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佑上五年級啦!

書包是娘用新織的布給縫的,還在上面縫上大大(魯西南一帶方言對爸爸的叫法)給的紅五角星。

今天是開學的日子,魏小佑早早地起了床,迫不及待地背上了新書包。他覺得自已的書包是最漂亮的,因為那顆紅五角星特別閃耀。

在去學校的路上,魏小佑遇到了同班同學杜明雷,杜明雷看到魏小佑的新書包,眼睛都亮了。

“哇,魏小佑,你的書包真好看!”杜明雷羨慕地說道。

魏小佑得意地笑了笑,“這可是俺娘新給俺縫的,還有俺大大給的紅五角星呢!”

杜明雷上來攬著魏小佑的肩膀問道:

\"能不能讓恁大大也給俺一個?不行的話,俺用俺大大給俺做的彈弓和恁換恁書包上這個。\"

魏小佑說:\"俺書包上這個憑啥也不換,等俺大大回來的時候俺再問問,看能不能再給俺一個,有的話,俺給你留著。\"

\"那行,俺等著,還是恁夠哥們!\"杜明雷拍了拍魏小佑的肩膀說道。

\"啥哥們!恁得叫俺叔(此處讀fu,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讀法)呢!\"魏小佑糾正道。

\"咱倆不是同學的嘛,當然是哥們啦!\"杜明雷嘿嘿的笑著說。

\"是同學也不行,在學校裡恁可以叫俺的名字,出了學校恁就得叫俺叔(此處讀音同上),不然俺告訴恁大大。\"魏小佑堅持道。

\"好好,俺按恁說(此處讀音同上)的還不行嘛!\"杜明雷告饒道:\"對啦,恁來上學,恁那兩個兄弟誰看著呀?\"

\"跟俺娘下地了!\"魏小佑聽了杜明雷的問話,回答時,扭頭向身後家裡的方向看了看。

也許是爺爺先前引導教育的作用,也可能是魏小佑從一年級開始給大大寫信的緣故,魏小佑的語文課格外好,作文總是被老師當成範文在學校各個年級的語文課上來讀。

由此,也讓魏小佑每每放學後只要有時間就向爺爺奶奶跑,去爺爺奶奶家扒拉書看,爺爺的藏書類目是五花八門,從天文地理,傳記史書,典籍雜錄,套書孤本,到現代畫冊報紙,甚至黃曆日曆及周易籤疏等都有。

一次,再和爺爺討論歷史名的人名及表字區別與出處時,魏小佑問道:

\"爺爺,俺奶奶有名字嗎?\"

爺爺說:\"按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說法),恁奶奶的名字應該是魏王氏,就像恁大奶奶叫魏陳氏一樣,但恁奶奶是有名字的,而且還是隊伍(這裡指解放軍的隊伍)上給恁奶奶起的名字呢!\"

\"那隊伍上給俺奶奶起了個啥名字啊?隊伍上為啥給俺奶奶起名字?爺爺恁給俺說說(此處讀fo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唄。\"

魏小佑好奇的問道。

爺爺慢條斯理的拿起跟前的手把茶壺,咂了一口茶,說:

\"那年是1947年,咱們村作為戰時先進村支援解放軍打沙土集戰役的時候,隊伍上的文書給恁奶奶起的名字呢!\"

\"打仗的時候?爺爺恁趕緊給俺講講唄!\"

魏小佑一聽是解放軍打仗的事,就拿了個小板凳挨著爺爺坐下,央求爺爺道。

正在堂屋門口坐著納鞋底子的奶奶笑呵呵的看著魏小佑爺孫倆,聽起爺爺說起沙土集戰役,隊伍上的文書給起名字的事,就笑著對魏小佑說:

\"小佑來,別聽恁爺爺擺龍門陣,人家隊伍上的文書是一個很俊俏有文化的小兵哥,人家問俺有沒有名字,俺給人家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俺有名字,叫魏王氏,人家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俺的名字是舊社會的名字,是對俺婦女家的不尊重,咱這裡都解放了,可得起一個新名字才行。\"

\"奶奶,那人家給恁起了個啥名字?\"

魏小佑轉過身看著奶奶急切的問道。

\"恁奶奶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的不對,小佑來,聽爺爺給你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

爺爺接著奶奶的話說道。

\"爺爺恁快點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吧,急死俺了都。\"

