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總隊作為整軍計劃的樣板部隊,承擔著陸軍編制、裝備和戰術戰法訓練改革的重任。同時作為種子軍,為全軍培養適應現代化軍隊建設的基層軍官和骨幹軍士。

不斷有中央軍校的畢業軍官生編入教導總隊的學兵連,實訓合格後開枝散葉分配到其他部隊。

軍委會原本並無計劃將教導總隊投入戰場,高層認為教導總隊用於教育訓練,培養出大批合格的軍官和軍士充實到其他部隊,更能體現出其作用。

加上總隊長桂率真尚在國外未歸,就抽調教導總隊第2團由副總隊長周振強率領編入淞滬第九集團軍,作為總預備隊使用,以增加面對現代化陸海空優勢敵軍的實戰經驗。

教導第2團在張華浜連日激戰,損失很大,已經從總隊補充團抽調了好幾個完成臨戰整訓的連緊急補充。

同時,教導總隊又徵召補充了大批新兵,達到了15000人的滿員編制。

新補充的兵員和各地奔赴淞滬的增援部隊共同進行整訓,每一支在金陵整訓的部隊都要實地演練如何構築梯次防禦陣地。

按照宋鴻飛彈性防禦的要求:

“前出陣地,警戒陣地,基本陣地,後備陣地,斜切陣地,側方陣地。塹壕,掩體,警戒哨,散兵坑,機槍巢,支撐點,主堡,子堡,暗堡群,隱藏火力點,迫擊炮位,防炮洞,隱蔽部,再以交通壕相連。再在外圍設定雷區,鹿砦,鐵絲網,防坦克壕等障礙配系。”

整訓部隊整團整師的拉來,鐵鍬、鎬子翻飛,汗流浹背,熱火朝天。

一處處縱深梯次配置的環形防禦體系逐漸成型,在金陵城郊外的原地上不斷蔓延開。

然後由教導總隊軍士營和第三團充當假想敵,實兵模擬攻防演練。

正面攻防,兩翼攻防,迂迴,包抄,突擊,反突擊。

演練,講評,再演練,再講評,繼續演練,反覆進行,直到都能掌握彈性機動防禦戰術。

宋鴻飛強調充分利用地形,依託梯次防禦,進行周密的縱深配置部署,以彌補火力的劣勢,並以多層次火力與反衝擊摧毀敵方進攻。

先是在平地,然後到高地。

宋鴻飛要求在高地反斜面和側翼構築陣地,包括大量的塹壕、倒打火力點、防炮洞和隱蔽工事,宋鴻飛甚至要求連通形成坑道。

很多部隊對為何要辛辛苦苦在反斜面構築工事感到不解。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宋鴻飛說道。

“主要用於在敵人絕對火力優勢時,如何防空、防炮,既能隱蔽屯兵備戰,又可機動反擊。還有,反斜面戰術!”

“反斜面?這,誰也打不著誰啊。”

不理解也沒關係,多演練幾次就都理解了。

也有對此比較理解的,就是參加整訓的東北軍49軍。宋鴻飛見到了原105師的劉芳渡、高鵬雲、張學文等人。

他們對西京之戰中的“鋼甲嶺”高地依然記憶猶新,宋鴻飛當初那一番話語依然不斷在耳朵中震盪迴響著。

經過此番整訓,對反斜面戰術得到一一親身驗證,理解更為深刻,幾人都百感交集,又不由心悅誠服。

宋鴻飛對他們道:“正如當初所言,你我兄弟部隊並肩作戰,一致對敵的時候到了!”

幾隻手有力地相握了起來。

沿著金陵城外的湯山,麒麟門,紫金山,銀孔山,楊坊山,紅土山,幕府山,烏龍山,高橋門,淳化,方山,牛首山,雨花臺一線,都構築起了縱深防禦體系。

其實宋鴻飛有一個不為外人道的目的,他是按照歷史上金陵保衛戰的復廊陣地部署,把整訓部隊拉去構築防禦陣地。

而歷史上自從淞滬倉促撤退,金陵尚未及構築嚴密的防禦體系,金陵外圍陣地被突破後,守軍缺乏有效的防禦和掩護措施,日軍乘勢尾隨追擊,以致有些復廓陣地尚未佔領穩固,即被日軍突破。

所有人都不知道,宋鴻飛在為將來的金陵保衛戰做準備!

各方部隊整訓的效果立竿見影。

原本日軍對國軍增援的地方部隊有些不屑一顧,認為面對它們的飛機坦克大炮,這些裝備落後、戰鬥力差的軍閥部隊不過是一盤散沙,必定一觸即潰。

但日軍萬萬沒料到,這些以前長期互相混戰的地方軍,在國難當頭之際,竟然變得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並且竟然如此勇猛善戰?

