竟然有意統一道門思想,各派自然是願意的。
“陛下明見萬里……”
各派領袖此時都是出言支援李惲的看法。
“諸公,朕曾經在夢中得神人授書……在夢中”
李惲這時則趁機丟擲了經過自己改良的後世道教的仙神體系。
李惲從盤古開天地,一直說到了封神大戰。
一開始道門諸人還不已為意,只是因為李惲皇帝的身份方才如此。
可是隨著李惲的講述眾人卻是面色越來越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