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鹹朝】

商湯建立商朝後,在位十三年便去世,外丙繼位。

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繼位。

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

這時候由開國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繼承王位。

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後》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

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後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

伊尹雖百般規勸,太甲都聽不進去。

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還政於他。

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太戊繼位後,啟用伊尹之子伊陟擔任國相。

太戊後任用巫咸輔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績,於是寫作《鹹艾》和《太戊》。

《鹹艾》是總結巫咸輔佐政事的經驗,《太戊》是記述太戊時期的歷史,二書現今均已失傳

太戊曾在祖廟稱讚伊陟,不把他當臣子看待。

伊陟謙讓,於是寫作《原命》,希望太戊能發揚夏禹、商湯的王道。

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輔佐之下,本來開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興盛,各諸侯紛紛歸順商朝,因此尊稱太戊為中宗。

【內亂不止】

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後,國勢逐漸衰落。

當時廢棄嫡長子繼位制度,常擁立諸兄弟和他們的兒子繼位,因此他們常爭奪繼承權,造成商朝九代混亂,諸侯都不來朝見,史稱九世之亂。

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遷於囂、河亶甲自囂遷於相。祖乙遷耿(山西河津)邢(河北邢臺),遷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商場遷都與內部的政治鬥爭有一定關係。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

商王祖丁死後,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繼承王位。南庚死後,祖丁之子、盤庚的哥哥陽甲繼承王位。

陽甲統治期間,商朝國勢繼續衰落。

陽甲死後,盤庚繼承王位。

【盤庚遷殷】

盤庚即位之初,商朝國都位於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

盤庚決定渡河南下,遷到商湯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

當時商朝已經五次遷都,朝廷居無定所。因此民眾相互慨嘆,都發怨言,不想搬遷。

盤庚於是曉諭諸侯和大臣,渡黃河南下,遷都於亳(今河南商丘)。

後來盤庚又遷都於殷,史稱“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後,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故後世稱商朝為“殷”或“殷商”。

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

由於盤庚遵循商湯的德政,所以諸侯都來朝見盤庚。

盤庚死後,葬於殷(今河南安陽),由其弟小辛繼承王位。

小辛即位後,商朝再度衰敗。

百姓思念盤庚德行,於是寫作《盤庚》三篇。

【武丁中興】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死後諡為高宗,所以他又被稱為殷高宗。

武丁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

武丁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

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

傅說盡力輔佐武丁,將商朝治理得很好。

武丁利用傅說進行強化王權的同時,也在理論和制度上對採取了集中權力的措施。

武丁鑑於朔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朝西北邊安全,於是採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將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將朔方、土方征服。

又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鬼方,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當奴隸。

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

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爭,拓展商朝版圖和勢力範圍,促進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王朝滅亡】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

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諸侯起來反叛。

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

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

夏人原屬於西羌集團;商人源於東夷集團,起初臣屬於夏。

周人興起於西北,屬於戎狄集團,先後為夏商西部的方國。

這三者之間曾經存在長期獨立並存關係。

在周武王時,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紂)倉促間只能以奴隸為軍抵禦周人。

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戰,“血流浮杵”,國內商軍盡墨,帝辛逃到鹿臺自焚而死。

商王朝就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商人後裔】

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

武庚是紂王之子,幼時聰明好學。

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餘民,殷民大悅。

周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蔡等三國。

朝歌以東設衛國,使管叔由管徙封衛,朝歌西與南為,使蔡叔由蔡徙封;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監視武庚。

此時,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的西壇、三海一帶)續殷祀。

殷亡第四年,武王駕崩,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國事。

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散佈周公想篡位之謠言,並串聯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江山,“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征,伐朝歌叛軍,武庚兵敗被誅。

周公又殺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殷頑”遷於洛陽管教之。

武庚之亂後,使周初統治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

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規模分封諸侯。

周公分封71國,其中有53人是姬姓子弟,他們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後人。

文王之弟封於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於邗、晉、應、韓;周公之子封於凡、蔣、邢、茅、砟、祭。

另封未捲入叛亂的、曾降周的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朝舊都商丘,建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在周朝,宋國也常常自稱“商”。

平三監之亂後,周公旦封同母弟康叔封於商朝殷墟之地沫邑,建立衛國,管理部分商朝遺民。

另外,商朝滅亡後,殷商的王族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於是率領部分殷民北遷,建立朝鮮國,史稱箕氏朝鮮。

西漢初期,燕王盧綰部將衛滿滅掉箕氏朝鮮。另外,朝鮮半島的辰國就是商族國家。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上》:偃師,屍鄉,殷湯所都

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史記正義按: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

《尚書·書序》中注曰:“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

《詩·商頌·長髮》:“韋、顧即伐,昆吾夏桀”鄭玄如是註釋:“韋,彭姓也。顧、昆吾皆己姓也。三國黨於桀惡,湯先伐韋、顧,克之。昆吾、夏桀則同時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