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血戰,我軍將日軍第6聯隊擊退回張華浜車站和碼頭一帶,鞏固了泗塘河防線,但我軍傷亡很大,也已無力再攻。
日軍認為在目前戰況下,如不大規模增加兵力斷無取勝可能,決定暫時停止攻勢。
登陸的日軍第3、第11師團主力把攻擊的重點指向吳淞以西的寶山、嘉定、羅店方向。東線江灣、殷行、張華浜方面的戰況暫時平穩下來,雙方進入僵持對峙之中。
“又是這種重機槍!”第3師團長藤田進看著作戰參謀遞交上來的戰報,悲憤交加,倉永辰治的死給他內心造成極大的觸動。
藤田進認為情報部門嚴重失職,戰前竟然從未獲取到這種機槍的資料,只籠統獲悉是一種風冷的、輕重兩用的機槍,其他諸如各項效能指標、裝備情況等都一無所知!
根據基層部隊大量的戰場觀察報告,華夏軍的這種機槍機動靈活,攜帶方便,外形低矮極其隱蔽,往往能在日軍認為不會有重機槍火力的位置突然出現,令人防不勝防。
而華夏軍以這種重機槍為火力核心實施了不同以往的戰術,該型機槍甚至可以直接伴隨他們步兵班、排一級行動,形成猛烈的區域性火力優勢,隨後又快速轉移。令日軍的擲彈筒根本無法鎖定和壓制其機槍火力點,給步兵分隊造成了大量傷亡。
藤田進戎馬多年,其戰場判斷力絕非平庸。經過江灣和張華浜兩戰,他已敏銳地察覺出,華夏軍的戰術水平似乎突然間有了飛躍般的提升。
防禦時不再是死守一線的塹壕對戰,其防禦陣地縱深極大擴充套件,利用梯次配置的多層次兵力火力殺傷敵軍。
如果敵方攻擊勢大,則暫時放棄一線,利用縱深交叉火力依次削弱敵方的進攻力量,並以炮兵和重機槍的彈幕切斷敵方後續梯隊,從而令敵方無法站穩一線,也無法繼續突破。而後華夏軍進行反擊,重新恢復陣地。
其進攻也不再是那種蘇俄波浪式梯次集團衝鋒,而是正面進攻結合兩翼迂迴側擊,以輕重機槍和各種自動武器為火力核心編組成突擊分隊多路進攻。
“這是彈性防禦戰術!”藤田進研究之後得出判斷。
他倒也不是不學無術之輩,已看出這是德軍一戰後大力研究和發展的防禦戰術,並且華夏軍又根據自身的情況加以改進了。
“防禦中又帶有機動攻擊的戰術!倒也能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們重火力的缺乏。”藤田進若有所悟。他也不得不承認,華夏軍的戰術相當高明精妙。
“華夏軍在學習中成長進步,這樣的敵人值得我們尊重。相比之下,帝國陸軍反而顯得不思進取,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麻痺大意和驕傲自滿會付出代價的!”藤田進感觸良多。
不單是新型重機槍,華夏國軍裝備大量半自動步槍、衝鋒槍、毛瑟快慢機等自動武器的戰場表現也讓他的印象無比深刻。
“近戰中,就是這些自動武器的兇猛火力讓帝國陸軍士兵聞風喪膽。”
“那些高高在上待在辦公室裡的傢伙們真是目光短淺、固步自封。以帝國資源匱乏為理由,一根筋地認為“確保精確射擊”才是首要,衝鋒槍的射速過快完全是在浪費彈藥,單發栓動步槍就足矣!為什麼他們就意識不到先進自動武器的巨大優勢和意義?!”
藤田進默默地長嘆一口氣,他知道那些鼠目寸光的高層傢伙永遠也不會讓帝國軍隊擁有那樣的自動武器。
藤田進敏銳地看出了一點,華夏軍隊並不是所有部隊都裝備了這種新型機槍和半自動步槍、衝鋒槍等大量自動武器,只有最精銳的部隊才有。
“結合各部隊的戰場報告,87師,88師,36師,教導總隊,稅警總團,這幾隻最精銳的調整師才裝備有。實施彈性防禦戰術的似乎也只有江灣的87師和張華浜當面的教導總隊。”藤田進默數著。
“他們的工業產量和人員訓練都不足,無法進行大規模裝備?要是華夏全軍都裝備這種武器並且接受了現代軍事戰術的訓練,我帝國軍隊將會更加艱難,高層需要引起警惕啊。。。”
滬上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也得到了第六聯隊長倉永辰治戰死的戰報,特地指示藤田進要做好其家人的善後撫卹。
一想到倉永辰治家裡的狀況,更令藤田進自已心裡添堵,不由一陣唏噓惆悵。
膠著的戰事令松井石根感到兵力嚴重不足,目前到處捉襟見肘,只能苦苦支撐戰局,穩固已佔領的區域,不至於丟掉好不容易才打下的陸上前進基地,遑論還能繼續擴大攻勢?