魏小佑轉過身來看著爺爺央求道。

\"那時候,正值八月份,天已經很熱了,咱村裡住進了很多隊伍,也有傷員,咱家東屋,西屋,南屋和大門樓下都躺著傷員,都是些年輕的娃娃兵,看著他們傷胳膊傷腿的,真叫人心疼。\"

\"那他們有槍嗎?是電影裡那種打鬼子的機關槍嗎?\"

魏小佑歪著頭看著爺爺問道。

\"隊伍上的戰士們都有槍,那些傷員就沒帶槍,不過有的傷員雖然負傷了,但一直死死的抱著懷裡的槍。咱家大門樓的這兒,就這兒!\"

爺爺指著大門樓的左邊耳房說:

\"放著好多槍,還有炮和成箱子的炮彈都堆在那邊的牆根前。\"

\"爺爺,爺爺,隊伍上給恁發槍了嗎?\"

魏小佑聽爺爺說起這些,瞪大眼睛驚奇的望著爺爺激動的問道。

爺爺哈哈一笑,又咂了一口手把壺裡的茶水,說道:

\"俺沒有槍,俺有重要任務呢!\"

爺爺說著,瞬間挺直了腰板說:

\"隊伍上的領導,讓俺帶著咱村裡和張樓村、杜莊村、白垓村、張垓村、西劉莊村六個莊子上的青壯年們好幾百人跟著隊伍運送糧食和向前線運送彈藥,也給隊伍上抬擔架。\"

魏小佑接著爺爺的話問道:

\"隊伍上讓恁領那麼多人,咋也不給恁槍?有了槍該有多威風!\"

說著還站起來叉著腰比劃著。

\"隊伍上一直派人保護著俺們呢!俺要做的就是一定保證把糧食和彈藥給送到前線,把在前線打仗受傷的傷員給好生生的抬下來。\"

爺爺很嚴肅的給魏小佑說道。

\"爺爺,那恁看到打仗了嗎?\"

魏小佑順勢回坐到小板凳上問。

\"前線那戰壕挖的彎彎繞繞的,也很深,一直挖到咱莊南面的杜莊村西頭那。朝前邊送彈藥的時候,都要彎著腰低著頭跑才行。從後方打到沙土集城牆上的炮彈從頭頂上‘啾啾’的飛,炸響的時候‘咚咚’響,震得耳朵‘嗡嗡’的。一旦有個炮彈偏了一點,就會有戰士在炮彈炸響的那一刻將恁撲倒?\"

爺爺講起的時候,那表情像是又回到了當時一樣,激動的說道:

\"那個時候,恁奶奶也正領著咱們村裡的婦女們給隊伍上做被褥、鞋和衣服呢!\"

\"奶奶,恁也領著人給隊伍上幹活?\"

魏小佑轉過身,看著奶奶熟練的納著鞋底問道:

\"和爺爺一樣,也是要送到前線嗎?\"

奶奶剛想接著魏小佑的話回答,爺爺就插話道:

\"恁奶奶她們給隊伍上做好了被褥、鞋子和衣服都有隊伍上的後勤登記收起來,不用上前線的,再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啦,就恁奶奶那小腳(奶奶是纏腳的,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用布將女性雙腳緊緊纏裹,使之畸形變小。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纏足開始的時間有夏禹、商代、春秋戰國、隋、五代、宋等多種說法。學者高洪興專業著作《纏足史》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清時期纏足進入鼎盛期。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清朝被推翻後,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纏足更成為各派革命運動和激進分子討伐的物件,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纏足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新中國成立後,纏足惡習被徹底廢止,中國的婦女才得到了徹底的解放 。) 咋能去了前線。\"

奶奶一聽爺爺說她那小腳,就接著站起來拿過一根木柴,放在堂屋門前石上,然後扶著門框,用腳\"啪\"的一下踹斷了,笑著道:

\"俺小腳咋的啦!不要小瞧俺們老孃們家,連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俺們婦女能頂半邊天呢!\"

不待奶奶坐下的功夫,爺爺接著奶奶的話茬說道:

\"看恁娘(魯西南一帶,男人對孩子孃的一種叫法)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那話,俺可沒有笑話恁們婦女的意思,俺是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隊伍上不讓恁們婦女上前線的意思。\"

\"爺爺,恁都講了半天了,也沒有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隊伍上給俺奶奶起名字的事呀。\"

魏小佑抓耳撓腮的急道。

爺爺用手輕輕撫摸了一下魏小佑的頭,有回頭看了看已經重新坐下納鞋底的奶奶,輕聲道:

