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吧,他們都走了你還鬼鬼祟祟的做什麼?——”
“陶養殿”中,禺狨王和蛟魔王已經離去,他們二人分別得到了大天尊的指令,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偌大一個“陶養殿”,就只剩下了大天尊一人,廳前仙草芬芳,殿內香茗正濃,獨坐的大天尊冷不丁對著虛空說道。
“咳咳,大天尊的修為果然已經直逼‘聖人’境,老朽苦修這麼多年,還是被您一語道破了行藏啊!”
精光一閃,大殿之中多了一人,這人長的也太帶勁了吧?
從頭到腳一水的白,上身穿月白色的“風雷亮銀鎧”,下身白金爍爍,竟然是“星辰半掩裙”,額頭正中間有一塊無暇美玉,最奇特的就是這位的如銀長髮和兩道煞白的長眉了。
看面相,最多也就三十出頭而已,絕對算是一個頂級的帥小夥,一雙鋥明發亮的眼睛,卻透露著歲月的滄桑。
除了白髮、白眉,分明就是一個帥小夥,此人卻口稱“老朽”,甚是讓人奇怪?
“不錯,到底是在老師的道場待了這麼多年,你如今竟然也突破到了斬卻三尸‘準聖’境界,論實力也就比本天尊稍遜半籌而已。”
來人在打量著大天尊,而大天尊同樣也在打量著來人,二人四目相對,一時間竟無人說話。
“你這次回來,是不打算再走了,還是隨便看看?”
最終,還是大天尊開口了,又習慣性地從來人手中接過茶杯。
“呵呵,老朽這也是剛剛才功成破關,您是知道的,道祖他老人家不在,‘紫霄宮’裡待著也悶的慌,索性就又來找大天尊您了。”
“昔日的妖族七大聖,一個個都是桀驁不馴的反天之人,如今居然已經有兩人在大天尊麾下做事,還真是造化弄人啊。”
“聽說靈山那位請了‘人皇’過去辦什麼‘佛宴’,老朽思來想去,大天尊或許也想前去湊湊熱鬧,這不就馬不停蹄地趕過來了嗎?”
看到大天尊將杯子裡的茶水飲完,來人再次續上一杯,然後在其身旁一站,彷彿那就該是他站的位置一般。
“不錯,這麼多年了,還是你最懂本天尊啊!過幾日三界的兩位‘聖人’要在靈山會面,若是本天尊不親自過去見識一番,豈不妄稱了三界共主的名號?”
“想必你也看出來了,靈山那位的心機何其深沉。最初的多寶道人是他,後來的如來佛祖是他,曾經橫行三界三十三年的魔祖無天還是他......”
“若是本天尊沒有記錯的話,當初本天尊身旁那位‘捲簾大將’,後來跟著一起去西遊的沙和尚,似乎也是多寶道人舉薦的吧?”
也許只有在來人面前,大天尊才真正能夠放下些許的偽裝,也多少能夠說一說心中所想。
“這......大天尊,您的意思是說,靈山那位難道還能私通?......”
聽了大天尊這番自言自語般的唸叨,來人竟然也驚得瞪大了眼睛,正想說出自己心中猜想,卻被大天尊及時揮手給擋了回去。
“是與不是終究會見分曉的,你既然已經回來了,索性就跟著本天尊走一趟吧,說到底你我乃是同出一門,關鍵時刻還是自家師兄弟更能靠得住啊——”
......
大明宮,含元殿。
按時間計算,今年乃是永徽四十八年,李治登上大唐皇位也已經到第四十八個年頭了。
今日恰逢每月的大朝會,長安城中但凡五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今日的大朝會卻有些與眾不同。
大唐的皇帝陛下,人族的“人皇”回來了!
監國多年的太子殿下李沉香,一如既往地走進“含元殿”中,卻並沒有登上金階,而是站在了文官之首狄仁傑的前邊。
端坐在正中央的,正是“人皇”李治,讓人沒想到的是,李治的身後依次還坐著五人,赫然正是李治的五位妃後。
這樣的佈置著實有些讓人看不懂,好在永徽朝都過去四十多年了,再也不會有什麼“腐儒”之輩能夠立於朝班,即便李治做出瞭如此“離經叛道”的舉動,也沒人會站出來說上兩句。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大唐言官逐漸成為擺設,“風聞奏事”這樣的職權早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從監國太子到當朝宰輔,真想知道大唐境內發生了什麼事情,還需要御史臺的人來啟奏嗎?
