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對弟子的不同評價與期望

《論語》二十篇中,孔子對弟子的評價,散見於各篇。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到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往往是根據弟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優點和缺點,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這種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孔子對弟子的總體評價

《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這是孔子對弟子才能的概括性總結和評價。他將弟子分為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每一類中,都列舉了兩位優秀弟子為代表。

德行類中,顏淵安貧樂道,以德行著稱;閔子騫為人孝行,以德行為先;冉伯牛為人德行高潔,為孔子所稱讚;仲弓為人寬厚,有德行之風。這四位弟子,都以德行為自已的修行目標,他們的品德和行為,都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言語類中,宰我善於言辭,善於辯論,但有時言辭過於犀利;子貢則口才出眾,善於外交辭令,為孔子所器重。這兩位弟子,都以言語為自已的特長,他們的言辭和口才,都為後人所稱道。

政事類中,冉有善於理財和治理國家,為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季路則勇敢果斷,善於治軍和打仗。這兩位弟子,都以政事為自已的專長,他們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都為後人所敬仰。

文學類中,子游精通文學典籍,善於闡發經義;子夏則善於文學創作和傳授學問,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這兩位弟子,都以文學為自已的追求,他們的文學才華和學術成就,都為後人所推崇。

孔子對弟子的這種分類和評價,既是對他們才能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對他們未來發展的期望和指引。他希望弟子們能夠發揮自已的特長和優勢,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成就和貢獻。

二、孔子對弟子個性的評價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孔子,為什麼給衛國大夫孔圉諡號為“文”。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敏捷又好學,向不如自已的人請教時從不認為羞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在這裡,孔子借回答子貢的問題,表達了自已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種學習態度的讚揚和肯定。

子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論語·先進》)

孔子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這是孔子對四位弟子個性的評價。高柴雖然愚笨,但為人忠厚老實;曾參雖然遲鈍,但為人好學不倦;顓孫師雖然偏激,但為人勇敢果斷;仲由雖然魯莽,但為人豪爽直率。孔子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缺點而否定他們,而是看到了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並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卻常常貧困。端木賜不安於命運和本分,去經營商業買賣,猜測行情常常猜中。這是孔子對顏回和子貢的評價。顏回安貧樂道,品德高尚,但生活貧困;子貢則不安於現狀,善於經營商業,富有經濟頭腦。孔子對顏回的品德表示讚賞和肯定,對子貢的商業才能也給予了認可和肯定。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論語·雍也》)

孔子說,孟之反不自誇,打仗撤退時走在最後,將要進城門時,他鞭打著自已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這是孔子對孟之反謙虛品質的評價和讚揚。孟之反在戰鬥中勇敢無畏,撤退時又甘於走在最後,不居功自傲,這種謙虛謹慎的品質值得後人學習。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這是孔子對子夏的期望和教誨。他希望子夏能夠成為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君子儒者,而不是隻追求名利、不顧道德的小人儒者。

三、孔子對弟子學業的評價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孔子說:“仲由啊,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不羈;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已害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這是孔子對子路學習態度的教導和提醒。他告誡子路要愛好學習,不斷充實自已的知識和品德修養,以避免六種弊病的發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這是孔子對顏回學習態度的評價。顏回雖然品德高尚、學識淵博,但他對孔子的教導總是毫無異議地接受和服從,缺乏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因此,孔子認為顏回並不能對他產生幫助和啟發。這也反映了孔子對弟子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重視和期望。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出什麼反對意見,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他其實並不愚笨呀!”這是孔子對顏回學習態度的進一步評價。顏回雖然表面上不提出反對意見,但他私下裡卻能夠深入思考、領悟和發揮孔子的教導。因此,孔子認為顏回並不愚笨,而是有著深刻的思考能力和領悟能力。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這是孔子對顏回和子貢學習能力的比較和評價。顏回具有卓越的領悟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夠聞一知十;而子貢雖然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只能聞一知二。孔子對顏回的學習能力表示了高度的讚賞和肯定,同時也對子貢的謙虛和自知之明表示了讚賞。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宰我問孔子說:“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說:‘井裡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這是孔子對宰我關於“仁”的問題的回答和教導。宰我試圖透過假設一個極端的情況來質疑“仁”的合理性,但孔子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透過反問和比喻來引導他思考“仁”的真正含義。孔子認為君子應該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被欺騙和迷惑所左右,這才是真正的“仁”。這也反映了孔子對弟子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期望。

四、孔子對弟子道德修養的評價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已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生命也要保全仁義。”這是孔子對志士仁人道德修養的要求和評價標準。

《論語》:“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已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這是孔子談論季氏僭禮的事。魯國正卿季氏按照周天子的規格享用了八佾的樂舞,孔子認為這是不能容忍的僭越行為。

