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聞言微微有些不快,覺得這程咬金是越來越不像話了。派回來信使不呈送公文,這還不算。帶回來什麼東西,不經過他這個兵部尚書,要直接覲獻給陛下,這更有些說不過去了。

房玄齡有些不悅地問道:“是何寶物?取來一觀。”

李峻卻十分固執地說道:“對不起,我家國公爺和牛大將軍再三叮囑,必須要由小人親手將此物呈現給陛下。”

房玄齡瞭解程咬金,知道這傢伙有時候辦事不太靠譜,不過也不至於拿什麼東西去糊弄陛下。尤其是牛勁達為人嚴謹,辦事認真,斷不會隨便開玩笑。因此房玄齡頓時也重視了起來。

不過他還是要問上一句:“是何寶物,竟然如此重要,必須要由陛下親收?”

李峻說道:“我家國公爺和牛大將軍告訴小人,此物價值連城,關係到大唐的萬千百姓。臨行前叮囑小人,就算是小人以及隨行護衛的兩百名軍士全部戰死,也不得損傷此物分毫。”

房玄齡一聽竟然如此嚴重,不再猶豫,立刻起身說道:“既然如此,你隨我來吧。”

太極殿,偏殿的書房裡,在一張巨大的輿圖跟前,一個30多歲的壯年男子負手而立。此人身材高大健美,一張胡漢混血的面龐非常英俊,上唇修剪精緻的八字鬍,兩端上翹,更增添了他的霸氣。此人就是英明神武、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

在他的身旁侍立著兩個中年男子,同樣身形瘦長,其中相貌英俊、留著短鬚的是趙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

另外一個留著長鬚、面容有些憔悴的是萊國公右僕射杜如晦。

長孫無忌說道:“衛國公大將軍李靖目前已抵達雲州,陳國公侯君集所領之軍已駐紮在白水嶺,宿國公程咬金駐紮在酈州。目前均已發現突厥騎兵的蹤跡,但是突厥主力的動向我軍尚未明朗,我軍斥候正在全力追查之中。”

李世民凝眉思索片刻,問道:“輔機,你認為突厥大軍的主力可能選擇的突破口,會放在哪裡?”

長孫無忌搖頭說道:“這個目前還不好判斷。不過按照慣例,突厥騎兵會選擇雲州方向。雲州的北面直接連著草原,有利於騎兵的行動;白水嶺方向要途經陰山山脈,大軍行動不變;酈州方向要穿過茫茫的戈壁灘,戰馬的馬蹄容易磨損,不利於騎兵的快速機動。

因此臣以為突厥大軍南下的突破口,最大的可能性還是選擇在雲州方向。”

李世民不置可否,將目光轉向杜如晦,問道:“克明,你以為如何?”

杜如晦與房玄齡號稱房謀杜斷,房玄齡腦筋靈活點子多,遇到難題的時候,很快就能想出多種解決方案,然而他卻拿不定主意,不知應該選擇哪一種方案。而杜如晦善於分析,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很快就能夠做出最精準的判斷。二人配合,相得益彰,故才有此美稱。

就在長孫無忌向李世民彙報的時候,杜如晦就已經做出了判斷,說道:“陛下,臣不這樣認為。以往突厥大軍南下,通常選擇從雲州方向突破,這是因為雲州一帶地勢相對平坦,有利於騎兵的行動。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雲中一帶物產豐富,突厥騎兵由此入侵,能夠掠奪到更多的糧食等物資。

今年雲州地區旱災嚴重,夏糧和秋糧收成嚴重不足,以至於還需要朝廷撥付糧食賑災。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突厥騎兵的吸引力就減弱了許多。再加上突厥人也會認為我軍會根據慣例,加強雲州一帶的防務,而我軍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大將軍李靖親自駐紮在雲中城,想必突厥人也能夠得到訊息,因此他們選擇從雲州突破的可能姓反而會大大降低。”

李世民聞言微微頷首,說道:“你說的不錯。我也認為突厥人這一次有可能會改變行軍路線。你認為他們會選擇從哪裡突破?”

杜如晦說道:“這個目前還無法斷定。臣建議派人通知宿國公和陳國公,讓他們加派斥候,將搜尋的範圍再擴大一些,最好直接能夠深入草原,掌握突厥大軍的行蹤。”

李世民不是個喜歡擺架子的人,尤其是對於秦王府的那些舊人,他一向將他們當兄弟看待,因此在小範圍的聚會當中,一向不以朕自居,而是口稱“我”,以示跟兄弟們之間的親近。

李世民目光移向長孫無忌,問道:“輔機,你以為如何?”

長孫無忌笑道:“臣也認為,克明的判斷很有道理。臣附議。”

李世民讚許地說道:“既然如此,就讓兵部派信使通知程咬金和侯君集,讓他們加強防範,防止突厥騎兵發動突然襲擊。”

李世民離開了輿圖,回到書案後坐下,伸手示意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也坐下。

李世民雖然不擺架子,可是長孫無忌和杜如晦卻不敢忘記臣下的禮節,拱手行禮謝過,這才在李世民的對面就坐。

李世民說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我大唐數十萬大軍開赴邊關,糧草的籌集與轉運工作十分重要。要做到萬無一失,不可讓在前方征戰的將士有飢餓之憂。”

杜如晦說道:“請陛下放心,臣親自督辦此事,晝夜不停地向邊關運糧。此時運至大軍的糧草可以支撐兩個月,而且後續的轉運還在持續進行。”

李世民笑道:“克明,你辦事我一向放心。”

杜如晦並沒有因為李世民的誇獎而沾沾自喜,相反他卻眉頭緊鎖,原本就是一臉病態的面容顯得愈發憔悴。

他嘆了口氣,說道:“陛下,大軍的糧食問題雖然已經得到了妥善解決,然而給地方增添了許多負擔。去年河東、河北一帶發生旱災,江淮一帶洪災氾濫,導致糧食大幅減產。南方的糧食倒是獲得了豐收,可是由於水災造成的道路阻塞,運輸頗為不暢。不僅如此,由於北方以及江淮地區受災面積過大,糧食的需求量太多,僅靠江南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