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統治在大都的陷落中徹底結束,歷時百年的元朝王朝宣告覆滅。紅巾軍在朱元璋的率領下,順利攻入皇宮,使中原大地終於迴歸然而,戰役雖已告一段落,新的治理任務卻擺在了紅巾軍面前——如何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重建安定生活,成為朱元璋和李凡的首要目標。

在宮中大廳,朱元璋召集眾將,商議戰後的治理方針。李凡提出建議:“大帥,元朝雖然已被取代,但百姓經歷了連年的戰亂,心裡依然充滿恐懼與不安。如果能採取溫和的安撫政策,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不僅能迅速穩定局勢,更能贏得人心,為未來的治理奠定基礎。”

朱元璋各處頭,問道:“李將軍有何具體之策?”

李凡稍作思索,提出了幾條具體措施:“其一,先行開放糧倉,設立粥棚,免費賑濟吃不上飯的百姓,確保不再發生饑荒。其二,排程士兵維護治安,確保大都和周邊城鎮的秩序”穩定。其三,放寬賦稅,減免連年戰亂期間的徭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其四,挑選官員,幫助重建各地的行政結構,恢復正常的生產和貿易活動。”

朱元璋深思片刻,隨即下令道:“李將軍所言極是,便按照將軍的這個方案進行。眾將士一定團結協作,共同完成百姓的安撫與救助!”

眾將領命,紛紛開始安排具體的行動部署,李凡負責編排,將士們按照各自的分工迅速投入到戰後重建工作。

朱元璋下令,將部分軍糧分發給各地群眾。李凡幫助戰士在各處設定粥棚,每日提供粥飯,確保百姓能夠填飽肚子。飢寒交迫的老百姓看到了紅巾軍的賑濟動作,紛紛感動不已,對未來的生活內心充滿了希望。

在粥棚旁,一位老者含淚說道:“這才是真正的仁義之師啊!元朝一直只會剝削我們百姓,如今紅巾軍取代暴政,不廣收賦稅,反而賑濟災民,讓我們得以活命,真乃我等百姓福份啊。”

百姓們也自發加入到重建的工作中,幫助士兵修復被破壞的房屋和城牆。看到紅巾軍的所作所為,百姓也逐漸放下戒心,積極投身於戰後的恢復工作。沿途的商販也重新開始營業,街道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市民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

李凡還特別重視治安的管理,他向朱元璋建議,在大城市及周邊設定常備巡邏隊,由精銳士兵組成,負責巡邏各處,確保不發生土匪滋擾或擾亂秩序的情況發生。

藍玉負責巡邏隊的具體安排,他每日促成士兵在城外巡邏,不僅確保了治安,還幫助群眾解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一次巡邏中,藍玉看到一些流民聚集在破舊的城門下,便派人送去糧食和水,暫時幫助他們安頓下來。這一舉動被百姓們看到,許多流民甚至不願離開,決定在大都定居,成為紅巾軍的新居民。

巡邏隊的設立不僅維護了大城市的治安,還贏得了百姓的信賴,使得流民逐漸歸心。李凡看著城中的秩序逐漸恢復,心裡頗為欣慰,他深知安定的社會環境是未來統治的基石。

朱元璋深知連年戰亂導致群眾負擔沉重,按照李凡的建議,最終頒佈了減稅令,免除了大量的賦稅,並宣佈今後所有田賦一律減半,以幫助群眾渡過難關。同時,他下令在未來的三年內,免除一切賦稅,給予民眾更多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大都的百姓們得知這個政策,紛紛感到欣喜。一個年輕農民激動地說:“連年戰亂,田地荒蕪,若再讓我們交稅恐怕活不下去了。如今新王朝減免賦稅,真是救命之恩啊!”

減稅免稅的稅收政策很快在中原各地流傳開來,眾多民眾紛紛向大都遷移,尋找新的生活。李凡命人在城外建立了新的居民區,安置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使得大都不僅僅是權力的中心,更加成為人們心目中安居樂業的樂土。

李凡明白,要想確保紅巾軍在各地的治理長治久安,必須選拔忠誠可靠的官員來維持秩序。他向朱元璋建議:“大帥,元朝官吏多半貪腐,我們應該重新規劃選拔制度,挑選賢能之士上任。”

朱元璋表示同意,便下令在中部地區重新選拔官員,並建立了一套高效廉潔的官員考核制度。透過對各地士子的考核,選拔了一批忠誠、有能力的官員,迅速派至各地州府,負責管理百姓生活、稅收、維護地方治安。

李凡還特別要求新任官員必須定期上報政績,接受考核,確保所有官員能以人民福祉為重。百姓見到紅巾軍新任官員盡職盡責、品行端正,紛紛稱讚新任官員的公正,感到生活得到了真正的保障。

為了進一步贏得民心,朱元璋在大都宣佈天下大赦,赦免戰時因元朝統治而犯下的小罪,並發表和平宣言,宣佈元朝的暴政已然終止,將來的生活只會更加的安寧與和平。

百姓逐漸從戰亂的陰影中走出,對紅巾軍建立的新政心裡充滿了信任與期待。

李凡認為經濟的恢復是長期穩定的。他向朱元璋建議,鼓勵商賈貿易活動,為他們提供財政和優惠政策,並設立專門的市場區域,幫助快速重建商貿網路。

朱元璋大力支援,他下令整頓大都城內的商賈,設立貿易保護法,保證百姓和商人們的自由交易不受侵犯。同時,仍在沿途設立驛站,為往來商隊提供食宿便利。各地紛紛聞訊紛紛帶著貨物來到大都,街頭巷尾很快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氣氛。

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商貿活動逐漸興盛起來,貨物交易活躍。大都城內再現熙熙攘攘的熱鬧氛圍,百姓們不僅能夠透過貿易獲得豐富的物資,還能夠透過做工維持生計。

在一系列寬仁政策和有效治理措施下,廣大群眾逐漸歸心,生活逐步恢復正常。曾經因戰亂而流動流離失所的群眾紛紛選擇留下,積極投入到新的生活中。李凡和各地官員繼續推進政策,使新政權的影響逐步擴大至全國,人民群眾對新政權的擁護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