《論語集解義疏》中說:“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六佾,四十八人;四佾,三十二人。”古代宮廷樂舞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這種行為明顯破壞了周禮的“禮制”,所以孔子認為季氏的做法越過了君臣名分的界限。

《論語正義》中說:“禮,以節制為義,故過制則亂……制猶節制也。夫禮所以制中也,故云‘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的本質是“節制”,透過規定名分等級、道德規範、禮儀制度等,以節制人們的行為。所以,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在禮的約束下進行,任何超出禮制規定的行為,都被視為越禮,越禮即為非禮、失禮。孔子強調禮的等級差別,目的是讓人們各安其分,維護周朝的等級制度。

《論語》中多次談到“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了些,子夏則顯得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過猶不及”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內容。中庸之道是一種倫理道德標準,它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時保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避免極端和偏激。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義,也不是調和主義,而是在尊重事物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尋求事物的平衡點,使事物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協調發展。

中庸之道講究適度原則,主張無過無不及,既不要過度,也不要不及,以達到和諧與平衡。過度和不足,都會偏離中正之道,產生不良後果。

“過猶不及”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法,提醒人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把握好分寸和火候,恰到好處地處理各種關係,使事物得到更好的發展。這一思想體現了孔子的哲學智慧和人生經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並將其作為君子的重要品質之一。他強調,君子應該在中庸之道中尋找自已的立身之本,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不被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所動搖。同時,他也告誡人們,中庸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領悟和掌握。

下面根據《論語》的記載,從為人、為學、為政三個方面,探討“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

一、為人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一個人的質樸要是超過了他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要是超過了他的質樸,就會虛浮。文采和質樸兼備,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孔子這句話談論的是君子的品質修養。他認為,質樸和文采是君子的兩種基本品質,兩者不可或缺,必須相互配合,才能構成君子的完整形象。如果只有質樸而沒有文采,就會顯得粗野,缺乏教養和風度;如果只有文采而沒有質樸,就會顯得虛浮,缺乏真誠和實在。因此,君子應該在保持質樸的同時,不斷修煉自已的文采,使兩者相得益彰,達到和諧統一。

“文質彬彬”是對君子形象的具體描繪,它要求君子在內外兼修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也要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內在品質的培養需要注重道德修養、知識積累和行為規範等方面的訓練;外在形象的塑造則需要注重儀表端莊、舉止得體、言談文雅等方面的修煉。只有內外兼修,才能使自已成為一位真正的君子。

“文質彬彬”也體現了中庸之道的精神。中庸之道強調適度原則,主張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在君子的品質修養方面,中庸之道要求君子既不要過於質樸而粗野,也不要過於文采而虛浮,而是要找到質樸和文采之間的平衡點,使兩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統一,使自已成為一位真正的君子。

孔子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意思是說,狂妄而不直率,無知而不謹慎,表面誠懇卻不守信用,我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孔子批評了三種不好的品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這些品質都偏離了中庸之道,表現為極端、偏激或虛偽。

狂而不直的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缺乏真誠和坦率。他們往往自視甚高,認為自已無所不能,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屑一顧。這種性格的人容易得罪人,難以與人相處,也不利於自已的成長和進步。

侗而不願的人,無知淺薄,缺乏謹慎和謙虛。他們往往自以為是,不願意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對自已的能力和水平過於自信。這種性格的人容易犯錯,也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悾悾而不信的人,表面誠懇,但實際上缺乏信用和誠信。他們常常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讓人難以相信。這種性格的人容易失去別人的信任和支援,也很難在社會中立足。

孔子認為,這些品質都是不好的,因為它們都偏離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們保持適度、平衡和和諧,避免極端和偏激。在為人處世中,應該坦誠相待、謹慎謙虛、言而有信,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為學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孔子這句話談論的是對待知識的態度。他認為,對待知識應該保持謙遜和誠實的態度,知道自已知道什麼,不知道自已不知道什麼。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知識,提高自已的認知水平。

孔子強調了“是知也”的“知”,即智慧的重要性。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只有擁有智慧的人,才能夠真正掌握和運用知識,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在求知的過程中,人們應該保持謙遜和誠實的態度。知道自已知道什麼,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已的觀點和想法;知道自已不知道什麼,能夠虛心向他人請教和學習。這樣才能不斷拓展自已的知識面和視野,提高自已的認知水平。

同時,孔子也提醒人們不要過於自信和自負。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已已經知道了一切,不願意再學習和接受新知識。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因為知識是無限的,人的認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只有保持謙遜和開放的心態,才能夠不斷學習和進步。

