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入海】
在禹開鑿龍門之前,蛟魚若想要化龍,必須要修煉圓滿渡過天劫,不說修煉的難度,但就渡劫已經讓修煉圓滿的蛟龍百不存一。
天劫就是天道,天道歸昊天上帝所管理。
這也是昊天在經歷了上古龍漢初劫後,見證了龍族強大的實力後,才做出的限制。
但禹鑿開龍門之後,天庭便無法直接控制蛟龍化龍。只要透過三峽蛟龍窟,越過龍門,蛟龍就可以入海化龍。
當然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躍過龍門的,不過比起渡天劫,已經算是很容易的一條道路了。
在不周山之戰後,四大海神紛紛隕落,海域因為沒有海神的管理,龍族逐漸取得統治勢力。
當時作為三界通道的崑崙山與扶桑樹,都被天門攔截,昊天控制著三界通道。
禹開鑿龍門也有看不慣昊天上帝所為的想法。
後來又在黃河風陵渡西,用斧劈開人、鬼、神三門。為黃河三門峽,仙人不可入此。
從此在三界之間有了一處仙人不可入的地界。
【大荒】
禹治水時曾經去過大荒。
大荒北還有座山叫做北極天櫃,是北海的海水注入的地方。住著神明,九鳳和強良,九鳳長著九個頭,人面鳥身。強良虎首人身,嘴裡銜著蛇手裡抓著蛇。
大荒中部的和山由吉神泰逢掌管,他人身虎尾,愛好住在萯山的南面,出入時光輝照耀。從敖岸山到和山一共有五座山,泰逢和他的好朋友燻池、武羅在這裡做山神。
大荒東有青丘之國,此地有九尾妖狐,叫聲似嬰兒,食人,人要是吃了它的肉,就不會中毒氣瘴氣。
山中還有一種叫灌灌的鳥,佩戴它的羽毛可以使人不被迷惑。山中流出的河叫英水,向南流入翼澤,翼澤中有魚叫赤鱬,長的魚身人面,叫聲類似鴛鴦鳥,吃了它可以治療疥瘡。
南方天虞之山的一種叫虎蛟的生物,這種生物魚身蛇尾,吃了可以治療痔瘡。
大荒東邊,青丘國的南邊,君子國的北面有個地方叫朝陽之谷,有一個叫天吳的神住在這裡,長著八個頭,都是人面,八足八尾,渾身青黃色,
大荒西南有一種叫訛獸的靈獸,面容姣好,身體是兔子的樣子,喜歡騙人。肉味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
按儒家的說法,堯舜禹相互禪讓天下鹹服。可是儒家已經是為了宣揚儒家思想而篡改神話的慣犯了。儒家典籍對於神話的講述太過理想。
......
【帝禹】
後來禹治理好了洪水,萬民敬仰,聲望前所未有的高漲起來。
帝舜晚年遭遇了和帝堯一樣的窘境,他和女英的兒子商均也是個不肖子,名聲不好,於是禹漸漸的把持了朝政。
堯死之後,舜在位了三十九年。晚年的舜被禹逼迫南巡,死在了蒼梧之野,就地葬在了九嶷山的南面,禹後來又把丹朱葬在了九嶷山的北面。
這一切都是因果,鯀也想不到,重用舜的結果是禹成了帝位。
禹登臨帝位,號稱夏后氏,定國號為夏,自此有華夏之名。
收天下銅鑄就九鼎,分天下為九州。九州自此而定。
禹的手下中,堅亥和太章擅長速度,禹命令他他們步行測量大地的長度,堅亥花了一天時間,從自南極到北極,走了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然後他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太章自東極到西極。
凡是不適合居住,都將民眾遷往中華神州。
後又召開塗山大會,會盟三界諸侯,九州伯候。同時為了紀念塗山氏,選定下一任繼承人。
塗山氏首領伯益治水有大功,被定為繼承人。
從五帝結束後,堯舜禹雖為人皇,但天帝之位已滿,他已經不能再做天帝了。
又不想像帝嚳一樣在天上做一個普通的神職,便有了將天下收入自家手中的想法。
禹繼位後,伯成子高辭了諸侯回家種田。禹去見他,問緣由。子高說禹賞罰分明而人民不仁,德行衰落刑法確立,亂世就此開啟。
禹曾經邀請群神到會稽山聚會,防風氏因為反對帝禹家天下的,便沒有赴會。禹用後至的理由就誅殺了他。防風氏的屍體橫貫九畝地,骨頭一節就能裝滿一輛大車,孔子提到過這件事。
禹的老師白帝后裔大業之子伯益對此無感,將治水途中看到的地理山川與草木鳥獸記錄了下來,編著成《山海經》。
禹在任時天下興盛,上天降下了兩條龍給他當坐騎。禹命令範成光駕馭,載著他巡遊。因為禹斬殺了防風氏,經過防風氏舊時的土地,防風氏的臣子對禹懷恨在心,就憤怒的拿箭射他。剎那間電閃雷鳴風雨俱至,兩條龍沖天而起,防風氏的舊臣非常恐懼,自貫胸口而死,禹哀嘆他的忠心,用不死草救活了他,胸口的傷卻好不了,他的後代都是這樣,人們把這裡叫做穿胸之國(貫胸國)。
大禹巡遊到終北國北邊,遇到一處叫做天池的溟海,池中有魚叫鯤,體長几千里,變化成鳥叫鵬,翅膀像天邊的雲彩,鯤和鵬的名字是伯益起的,由夷堅記錄下來,後人才知道。
有一位大帝的女兒令儀狄製作了美酒,拿給禹喝,禹覺得這種東西很好喝,並言後世必有因酒亡國之人。
禹老了的時候,伯益攝政,治理國家。
禹死前,朝堂中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以伯益為首的反對“家天下”的勢力,一種是支援啟繼位的勢力。
夏后氏的勢力已經超過了塗山氏。
禹死後,傳位給他的兒子啟。
啟是由石頭裂開誕生,因此叫做啟。
伯益辭官隱居到箕山南麓。
【啟】
啟登臨帝位,建立了夏朝,六年後誅殺了伯益。
啟死後,化作一個小神,名字叫做夏後開,住在赤水的南岸,流沙的西面。他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乘駕著兩條龍。
啟曾三次到天帝那裡做客,將天帝的樂曲《九辯》和《九歌》帶到人間。在天穆之野,高達二千仞,演奏了《九招》樂曲)
神話時代也終於終結,信史時代正式開啟。
......
後來,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被人們冠上了”羿“的稱呼。稱為后羿,又稱夷羿。
當時夏王啟的兒,太康,每天沉迷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后羿就有意篡位。
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
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參考文獻:
北極天櫃
《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又有神銜蛇銜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九鳳:
1.《太平御覽》卷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
2.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家爍人魂氣。或雲九首,曾為犬齧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即謂此鳥。
