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姜維神色莊重,目光堅定地望著高高在上的劉禪,拱手說道:“陛下,如今局勢雖暫得安寧,但曹魏依舊虎視眈眈。臣以為,當下正是再謀北伐之良機,以圖恢復漢室江山,重振我大蜀雄風。”

劉禪坐在龍椅上,面露猶豫之色,尚未回應。

一旁的蔣琬緩緩走出,拱手道:“陛下,姜維將軍所言不無道理。然北伐之事,事關重大,需從長計議。如今國內民生初定,國力尚需恢復,若倉促出兵,恐勞民傷財,於國不利。”

姜維急切地說道:“蔣大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曹魏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如今正是其政權交替之際,人心浮動。若此時不出兵,待其穩定之後,我蜀國將更難與之抗衡。”

費禕也上前說道:“姜將軍,北伐之艱難,過往已有教訓。且曹魏地廣人多,兵強馬壯,我軍若輕舉妄動,恐難有勝算。”

姜維慷慨激昂道:“吾等身為臣子,當為陛下分憂,為國家盡責。昔日諸葛丞相北伐之志,未竟全功。吾等豈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只要謀劃得當,將士用命,何愁不能破敵?”

蔣琬微微搖頭,說道:“姜將軍勇略過人,然戰爭非只憑勇力。且連年征戰,百姓疲憊,軍需耗費巨大,若不能速勝,恐國內生變。”

姜維反駁道:“吾等豈能因一時之困難,而放棄興復漢室之大業?若不北伐,坐等曹魏壯大,將來必成亡國之禍。”

朝堂之上,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支援姜維北伐,有的則贊同蔣琬的謹慎之策。

劉禪面露難色,一時難以決斷。

姜維再次說道:“陛下,臣願立下軍令狀,此次北伐,定當竭盡全力,不破曹魏,誓不還朝!”

蔣琬說道:“姜將軍一片忠心,天地可鑑。但還望陛下三思,權衡利弊。”

費禕也說道:“陛下,此事關乎國家存亡,切不可輕率決定。”

劉禪沉默片刻,終於說道:“眾愛卿所言皆有道理。姜愛卿之忠心,朕深知。但北伐之事,確需謹慎。”

姜維心急如焚,說道:“陛下,若再猶豫,時機將逝。臣已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只要陛下應允,臣有信心取勝。”

蔣琬說道:“姜將軍,作戰計劃雖好,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可預料之事眾多。”

姜維說道:“蔣大人,吾等豈能因懼怕困難而退縮?若不嘗試,又怎知不能成功?”

就在眾人僵持不下之時,一位老臣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老臣以為,可先小範圍出兵試探,若有成效,再大舉北伐。”

眾人紛紛看向這位老臣,思考著他的建議。

劉禪微微點頭,說道:“此議可行。姜愛卿,你看如何?”

姜維沉思片刻,說道:“既然陛下如此決定,臣願聽從。但還請陛下儘快籌備軍需,調派兵馬。”

劉禪說道:“此事朕自會安排。”

退朝之後,姜維回到家中,心中依舊充滿憂慮。

他的副將說道:“將軍,此次北伐,恐怕困難重重。”

姜維說道:“吾深知其難,但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哪怕千難萬險,吾也在所不惜。”

副將說道:“將軍忠心,令人敬佩。只是朝中反對之聲眾多,恐怕會對北伐之事諸多掣肘。”

姜維說道:“吾會盡力說服眾人,只要陛下支援,吾相信一定能成功。”

與此同時,蔣琬和費禕在書房中也在討論著北伐之事。

蔣琬說道:“姜維一心北伐,但其想法過於激進,恐會給國家帶來災難。”

費禕說道:“是啊,可他也是一片忠心,只是過於急切了。”

蔣琬說道:“吾等當以國家為重,儘量勸誡姜維,讓他謹慎行事。”

費禕點頭道:“但願此次小範圍出兵,能有所收穫,也能讓姜維冷靜一些。”

而在皇宮中,劉禪也在思考著北伐之事。他深知姜維的忠心,但也擔心北伐失敗會帶來嚴重後果。

數日後,姜維開始籌備小範圍出兵之事。他精心挑選將士,準備軍需,日夜操勞。

然而,在籌備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軍需調配不足,將士們也有畏戰情緒。

姜維親自到兵營中,鼓舞士氣:“諸位將士,吾等肩負著興復漢室的重任。此次出兵,雖困難重重,但只要吾等齊心協力,定能取勝。”

將士們在姜維的激勵下,士氣逐漸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