“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在為學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求知的過程中,人們應該避免過度和不足兩種極端情況。過度追求知識可能會導致身心疲憊、焦慮不安等問題;而缺乏求知慾則可能會導致思維僵化、知識面狹窄等問題。因此,人們應該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計劃,保持適度的學習壓力和學習動力。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這句話談論的是啟發式教學的方法。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和探索知識。而不是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讓他們被動接受。

啟發式教學的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透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同時,教師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掌握知識。

在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問題。如果學生不能從教師給出的一個例子中推知其他相關的例子或知識,那麼教師就應該考慮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這也體現了“過猶不及”的中道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啟發,避免過度或不足的情況。

三、為政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孔子在這句話中談論了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一種是以政令和刑法為手段,透過強制和懲罰來維護社會秩序;另一種是以道德和禮制為手段。

《論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務實精神

一、引言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對話,是瞭解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原文是:“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對於現實生活的關注,以及對於超自然、神秘領域的相對忽視。

二、務實精神在孔子思想中的體現

1. 重視現實生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實現離不開現實生活。孔子認為,人應該關注當下的生活,透過修養自已的品德、完善自已的行為來實踐“仁”。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倡孝道、忠誠、信義等道德規範,認為這些規範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個人幸福的基礎。因此,在孔子看來,關注現實生活、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追求神秘莫測的鬼神世界更為重要。

2. 排斥迷信思想

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是謹慎而排斥迷信的。他認為,鬼神的存在雖然無法否認,但人類無法直接瞭解鬼神的世界,也無法透過祭祀等活動來影響鬼神的意志。因此,他主張不要過分迷信鬼神,而是要把精力放在現實生活上。這種排斥迷信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積極意義,有助於人們擺脫對於神秘力量的依賴和恐懼。

3.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孔子思想中的務實精神還體現在他對於實踐的重視上。他認為,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只有透過實踐才能得以體現和驗證。因此,他強調“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即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前要先進行道德修養和實踐鍛鍊。這種強調實踐的思想對於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儒家思想從理論向實踐的轉化。

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深刻內涵

1. 反映孔子的現世關懷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直接反映了孔子對於現實生活的關注。他認為,如果一個人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處理不好,那麼他又如何能夠去處理與鬼神之間的關係呢?這種思想體現了孔子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視和關懷,他認為人類社會才是人類生活的真正舞臺和歸宿。

2. 揭示人與鬼神的關係

這句話還揭示了人與鬼神之間的關係。在孔子看來,人與鬼神之間並不是直接相通的。人類無法直接瞭解鬼神的世界也無法透過祭祀等活動來影響鬼神的意志。因此,他主張人類應該專注於現實生活而不是過分追求神秘莫測的鬼神世界。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積極意義有助於人們擺脫對於神秘力量的依賴和恐懼。

3. 強調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還強調了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連與自已直接相關的人都無法照顧好那麼他又如何能夠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呢?因此這句話提醒人們要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盡好自已的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這種思想對於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儒家思想從個人修養向社會責任的轉化。

四、務實精神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

1. 塑造了中國人的現世觀念

孔子的務實精神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現世觀念。中國人注重現實生活追求實際利益而不是過分追求虛幻的彼岸世界。這種現世觀念使得中國人更加註重現實問題的解決和實用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 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

孔子的務實精神也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儒家思想強調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與孔子的務實精神相契合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接受。同時孔子的務實精神也促進了儒家思想與其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推動了儒家思想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3. 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

孔子的務實精神還對中國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文學藝術注重表現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反映了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思考。同時中國文學藝術也強調道德教化和社會責任與孔子的務實精神相呼應。這種影響使得中國文學藝術在表現現實生活的同時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道德價值。

五、務實精神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1. 提醒人們關注現實生活

在當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誘惑和挑戰。孔子的務實精神提醒我們要關注現實生活,不要被虛幻的事物所迷惑。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已的目標和理想,同時也要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盡好自已的社會責任。

2. 倡導實踐和創新精神

孔子的務實精神還倡導實踐和創新精神。他認為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只有透過實踐才能得以體現和驗證。因此我們應該勇於嘗試新事物、新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這種實踐和創新精神對於當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3. 強調道德責任和社會擔當

孔子的務實精神還強調了道德責任和社會擔當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自已的道德行為和社會影響盡好自已的道德責任和社會擔當。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已的力量。

六、結論

綜上所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思想中的務實精神。這種精神強調關注現實生活、排斥迷信思想、重視實踐和創新以及強調道德責任和社會擔當等方面。這種務實精神不僅影響了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也對中國的文化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代社會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務實精神關注現實生活、勇於實踐和創新、盡好自已的道德責任和社會擔當為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已的力量。

透過這篇文章的探討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孔子思想中的務實精神以及它對中國文化傳統和當代社會的影響和價值。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已的行為和思想是否符合這種務實精神的要求努力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有創新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