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李定國東出貴州,劉文秀北上成都

雖說孫可望一直想求封親王,不過如今南明勢頭正旺,錢默以及吳三桂也不過被封一個郡王,他也知道自己是得不到親王爵位的。

可南明居然給李定國也封了一個郡王,原本李定國在大西軍中就頗有威望,如今二人同封郡王無疑是增加了李定國的威望。

這是變相告訴別人,在永曆心中二人的份量是一般重的。

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永曆這般操作無疑是給二人的爭鬥火上澆油,這挑撥離間的意圖十分明顯。

對於永曆的心思,孫可望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可如今李定國對他的威脅是真真切切地,即使知道永曆別有用心,他還是決定要對李定國下手,剪除這個後患。

不過李定國在軍中威望頗高,如果強行火併必然是兩敗俱傷,即使僥倖除掉了李定國,也會使得大西軍內部對他離心離德。

而且李定國也不傻,對他早就有所提防,思來想去還是要先想辦法削弱李定國手中的兵力。

孫可望很清楚雲南地處邊疆,難以供養這麼多軍隊。雖然他透過土地改革打擊了地主,增加了普通百姓種地納稅的積極性,又控制了雲南的鹽井,銅礦,用來增加收入。但這些終究難以長期維持,大西軍想要有所發展必然要對外擴張。

如今吳三桂已經完全佔有甘陝兩地,擁兵十數萬,坐擁關中平原以及西北的牧場要塞,又被永曆加封為臨潼郡王,可以說是一個妥妥西北王。

接下來吳三桂東出潼關攻打河南的可能性不大,所謂得隴望蜀,他的目標很可能是盤踞在保寧和成都一帶的清軍李國英部。

於是孫可望便同李定國和劉文秀進行磋商,三人很快就達成一致,必須儘快北上入川,搶在吳三桂之前擊敗李國英,奪取成都,尤其是要控制位於廣元的劍門關。

四川南部的寧遠府目前在大西軍的掌控之中,北上成都的話肯定要依靠這裡作為基地,劉文秀的部將白文選駐紮在這裡,故而本次北上以劉文秀部的3萬人馬為主。

李定國與劉文秀交好,他認為3萬兵力北上有些單薄,於是便將自己下屬的1萬人也劃歸到了劉文秀麾下,一同參與本次進攻。

此時孫可望又說道:“湖南被明軍攻佔後,貴州的清軍已經是一支孤軍了,如今湖廣明軍與清軍對峙於武昌,無暇顧及貴州,僅佔領了東面的同仁府、黎平府和思州府,我們正好可以藉此機會佔領貴陽。”

說完他又看向李定國說道:“還請西寧郡王進攻貴陽,鞏固我大西軍在西南的根基。”

如果孫可望在一開始就這麼說,李定國一定不會助兵1萬給劉文秀;可現在話已經說出口,他又不好收回。

貴州的清軍此時的確是一支孤軍,而且兵力也不多,即使只帶2萬兵馬北上拿下貴陽還是很輕鬆的,不過李定國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尤其是此前柳逸塵拜訪李定國時,話裡有意無意的提醒他要小心孫可望,還送了一支手銃給他防身,讓他不得不起了疑心。

見李定國仍有遲疑,孫可望便說道:“我會讓駐紮在永寧州的馮雙禮聽從你的調遣,助你拿下貴陽。”

馮雙禮原是艾能奇的部下,他麾下1萬進兵就駐紮在貴州,有了他的相助,拿下貴陽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李定國最終打消了疑慮,決定出兵貴陽。

李定國的部隊從雲南的曲靖府出發後,很快就抵達了永寧州。

同馮雙禮合兵之後,大西軍有3萬之眾,此時貴州的清軍總共也才一萬多人,拿下貴州可謂輕而易舉。

於是李定國命令副將王三才為先鋒,率領5000人去攻打鎮寧州。

本以為會很順利的拿下鎮寧州,去不料王三才先是在翻越關嶺之時遭到敵軍偷襲損失了百餘人,然後又在鎮寧城下連連受挫,付出了一千多人的代價後才在第3天拿下了鎮寧城。

這讓李定國十分困惑,西軍的戰力他是清楚的,遠在貴州清軍之上。

他問到馮雙禮:“貴陽清軍總共就這點兵力,這時候他們不縮回貴陽城堅守,還在鎮寧阻擊我們真是不可思議。”

馮雙禮則說道:“西寧郡王有所不知,貴州巡撫彭而述早就將外圍的兵力集中到貴陽去了。不過這廝狡猾無比,居然把鎮寧州的北部交給了布依族的幾個土司,南部則交給了幾個苗族土司。這些生蠻平時都是住在山高林密的山上,一看有城池可以佔據,便不知死活與我軍為敵了。”