他已向軍部提出至少需要再增派3個精銳師團,但是因為陸軍省、參謀本部的“擴大派”和“不擴大派”存有不同意見,一時未能作出是否增兵的決定。
軍部高層也知事態急迫,不待會議爭議未完,先從華北、臺島守備隊緊急抽調了5個後備步兵大隊,補充滬上派遣軍。
“你小子真是員福將哈,剛一回來就幹掉日軍一個大隊和一位大佐聯隊長!”
“副總隊長不要拿我打趣了,87師幹掉日軍大隊勉強算一份,2團幹掉倉永辰治我怎敢貪功?”
“別再謙虛了!沒有你根據87師江灣一戰的經驗進行調整部署,2團又怎麼能一戰奏功?”
宋鴻飛和周振強在分析討論淞滬戰局,兩人根據從各方得到的戰況,認為前期圍攻戰和長江沿岸抗登陸作戰都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兩軍在前線形成僵持。
面對日軍的陸海空優勢,我軍雖有滿腔熱血,但由於缺乏現代化訓練和重灌備,傷亡慘重而無以為繼,只能不斷的以後續部隊一個師接一個師的填入。
宋鴻飛面色凝重,說道:“我們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對付一個現代的工業國,長期積貧積弱,讓我們在現代戰爭面前付出了慘重代價。”
“雙方裝備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日軍僅僅以兩個師團就能抗衡我們幾個集團軍,敵人怎麼這麼難打啊!”周振強亦大有感慨地道。
宋鴻飛說道:“不得不承認日軍的兵役制度相當完備,現役17個主力師團,還有預備役、後備役、第一補充兵、第二補充兵的預備役制度,17個現役師團的國內留守部隊就能隨時組建新的師團。”
“其預備兵力都經過良格的軍事訓練,軍事素質和戰鬥技能並不比現役老兵差,補充進戰損部隊就立即能戰鬥,可以保證作戰部隊擁有足夠穩定的兵力和戰鬥力,並且還能令對手產生‘怎麼打都打不死它’這樣沮挫的心理錯覺。”
宋鴻飛嘆了一口氣:“日軍的補充制度比我們強太多了,我們補充進來的都是新兵,未經多少訓練,好多人和老百姓無異,甚至連打槍都不太會!說實在的,我都不忍心讓這樣的新兵上戰場送死。”
周振強點點頭,亦嘆道:“國情如此,舉步維艱哪。我們教導總隊情況還好,補充團也和其他3個團一樣接受過相同的現代戰術訓練。”
“2團連續多日激戰後傷亡很大,亟需補充,總隊補充團的幾個連這兩天應該就趕到了。”
周振強沉思片刻,又看看宋鴻飛,說道:“我想你應該也很明白桂總隊長的意思,抓緊練兵備戰,就是讓你組織開展——讓所有士兵都接受現代戰爭的技戰術訓練,這樣我們就能有源源不斷的可戰之兵,能夠挽救更多士兵的生命,這也比你在前線指揮一個團的作用大得多。”
宋鴻飛微一怔,點點頭:“我明白。”
“不過看別人打仗,比自已打仗心裡還癢癢。”宋鴻飛又道,“我3團未經實戰,需經過一場硬戰,才能成為一支衝不垮打不敗的過硬部隊。”
周振強笑道:“你急什麼,仗有得你打的。”
通訊參謀拿著一份電報走了進來:“副總隊長,剛收到集團軍司令部轉來的軍委會的電報。”
“軍委會的?”周振強有點驚訝。
他接過電報仔細看了,又遞給宋鴻飛,說道:“軍委會高層就是站得高望得遠,考慮的就是比我們深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