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星羽抵達英國倫敦後,很快就投入到了倫敦大學學院(UCL)緊張的學習生活中。
她的導師詹姆斯教授是一位在慈善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初次見面時,詹姆斯教授就對段星羽的求學熱情和在國內的慈善工作經歷表示讚賞。
詹姆斯教授在辦公室裡對段星羽說:“段星羽同學,我看過你的申請材料,你在星海市的慈善工作非常出色。不過在這裡,你將面臨全新的知識體系和不同的慈善文化環境。”
段星羽謙遜地回答:“教授,我正是為了學習這些而來。我知道自已還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在您的指導下儘快適應。”
在課堂上,段星羽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其中有一位名叫艾米麗的美國女孩,她在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艾米麗主動和段星羽打招呼:“嗨,段星羽,我聽說你來自中國,你們中國在應對各種災害時的慈善救援行動很有效率,你能給我講講嗎?”
段星羽笑著說:“當然可以。在中國,我們有政府的大力支援,還有眾多熱心的民眾積極參與。就像之前的地震救援,無論是慈善總會還是普通民眾,都會迅速行動起來,捐贈物資、提供志願服務等。”
艾米麗好奇地問:“那你們是如何協調這麼大規模的救援行動的呢?”
段星羽解釋道:“我們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從地方到中央都有相應的協調機制。而且現在網際網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資訊能夠快速傳播,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平臺方便地進行捐贈和報名志願服務。”
然而,學習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段星羽發現自已在一些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英國本土慈善案例的分析上遇到了困難。
她找到詹姆斯教授請教:“教授,在關於英國慈善組織與政府關係的這部分內容裡,我對‘quango’這個概念不是很理解,您能再詳細解釋一下嗎?”
詹姆斯教授耐心地說:“‘quango’指的是半官方機構,在英國的慈善領域,這類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資助和監管,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比如某些藝術文化類的慈善機構就屬於這種型別。”
段星羽認真地記錄著,說:“教授,我明白了。那在分析英國本土慈善案例時,我發現它們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我們國內有很大差異,我該如何深入理解這種差異呢?”
詹姆斯教授思考了一下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英國的慈善資金來源除了民眾捐贈外,還與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遺產捐贈等有著密切關係。你可以深入研究一些典型的英國慈善機構的年報,看看它們是如何管理和拓展這些資金渠道的。”
除了學習,段星羽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慈善實踐活動。在一次社群慈善專案中,她和一位名叫湯姆的英國同學分到了一組。
湯姆對段星羽說:“段星羽,我們這個專案是為社群裡的貧困老人提供生活幫助和精神慰藉。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段星羽想了想說:“我覺得我們可以先進行詳細的需求調查,瞭解老人們最需要的是什麼。然後我們可以組織志願者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有些老人可能需要陪伴聊天,有些可能需要幫忙採購生活用品。”
湯姆點頭稱讚:“這是個很棒的主意。那我們怎麼吸引更多的志願者參與呢?”
段星羽回答:“我們可以在社群裡張貼宣傳海報,同時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還可以和當地的學校、企業合作,讓他們鼓勵學生和員工參與進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段星羽逐漸適應了在UCL的學習和生活。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同學們和教授的認可。
在一次小組討論中,一位名叫皮埃爾的法國同學對段星羽說:“段星羽,你總是能提出很獨特的見解。你把你在中國的慈善經驗和在這裡學到的知識結合得很好。”
段星羽說:“謝謝皮埃爾。我覺得不同國家的慈善理念和實踐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相互交流和學習能讓我們在慈善事業上做得更好。”
在倫敦的學習生活中,段星羽不僅在專業知識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還結交了許多國際友人,為她未來在國際慈善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深知,這段海外求學的經歷是她人生中的寶貴財富,將為她回國後推動慈善總會的發展帶來無盡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