“臣等參見‘人皇’——”
自打李治得到“人皇”果位之後,正式的場合眾人已經改口稱他為“人皇”了。
更何況,今日的大朝會還真是足夠的“大”,前來上朝的不僅有大唐的文武百官,更有不少常年駐守在長安城的異國、異族之人。
這裡的異族,包括的可不僅僅是人族,其間巫妖、妖族、龍族、青丘狐族等等,都有派出代表前來參加,稱一聲“人皇”是再合適不過的。
“哈哈,諸位免禮吧!朕即位已經四十多年了,卻一直疏於政務,全賴眾卿相助太子署理朝政,朕在這裡謝過眾卿了——”
李治這番話還真不是客套之語,說這番話的時候,李治甚至還從寶座上站起身來,衝著“含元殿”中眾人拱了拱手。
這一下樂子有些大了,哪個做臣工的見過這個啊?
“陛下萬萬不可,您不僅是我大唐的陛下,也是人族之皇,更是‘聖人’之尊,有您在我大唐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我南瞻部洲才能日益興盛,臣等安敢貪此功勞——”
別人可能手足無措,尤其“含元殿”中不少年輕的官員,甚至連李治的面都沒怎麼見過,而狄仁傑作為百官之首,卻恭恭敬敬地衝上施禮道。
“哈哈,狄卿這修為倒也精進了不少,這都快摸到‘大羅金仙’的門檻了,回頭朕讓小太平給你送點好東西去。”
見到狄仁傑如此莊重的回禮,李治也就不再說下去了。
其實,李治同這位大唐名相相處的並不多,卻也擋不住李治從內心裡對這位的尊重。
這跟修為的高低沒有關係,一則此人的確是一位兢兢業業的良相,二則,這麼多年過去了,李治時不時還受著後世記憶的影響。
“諸位,今日朕特意來參加此次大朝會,甚至將皇后等人一起叫到‘含元殿’來,著實有些事情要說一說。”
李治示意眾人安靜,整個“含元殿”裡頓時鴉雀無聲。
“這第一件事,前些時日西天靈山大舉進攻長安城,給城中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從即日起,但凡我南瞻部洲境內一律不許再供奉靈山的任何佛陀、菩薩。”
“當然了,現有的佛寺也不要毀壞拆除,所有僧侶更不能打壓驅趕,佛也不只是靈山才有,將來我南瞻部洲自有真佛接掌。”
“狄卿,此事你要親自梳理一下,不可出現大的亂象,南瞻部洲境內若是有人膽敢趁機鬧事,一律交由‘麗競門’處置!”
誰也沒想到,李治這第一棒竟然砸在了南瞻部洲所有佛門勢力的頭上。
不過靜下來想一想,也覺得李治這樣做無可厚非,人家靈山的佛祖都快要滅了長安城了,你還能恭恭敬敬地供著他們嗎?
“第二件事,同樣事關靈山,朕是什麼樣的人想必眾卿即便沒有親眼見過,也應該聽他人說起過。”
“來而不往非禮也,都被人欺負到家門口了,若是不狠狠地打回去,朕這個大唐皇帝也就不用再做下去了。”
好傢伙,這一句更猛,甚至都不像是一個皇帝陛下該說出的話。
“對,打回去,末將願為先鋒——”
“‘人皇’,上次長安城的廝殺俺沒趕上,這次無論如何一定要帶俺到靈山去轉轉——”
“陛下威武,大唐萬勝——”
......
