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戰常州擒敵將
朱元璋傳奇之元末風雲 笨笨的棕熊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左右親衛上前拿住楊憲,楊憲哼了一聲,默然不語,面無懼色。
此時張士誠身邊一人上前道:“大王,常言道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若殺了此人,於大王名聲不利。”
張士誠點了點頭,“那先押下去,關起來吧。”
數日不見楊憲回應天,朱元璋心中驚疑不定,令徐達整頓三軍,若有異動,隨時準備東進常州。
徐達在鎮江接到朱元璋的軍令,隨即集結軍隊,只等軍令一到,便兵鋒東指。
不想軍令還沒到,就有探馬來報,張士誠水師已沿長江西進,且常州附近的斥候多被張士誠襲擊。
徐達親率水師於龍潭設伏,於龍潭大敗張士誠水師。隨即將軍報呈到應天。
朱元璋收得軍報,知道此次和談沒談攏,便下令徐達領兵東進,攻打常州。
徐達,湯和率精兵兩萬,善擊常州。常州守軍只有一萬,且懼徐達驍勇,閉門不出,據城扼守。
徐達攻城數日,雖偶有先登,但還是未能破城。徐達上報朱元璋,常州之戰宜快不宜慢,遲則生變,請朱元璋派兵來援,以迅速拿下常州。
朱元璋便命張彪率軍三萬,直取常州。徐達、湯和、張彪三面圍城猛攻,常州不支,張士誠便遣其弟張士德率軍數萬,馳援常州。
當晚徐達與眾將商議破敵之策。
徐達道:“這張士德乃張士誠麾下猛將,跟隨張士誠徵戰多年,驍勇善戰,戰功卓著。若讓他進了常州城,這常州可就不好打了。”
徐達手下總管王均用道:“怕他個鳥,讓我率隊人馬在常州城外截住他,定叫他有來無回。”
徐達道:“不可小看了這廝,這次他有數萬人馬,只怕一隊人馬攔他不住,現在湯和,張彪正在其他方向攻城,也勻不出多的人馬來,明日我親自去會會這個張九六。”
翌日徐達親率三萬精兵於城西十八里設伏,命王均用率三千重騎伏於右翼,命先鋒刁國寶伏率精壯兩千於左翼,自領其餘人馬,於正面迎敵。
那張士德親領大軍,直往常州而來,兩軍對壘,徐達策馬而出,笑道:“張九六,這常州你就不用去了,今天就留在這裡吧。”
那張士德也是久經沙場之人,甚是不屑,“本將還以為朱元璋親自來了,口氣這麼大,就你這點人馬,怕是給本將塞牙縫都不夠。”說罷高喊一聲:“殺!”
直接率軍直衝而來,徐達亦讓擂鼓,身先士卒,策馬迎上了張士德。
這張士德征戰多年,確也是名猛將,與徐達鬥得旗鼓相當,難解難分。
戰了數十合,只聽得三聲炮響,王均用率鐵騎從右路殺出。重騎入步軍,猶如虎入羊群,張士德的軍陣被衝得七零八落。
張士德見戰陣已亂,不可久戰,便引兵往左翼撤退,以圖再戰。
徐達緊追不捨,張士德奪路而逃。才奔出裡許,坐騎被絆馬索絆倒,先鋒刁國寶率伏兵殺出,生擒了張士德。
張士德雖被生擒,但手下潰兵多數往常州城逃去。
徐達率軍來阻擊張士德,城外兵力空虛,竟被多數潰兵逃進了常州城。
常州城守軍增到三萬,而且城中糧草充足,一連十數日都未能破城,倒還折了不少人馬。
朱元璋大怒,鎮江降將復叛,常州又久攻不下,還折兵損將。所有鎮江守軍,自徐達以下,皆官降一級。
徐達欣然領罪,但手下多有不服,都被徐達給壓了下來。
當月朱元璋本欲稱王,但聽取了朱升緩稱王的謀劃,稱吳國公。
以元御史臺為公府,置江南行中書省, 朱元璋兼總省事。
分封諸位功臣,以李善長、宋思顏為參議,李夢庚、郭景祥為左右司郎中,侯原善、楊原杲、陶安、阮弘道為員外郎,孔克仁、陳養吾、王愷為都事,王璹為照磨,欒鳳為管勾,夏煜、韓子魯為博士
置江南行省樞密院,以元帥湯和攝同僉樞密院事。
置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以馮國用為都指揮使。
置左右等翼元帥府,以華雲龍、唐勝宗陸仲亨、鄧愈、陳兆先、張彪、王玉、陳本等為元帥
置五部都先鋒,以陶文興陳德等為先鋒。
置省都鎮撫司,以孫養浩為鎮撫。
置理問所,以劉禎秦裕為理問。
置提刑按察使司,以王習古王德芳為僉事。
置兵馬指揮司,譏察奸偽,以達必大為指揮。
張士誠見弟弟張士德被擒,便遣孫君壽為使來向朱元璋求和。
書曰:“始者竊伏淮東,甘分草野。緣元政日弛,民心思亂,乘時舉兵。起自泰州,遂取高郵,東連海堧,番官將帥併力見攻,自取潰散。殺其平章實理門,參政趙伯,器遂成深讐。彼乃遣翰林待制烏馬兒齎詔撫,諭餌以爵賞卻而不受。今春據姑蘇,若無名號,何以服眾。南面稱孤,勢使然也。伏惟上賢以神武之資,起兵淮右,跨有江東。金陵乃帝王之都,用武之國,可為左右建立大業之賀。向獲詹李二將,禮遇未遣,繼蒙遣使通好,愚昧不明,久稽行李。今又蒙遣兵逼我毗陵,晝夜相攻,咎實自貽。夫復何說,然省已知過,願與講和。以解困厄。歲輸糧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以為犒軍之資。各守封疆,不勝感恩。”
朱元璋復書曰:“睦鄰通好,有邦之常。開釁召兵,實由於爾曏者用師京口,靖安疆場,師至奔牛呂城。陳保二望風降,附爾乃誘其叛逆。紿執我詹李二將,暨遣儒士楊憲齎書通好,又復拘留,構兵開釁,誰執其咎。我是以遣將帥兵攻圍常州,生禽張湯二將,尚以禮待未忍加誅。爾既知過,能不墮前好,歸我使臣將校。仍饋糧五十萬石,即當班師。況爾所獲詹李乃吾偏禆小校,無益成敗。張湯二將爾左右手也,爾宜三思。大丈夫舉事當赤心相示,浮言誇辭,吾甚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