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皇甫嵩屬於黨人,實際陳蕃竇武都徵辟過他,只是他都沒有出仕。
直至劉宏以公車徵召,才出仕為侍郎,後遷北地太守。
就衝著這身份,兵員和物資都是皇甫嵩優先挑選。
是以軍隊最為精銳,裝備最為全面。
可若是仔細觀察三個統兵的中郎將,會發現除了皇甫嵩之外,其他兩人的身份也特殊。
盧植乃馬融高足,算是有黨人身份,不過本身不治《春秋左傳》,並非左氏儒。
再說黨錮解除,可朝堂已經被袁氏、楊氏和黃氏佔據。
黨人插不進腳,最終要麼繼續隱居,要麼投靠袁氏或者楊氏,再不然成為帝黨。
盧植和朱儁嚴格來說,都屬於中立派。
只是比起朱儁,漢帝和士人都在爭取盧植。
奈何盧植兩邊都不投靠,於是廣宗之戰被摘下來。
最初換成袁氏故吏的董卓,後來換成帝黨的皇甫嵩負責指揮。
相比之下朱儁就顯得根基淺薄,可有可無。
可到底是少見的中立派,才被任命為三將之一。
漢帝是真有意思,討賊直接避開袁氏、楊氏和黃氏的人。
可仔細分析又覺得不奇怪,真給他們三家挾大勝而歸,到時候怕是就要兵諫了。
也是為了避免有這一天,資源迅速朝著皇甫嵩傾斜,盧植也得到一些資源,倒是朱儁算安慰獎,只能在挑剩的東西里面選擇。
朱儁本身也不甘心就這樣算了,於是把孫堅請過來。
大概他也沒想到,孫堅還帶來了兩人。
僅僅從朱儁一番話,魯達已經把事情分析得很透徹,至少他認為是這樣。
“豈有此理,欺人太甚!”孫堅卻是暴跳如雷。
大概也沒想到討賊那麼重要的事情,還非要分出個三六九等。
“文臺生氣也正常,可若想要改變這一切,唯有繼續往上爬!”朱儁回道。
想要為朝廷做更多的事情,就必須獲得更多的戰功。
把孫堅調過來,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那為什麼不選擇站位?
就如同上面所言,此戰三將都是中立,或者帝黨。
於是要麼投靠帝黨,要麼繼續保持中立,否則少不得找藉口被換下來。
可若選擇成為帝黨,士人那邊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給拉下來,或者進一步刁難自己。
換了平時,朱儁不會那麼高調。
可如今天下大亂,只要立下戰功就必然能更進一步。
政治雖然講究站位,可戰功升遷乃基礎中的基礎,誰都奈何不了。
就很湊巧,魯達也是那麼打算的,就要藉著這次動亂,好好撈一筆戰功。
最好這長社之戰,把皇甫嵩給排除出去,由朱儁部就把這份功勞吃下去。
這樣分潤到他們頭上的戰功,才會更多一些。
朱儁好說歹說,孫堅才冷靜下來。
他也經歷過官場,只是沒想到地方是這樣,到中央還要變本加厲。
這樣的氛圍,對他來說太折騰。
少不得嚷嚷幾句,算是最後的倔強。
到了第二天,三千士卒進入洛陽,來到朱儁這邊的陣地整編。
孫堅為佐軍司馬,統領這三千兵馬,朱儁自領五千步卒。
弓弩手集中到一起,由沮儁統御。
另有三千騎兵,由王服統御。
好巧魯達認識這兩人,沮儁是後來的射聲校尉,王(子)服則是越騎校尉。
沒想到這時期,兩人只是軍司馬,而且調配在朱儁麾下。
在瞭解到沮儁出身鉅鹿郡廣平縣,基本確定這貨與沮授是族親,卻不知道親不親。