隨著李治這第二件事情的公佈,整個“含元殿”裡都沸騰了起來。
大唐本就是以武立國,這麼多年來,“人皇塔”就坐落在長安城內,大唐無論文武早就都是修行中人。
別的神通妙法可能還會因人施教,可李治傳下的“體訣”和“心道”是每一個大唐子民都能夠修行,只是每個人天資有別,修行的深淺各有不同罷了。
如今的整個大唐乃至於整個南瞻部洲,可以說都是李治的“腦殘粉”,更別說“含元殿”中這些人了。
“哈哈,眾卿的熱情朕感受到了,不過這上靈山卻不需要這麼多啊,或者說眾卿的修為境界還有待於提高啊。”
看到“含元殿”中的群情激奮,李治心中感覺到滿滿的自豪,對靈山的憤恨卻又加深了一層。
“靈山路遠且群兇聚集,朕不能白白地犧牲眾卿或者百姓們的性命,此次前往靈山,所去者皆為‘準聖’境界以上之人。”
“諸位只要做到恪盡職守,把本職做好,努力把自身修為提升上來,就是對朕最大的報答了。”
有很多人依然站出來請戰,卻被李治一一制止了回去。
開什麼玩笑,有士氣是一回事,真要把這些人都拉到靈山去了,那不是白白送人頭去的嗎?
“父皇,既然您規定的‘準聖’境界可以隨行靈山,孩兒不才也想跟您去走走,長安城外的血,孩兒一日不敢或忘!”
“準聖”的門檻太過苛刻,“含元殿”中一干文武頓時就都啞火了,沒想到太子殿下李沉香卻拜倒在地。
“太子,你就不要再請戰了,監國的重任還不夠你忙活的嗎?”
看到李沉香拜倒在地上,李治眉頭就皺了起來。
無他,對於這個兒子,李治那是一百二十個滿意。
這些年來,李治之所以能夠總在外邊溜達,還就多虧了有這麼一個監國太子子在。
論起修為,從小有“山河社稷圖”相伴,這小子修行的速度是旁人的多少倍,放眼整個大唐,除了李治自己就沒人再能壓得住李沉香的。
就算再加上李治身邊那些人以及“瀛洲島”上的諸位大能,境界和戰力能夠穩壓李沉香一頭的也不會有兩手之數。
可是,李沉香畢竟是大唐的監國太子,而他這個監國太子比李治這個大唐皇帝更像是大唐的主人,李治又怎能輕易帶著他一起去犯險呢?
“父皇此言差矣!孩兒之前沒有追隨父皇到域外去,即便身在長安城不也遭遇了靈山群寇的襲擊嗎?”
“如今大唐的一切早已走上了正軌,即便孩兒不在長安,有母后及四位姨娘在,又有狄相及諸位臣工的恪盡職守,想必不會出什麼差錯的......”
上一次,李沉香就有意想跟隨李治到域外去,最終還是被留在了長安城。
這一次,李沉香前往的決心更大了,並不是說他想去出什麼風頭,實在是腦海中總閃現出靈山大舉進攻長安城的場景。
儘管沒有人責怪李沉香,可那一處處慘絕人寰的畫面,讓李沉香這個監國太子感覺到深深的自責。
他請戰到靈山去,那真是要去報仇的,即便拼個重傷半死,李沉香也是要去了,否則他真的不確定自己往後的修行,道心是否還能夠穩定下來。
“陛下,您就讓太子跟著您去吧,本後和四位妹妹親自在長安城坐鎮,又有三位聖皇在,長安城必然固若金湯。”
看著朝堂上李治父子二人一坐一跪僵在了那裡,那些身為臣子的自然不好說什麼,端坐在李治身旁的楊嬋突然說話了。
“嬋兒,你也跟著一起胡鬧嗎?上次朕就已經說過了,他乃是太子之尊,事關大唐的國本,豈能輕易跟著朕去犯險?”
讓李治沒想到的是,“三聖母”楊嬋居然當眾給李沉香說項?
今日李治讓五位媳婦一起出來亮亮相,更主要的是安慰一下滿朝文武的情緒,畢竟長安城剛剛經歷了一番大戰。
李治自己經常不在長安城,若是他的妻子們也沒有露面的,外界都不知道會傳出什麼樣的話來。
“咯咯咯,陛下,非是嬋姐姐要替太子殿下說項,實在是太子殿下已經完成了陛下上次交待的‘任務’,您恐怕再也沒有拒絕他的理由了。”
李治的五位妃後當中,要論同李治關係最為“融洽”的,非長孫娉婷莫屬。
“陛下,此次回來這麼久了,您沒發現婉兒一直沒來給您問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