3.《正字通》雲:“鶬鶊,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輒墮。”
4.《三國典略》“色赤,似鴨。”
5.《正字通》“狀如鵂鶹,大者翼廣丈許。”案:“鵂鶹”今名貓頭鷹。
6.晉張華《博物志》佚文:“鵂鶹鳥,一名鴟鵂,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泰逢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敖岸之山:
《山海經·卷五·中山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燻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茜如舉。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武羅:
1.《山海經》記載:武羅長著人一樣的臉,身上有豹一樣的斑紋,腰身細小,牙齒潔白,耳朵上戴著金屬耳飾,發出像玉石碰撞一樣(清脆)的聲音。
2.《左傳·襄公四年》:“(后羿)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3.杜預注:“四子皆羿之賢臣。”
青丘國:
1.《繹史》卷五引《歸藏》:“蚩尤登九淖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2.《隋書·煬帝下》記有:“又青丘之表,鹹修職貢,碧海之濱,同稟正朔。”
3.唐代學者徐堅等人編輯的《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4.《山海經·大荒東經》記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郭璞注謂:“太平則出而為瑞。”
5.《山海經·南山經》記有:“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鑊。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需,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1]
6.《山海經·海外東經》記有:“青丘國在其(朝陽之谷)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九尾狐:
1.《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2.《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灌灌: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
1.《山海經·卷一·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2.《南次二經》之首,曰櫃山,……。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慄。
虎蛟:
《山海經·南山經》:“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郭璞注:“蛟似蛇,四足,龍屬。”
天吳:
1.《山海經》載:“朝陽之谷,有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其為獸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青黃。”
2.《永樂王還願》中為天將,龜蛇二將作亂,張天師請其下界降服。圖為天吳左手捉龜,右手捉蛇。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
3.《山海經·大慌東經》說天吳有一女名曰楚吳,有一段記載著:楚吳生恨火石,見之滅之。這原因卻不知道,不過這鎮南侯的圖騰雕像裡面寫著鎮南侯司火,所以兩個是不能相見,這鎮南侯和這個楚吳鬥了很久,終於殺死了楚吳,葬在這個地穴裡面,屍首應該是分離了,不過屍身的位置就不知道在哪裡了,這埋於墓道恐怕也是取了萬人踐踏的意思,說明這兩個神根本仇恨根深蒂固。”
訛獸:
1.《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2.《古今譚概·非族·訛獸》引《神異記》:“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參閱唐李冗《獨異志·詭》。
女英:
1.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
2.《山海經》裡還記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
商均:
《史記·夏本紀》: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防風氏:
1.《國語·魯語》:“昔禹致會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
2.《史記·夏本紀》:“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日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3.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記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貫胸國:
1.《山海經·海外南經》:“貫胸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譯文:貫胸國在它的東方,那裡的人胸有孔。
2.《竹書紀年》亦載:“五十九年,貫匈氏來賓。”
寒浞:
1.《左傳·襄公·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2.《楚辭·天問》雲:“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3.王逸《章句》:“言浞娶於純狐氏女,眩惑愛之,遂與浞謀殺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