主要是想著,是否能透過沮儁,把沮授給挖過來。
那可不僅是前期,就算是中後期也是很出色的謀士。
轉念一想大概沒機會了,沮授如今不是擔任州別駕,就是舉茂才出任縣令。
倒不是依賴歷史人才,而是歷史人才更有價效比。
他們的優缺點,都已經透過歷史瞭解過,也知道要怎麼用。
反而隨便提拔個誰,比如擔任家將的楊傻,身高差不多兩米,看著魁梧。
可到底要往哪個方向培養,這說不準。
蠻力遠超文稷,可讓他衝鋒陷陣,他本身又比較佛系,沒有那個衝勁,能混吃等死絕不拼命。
這貨據說是三年前倒在家門外,頭上受了傷。
因為傷到大腦,人傻乎乎的,只記得自己姓楊,於是祖母給他取名楊傻。
也因為身材魁梧,武藝(肌肉記憶)還不錯,就招募為家將。
只需要管吃三餐,而且實力還不錯的家將,魯家這算是撿了大便宜。
楊傻姑且不說,好歹相處三年。
換了別人從沒接觸過的,又沒在歷史上留下什麼記錄的,要說用都不知道往什麼方向用,畢竟這年頭文武並沒有分離。
有人看著是文官,實際擅長帶兵打仗。
有人看著是武將,實際治理地方有一套。
比起慢慢試錯,歷史人才顯然更有價效比。
言歸正傳,眼看大軍集結完畢,朱儁少不得開始全面列裝。
奈何分到他這裡的物資真不多,大多都是比較破舊的甲冑,好在武器沒那麼糟糕。
真把破爛分發下來,這不擺明讓朱儁去送死?
真出現這樣的情況,朱儁都要上奏告狀了。
“馬匹不行啊……”王服多少有些抱怨,“別人都是涼州馬,再不濟也是匈奴馬或烏桓馬,怎麼到我們這裡是鮮卑馬。”
涼州那是高頭大馬,主要來自羌地和西域,只是在涼州集散,所以被稱之為涼州馬。
匈奴馬有涼州馬血統,介於涼州馬和烏桓馬之間。
烏桓馬體格中等,耐力和速度尚可。
唯獨這鮮卑馬,越往北馬匹越矮,畢竟是蒙古馬的祖先。
在廣袤的大草原,就是這種馬更容易經受風雪,飼養成本也更低,主要還是耐力足。
換了涼州馬到草原跑,幾十裡就要換馬。
問題幾十裡的距離,可能都還沒辦法抵達下一個草場。
作為戰馬投入軍隊,和其他兩隊比起來,那可是矮了不止一個頭。
“有馬就知足吧!”朱儁無奈的回道。
若非自己努力,三千騎兵可能都湊不齊。
鮮卑馬就鮮卑馬,好歹還有二千駑馬,可用於代步或運輸輜重補給。
戰弓那邊沒問題,問題弩這部分就沒多少。
再看皇甫嵩那邊,足足分到一千大黃弩。
盧植那邊沒有大黃弩,卻也有五百副軍弩。
好在是朱儁出面,弄到一些鑌鐵武器,用於給軍官換裝。
孫堅和陳登這邊很高興,唯獨魯達這邊,武器卻不怎麼發得下去。
發給文稷,後者試用後,說還不如魯達給他的那把,就沒要。
楊傻說這長槍\/矛輕飄飄的不好用,還不如他現在用的這狼牙棒。
最後魯達與朱儁反映,後者與考公令接洽,給楊傻弄來一柄鑌鐵殳(shu)。
這玩意是狼牙棒的雛形,庫存裡面也只有這種武器。
楊傻試了試說還湊合,就是輕了點。
剩下的三柄長槍\/矛,魯達卻是打算抽空鑑定一下。
若品質和詞條不錯,就把文稷那槍換了。
也有可能自己留用,這意味著在練劍的同時,要抽點空去練槍。
要說不練也沒什麼,魯達也不認為,自己需要衝殺在最前面。
如此一番折騰,好歹是換裝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