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從朝堂回到營帳,面色凝重,他深知自已爭取來的北伐籌備機會來之不易,而當前蜀國所面臨的局勢更是錯綜複雜。

他坐在案前,鋪開一張羊皮地圖,仔細分析著當前的局勢。此時的蜀國,內憂外患交織。國內,大臣們心思各異,各為其利。劉禪雖然坐在皇位上,但性格軟弱,缺乏主見,對於國家的未來方向常常猶豫不決。

姜維回想起朝堂上的情景,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憂慮。蔣琬,這位在諸葛亮逝世後主持朝政的大臣,雖有一定的才能,但在應對當前危機時顯得過於保守。姜維明白,蔣琬主張休養生息,以圖恢復國力,但其策略在姜維看來,過於消極。

姜維決定親自拜訪蔣琬,希望能與他達成某種共識。他來到蔣琬的府邸,被僕人引入客廳。蔣琬見姜維前來,微微拱手道:“姜將軍,此來所為何事?”

姜維也不拐彎抹角,直接說道:“蔣大人,如今蜀國局勢危急,您主張休養生息,固然有其道理,但曹魏虎視眈眈,若不主動出擊,恐難有翻身之機。”

蔣琬輕捋鬍鬚,緩緩說道:“姜將軍,你有所不知,如今國內民生凋敝,兵力疲憊,若貿然出兵,只怕會使國家陷入更深的困境。”

姜維皺起眉頭,反駁道:“大人,若一味退縮,曹魏只會越發囂張,屆時他們兵強馬壯,再想抵抗就更加艱難了。”

蔣琬沉思片刻,說道:“將軍一腔熱血,令人敬佩,但戰爭之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衝動行事。”

姜維無奈地搖搖頭,說道:“大人,吾並非衝動。只是若不趁此時機有所作為,待曹魏準備充分,吾等將再無還手之力。”

兩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姜維離開蔣琬府邸,心情愈發沉重。他深知,要想實現北伐大業,必須先解決國內的分歧。而此時,朝廷中的派系鬥爭也日益激烈。

一些大臣為了自身的利益,紛紛結黨營私。有的主張與曹魏求和,有的則主張依附東吳,還有的則對姜維的北伐計劃百般阻撓。

姜維在軍中也聽到了各種風言風語。有將領抱怨朝廷不支援軍事行動,糧草軍備供應不足;有士兵擔心戰爭的殘酷,心生怯意。

姜維深知,軍心不穩,將大大影響戰鬥力。於是,他決定在軍中召開一次大會,鼓舞士氣。

在大會上,姜維站在高臺之上,大聲說道:“諸位將士,吾等身為蜀國軍人,當以保家衛國為已任。如今,國內局勢艱難,但吾等豈能坐以待斃?曹魏賊子,覬覦吾國良久,若吾等不奮起抵抗,何以面對祖宗,何以面對百姓?”

臺下將士們群情激昂,齊聲高呼:“願隨將軍征戰,保家衛國!”

姜維看著士氣高漲的將士們,心中稍有安慰。但他也清楚,光有士氣還遠遠不夠,必須解決實際的問題。

與此同時,曹魏方面也在加緊準備。曹魏的將領們對蜀國虎視眈眈,認為這是一舉消滅蜀國的大好時機。

曹真在營帳中與諸位將領商議:“如今蜀國諸葛亮已死,內部混亂,正是吾等出兵的絕佳時機。”

司馬懿卻謹慎地說道:“不可輕敵,姜維此人有勇有謀,不可小覷。”

曹真不以為然:“仲達過於謹慎,此時不出兵,更待何時?”

就在曹魏內部爭論不休之時,姜維也在為蜀國的未來苦苦思索。他知道,時間緊迫,必須儘快找到解決內憂外患的辦法。

一方面,他不斷上書劉禪,陳述北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援;另一方面,他加強與其他忠臣良將的聯絡,試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然而,劉禪在面對姜維的奏摺時,依舊猶豫不決。他既害怕戰爭帶來的災難,又不想放棄復興漢室的希望。

而朝廷中的一些奸臣,如黃皓,趁機在劉禪耳邊進讒言,說姜維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

劉禪心中漸漸對姜維產生了猜忌。

姜維在軍中得知此事,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能消除皇帝的猜忌,北伐之事將難以進行。

於是,姜維決定再次入朝面聖,向劉禪表明忠心。

在朝堂上,姜維跪地叩頭,言辭懇切:“陛下,臣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北伐之事,乃是為了興復漢室,拯救百姓於水火。懇請陛下明察。”

劉禪看著姜維,心中有所動搖。

就在這時,董允站出來說道:“陛下,姜維將軍一心為國,絕無他意。如今局勢危急,還望陛下相信將軍。”

在董允的勸說下,劉禪暫時打消了對姜維的猜忌,同意繼續支援姜維籌備北伐。

姜維走出朝堂,長舒一口氣。但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舊充滿荊棘,他必須更加謹慎小心,才能帶領蜀國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