\"恁奶奶的針線活,放在咱莊裡,甚至這附近的其他莊上,都是數得著的,就現在,咱莊上誰家娶媳婦、嫁閨女做被褥嫁妝的不都是找恁奶奶去開針起樣(魯西南一帶農村,娶媳嫁女都要做被褥添箱,這時候都要找村裡德高望重的針線活手藝最好的來家裡開針,被褥上繡花的話,還要負責起樣,而且主家還會做最好的飯菜招待。),啥時候,不都有打聽著上咱莊來找恁奶奶學針線活手藝。\"

奶奶被爺爺的一番話說的都不好意思啦!應著爺爺的話茬道:

\"小佑來,別聽恁爺爺瞎咧咧,俺可沒有他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的好。咱莊上年輕媳婦小黨(魏天黨,魏小佑本家同輩分未出五服的近支)家娘,恁二大娘的針線活手藝,在五鄰三莊的也很叫響的。\"

\"小黨家孃的針線活手藝不也是恁教出來的呀!\"

爺爺隨口接話道:

\"別打岔,俺在給小佑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正事呢!\"

奶奶啐了爺爺一聲道:

\"恁個糟老頭子,就知道在孫子面前嘿唬(魯西南一帶方言,嗔嗤的意思)俺。\"

爺爺聽了奶奶的話,有些得意的看了看奶奶道:

\"孩家娘,俺是誇恁手藝好呢!小佑來,聽爺爺講人家隊伍上是咋給恁奶奶起名字的事。\"

\"嗯,爺爺恁趕緊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吧。\"魏小佑挪了挪小板凳道。

\"前線戰事很緊,俺們的任務也很緊,除了平時的糧食需要送到前線之外,更多的是成箱子的子彈,手榴彈,還有炮彈,都要在最快的時間內送到前線隊伍上,沙土集這邊要送,咱們鄆城方向那邊也要送,俺領著後勤隊按照隊伍上的領導安排的,分成好幾隊,分別從咱莊家西,家北和家前(指的是村莊南面)出發都去送。恁奶奶在家裡領著咱莊和臨莊的老少媳婦和大小閨女,沒黑沒白的趕工,隊伍上用的被褥,軍服,鞋帽,襪子,還有傷員用的繃帶,也要趕織,這些東西當時都存放在咱家北屋最東頭的那兩間裡,堆的滿滿的。到最後,恁奶奶做的軍服,鞋襪,和繃帶又好,又快,又多,又結實,得到隊伍上領導的一再表揚,說是要立恁奶奶為模範。\"

爺爺一口氣講到這兒,回頭看了看已經停下手裡針線活的奶奶,接著說道:

\"在咱莊駐守的部隊是陳老總(陳毅元帥)的隊伍,和咱老百姓的關係那是沒得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當時隊伍上管軍需的領導安排一個年輕的文書來咱家清點接收被褥、軍服、鞋帽、襪子和繃帶時,就問恁奶奶叫啥名字,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是隊伍上的領導要問的,隊伍上已經決定立恁奶奶為擁軍模範啦,要把恁奶奶的名字報上去。恁奶奶給人家文書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叫‘魏王氏’,人家文書說這名字是舊社會才有的,這種名字不適合咱們解放區,接著人家文書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要不我給你起個名字’,恁奶奶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中唄’,人家文書想了想就給恁奶奶起了一個名字叫‘王金標’還說(此處讀fo,魯西南一帶方言口音)這名字的意思是‘保持現在的模範榮譽,做金色的標杆’,並且還把這個名字正式的寫到文書他帶的那個本子上,帶回隊伍上去。從那以後,恁奶奶就成了咱莊上第一個有正式名字的人哩,還是隊伍上公家給起的,在咱周邊這五鄰三莊的也是頭一個。\"

爺爺講到這兒,停下來,咂了一口手把壺裡的茶,靜靜的沒說話,魏小佑回頭看向奶奶,奶奶依舊是坐在堂屋門口的門檻上,手裡的針線活還是停著,只不過是回頭看向屋裡,眼睛緊緊盯著牆上那張已經被燻得發黃的\"擁軍模範獎狀\"……

魏小佑也沒有說話,只是安靜的待在爺爺身邊,心想,也許爺爺奶奶的思緒已經回到了那個硝煙瀰漫且又浪漫熱切的戰火歲月了。

後記:

王金標,奶奶將這個隊伍上給起的名字,活成了魏王莊村乃至黃泥崗鎮的一個真正的標杆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