他們以劣勢的裝備和血肉之軀,面對日軍強大的陸海空立體炮火,鬥志昂揚,不懼犧牲,浴血拼殺。

戰役之激烈,足以令日軍驚心動魄。

日軍訝然發現,這些新投入戰場的部隊戰術水平突然間有了巨大的飛躍,和之前對華夏情報收集中所瞭解到的停留在軍閥混戰的落後水平是天壤之別。

華夏國軍防禦作戰變得很有章法,已不再是刻板進行單一防線的戰壕對峙,而是構築了具有很大縱深的多層次防禦體系。

其防禦戰術之靈活機動,和江灣、張華浜之戰如出一轍。

原本日軍憑藉海空優勢和重炮火力,攻擊方式相當簡單粗暴:

首先出動飛機轟炸掃射,又以觀測氣球引導指示炮火猛轟,力圖先摧毀國軍陣地的工事和人員。

然後發射煙幕彈,以矇蔽守軍視線,減少進攻傷亡。隨即炮火延伸,阻絕第二線國軍的增援兵力。

緊接著步兵伴隨戰車協同攻擊,步步推進。待在守軍防線上衝擊出突破口後,勇猛向內突擊擴大。每前進一個地段,就構築機槍掩體,防止國軍反攻。

原本國軍的兵力部署也不合理,戰線狹長卻未能形成縱深,也不重視側翼防禦,容易被突破、迂迴分割。

日軍這三板斧雖然簡單粗暴,但是憑藉火力優勢,對雙方死頂硬拼的傳統陣地戰卻也是相當有效,往往令國軍付出很大傷亡而難以招架。

然而,現在日軍的進攻越來越艱難了,第3、第9、第11、第101師團在嘉定、吳淞、蘊藻浜發動的新一輪攻勢,有時候攻擊一天都前進不了1公里,還得時刻堤防華夏軍隊的反突擊。

松井石根暗暗叫苦,華夏軍隊在和日軍一次次衝鋒、反衝鋒,沒日沒夜的戰鬥中殺紅了眼,死戰不退,雙方都死傷慘重。

松井石根發現日軍士兵的戰鬥意志在逐漸消弭,“三個月佔領華夏”在士兵的頭腦中煙消雲散,早就沒人信了。

其實他自已也認為這不過是軍部那些高高在上的傢伙們一句信口狂言,根本沒有一絲可能實現的希望。

久戰無果,松井石根只得再次向國內軍部要求增派兵力。

軍委會和軍政部見整訓部隊的效果很好,心想如果更多的部隊都能有如此戰鬥力,何懼日寇猖獗?

軍委會高層嚐到了甜頭,心中已有擴編教導總隊的打算。

兵工署,署長辦公室。

“好小子,一回來這整訓搞得有聲有色啊!”俞大維一見宋鴻飛來就說道。

宋鴻飛特地前來跟俞大維詳細彙報了訪德期間的事項。

俞大維對跟德達成了引進150mm、105mm榴彈炮、“豪須”裝甲車和2號坦克的協議欣喜異常。

但是他又非常擔憂,島國已全面封鎖我國外援運輸線,這批裝備又能運到多少?

宋鴻飛亦暗暗嘆息,這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宋鴻飛又把在淞滬戰場的經過跟俞大維詳述,建議兵工署立即引進生產60mm迫擊炮,作為步兵連隊對付日軍擲彈筒的有力反制武器。

俞大維也知道淞滬戰場戰況慘烈,我軍在火力上很吃虧。基層步兵面對日軍的擲彈筒沒有有效手段,作為火力支柱的輕重機槍往往被日軍擲彈筒輕易打掉,失去火力掩護的步兵被壓制無法還擊。

俞大維長嘆一氣:“戰爭爆發前,兵工署也意識到了步兵火力上的缺陷,欲引進法制布朗德M1935式60毫米迫擊炮,準備進行仿製。但由於戰爭驟然爆發,導致我們措手不及,研製程序被迫中斷。”

“迫不得已,兵工署對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進行緊急仿製,星夜趕造,不過終歸還是遠不如迫擊炮。”

宋鴻飛嘆道:“日寇是蓄謀已久,它們的94式山炮、92式步兵炮和擲彈筒,其易拆解運輸、使用便攜的特點倒是非常適用與我國複雜地形、道路條件差的環境,就像是專門針對你設計的一樣!”

又默默地道:“研製不及,能否緊急購買?先從法蘭西原裝買進一批,裝備幾支精銳調整師部隊,再謀防制推廣”

俞大維點點頭:“日寇在國際上施壓,封鎖我國軍購,大量引進怕是不現實了,設法少量購買一些還是有可能的。”

末了,又語重心長說了一句:“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對於引進2號坦克,裝甲兵總監徐月詳和裝甲兵團長杜光亭兩人簡直要欣喜若狂。

徐月詳戲稱:“當初被你挖去一個連的維克斯兩棲坦克,沒想到竟然換回來兩個連的克虜伯2號坦克和‘豪須’裝甲車,我們可是賺大了!”

宋鴻飛淡淡道:“我只擔心,島國肯定會對德交涉,日海軍又封鎖了我海外運輸線,能順利到貨多少還是個未知數。”

杜光亭不禁直撓頭。

徐月詳擰眉思索著,嘆道:“成事在人謀事在天,如今只能由國府最高層出面繼續交涉了。”

三人又談論起淞滬戰場上裝甲兵戰鬥的事情。

杜光亭悵然長嘆:“我軍步兵不懂和戰車協同配合,此一戰我裝甲兵雖英勇無畏,卻是損兵折將啊。”

徐月詳亦凝重地道:“步坦協同的訓練太少,全國200萬人的部隊,能初步掌握的僅有教導總隊而已,這方面還切實加強才行。”

宋鴻飛鄭重的點點頭,千頭萬緒,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