雲貴地區不少土司,這些人表面上聽命於中央政權,其實都是陽奉陰違,只要你發現你的力量一弱,他們就立刻跳出來作妖。這些土司也不能小看,妥妥的地頭蛇,此前雲南的“沙定洲之亂”就把南明在雲南的統治幾乎徹底掀翻。

就連自己的四弟艾能奇也是在平定東川土司叛亂的時候不幸被他們的毒箭射中,不治而亡的。

李定國萬萬沒想到清軍會將大量城池直接讓給這些土司,讓他們來對抗自己。現在不過打下了一個鎮寧州,要去貴陽前方還有普定衛、平壩衛,威清衛等大大小小的城池。

要是和這些土司一路死磕下去,恐怕沒到貴陽就會損失不少人馬。

貴州李定國並不陌生,此前他們就是從貴州一路殺入雲南的。他知道不走普定衛,直接走金築安撫司可以繞過這幾個衛所城直接抵達貴陽府的南面。

當然也有一個問題需要穿越大量的彝族土司的地盤,安思遠則是“水西安氏”最大的土司,只要他能夠首肯,那麼穿越彝族的地盤就基本沒有問題了。

好在這個安思遠和黔國公沐天波的關係非常好,不久後李定國便派人帶著沐天波的親筆書信以及3000石糧食找到了安思遠。

對此安思遠還是有一些疑慮的,畢竟數萬大軍透過他的地盤實在太危險了。他們彝人沒少吃漢人的虧,要是李定國給他來一個“假途滅虢”,他豈不是引狼入室。

最後雙方商定,安思遠收下了糧食,表示他可以出面說服其他小土司放李定國過境,不過明軍的人數絕對不能超過8000人。

李定國思慮再三還是接受了安思遠的條件。由馮雙禮率領2萬大軍從正面進攻普定衛,一路向貴陽進攻以吸引清軍注意。他則親率8000精銳,穿過彝區直插貴陽城南。

如此一來兩路大軍一明一暗,正好相互配合。

安思遠親自出面溝通,李定國等人一路都很順利,沒有遭到土司的襲擾,從鎮寧州出發僅用3天時間就穿越了貴陽南面的山區。

安思遠指著前面的山谷說道:“穿過這裡前方就是青巖了,距離貴陽城也就不足30裡了。祝西寧郡王馬到成功,一舉拿下貴陽,我就送到這裡了。”

李定國等人離開後,安思遠則立刻嚴肅起來,高喊道:“趕快用引火之物堵住谷口,弓弩手立刻埋伏到山谷兩側,防止李定國突出來。”

其子安再慶說道:“阿爸,我們這回不僅欺騙了李定國,也騙了黔國公沐天波,這麼做真的值得嗎?”

安思遠冷哼了一聲,說道:“漢人有句話叫做無毒不丈夫,孫可望答應阿爸只要幫他除掉了李定國,他便會在貴州恢復貴州宣慰司,屆時便能重現我水西安氏的榮光!”

想到這裡他不禁放聲大笑了起來。

不過隨著谷口的一陣聲響,他的笑聲便戛然而止,只見李定國率領隊伍又重新折返了回來。這個時候安思遠的人馬根本來不及將谷口封鎖,那些彝兵一時間手足無措。

安思遠知道這個時候如果動手,他這幾千人會被李定國殺得片甲不留。馬上示意手下不要輕舉妄動,趕緊親自上前說道:“西寧郡王,你怎麼又折返回來了。”

李定國看到這些人正在準備封堵谷口,就證明自己之前的猜想是對的,這個安思遠果然有問題。如果自己再晚來一刻鐘,等他們將谷口堵上,恐怕自己就出不來了吧?他也不動聲色,平靜說道:“前方地形複雜,剛才走得急,忘記向您討要幾個嚮導了。”

安思遠立馬對身邊的幾個隨從說道:“木桑,你們幾個給大軍充當嚮導,一定要將大軍帶到貴陽城下。”

只見李定國搖了搖頭,一個箭步上去用刀架在了安思遠的脖子上,他的親兵也很快知府了安思遠身邊的隨從。

安思遠大喊道:“西寧郡王,你這什麼意思?”

李定國則笑著說道:“前方谷中埋伏的清兵,想必是你引來的吧,你不親自前往,清兵怎麼會放行?”

聽到李定國這麼說,安思遠更慌了,因為他確實聯絡了清軍在山谷的另一頭埋伏李定國。只是要走到山谷的另一頭還需要一些時間,他沒想到李定國這麼快就殺回來了!

原本李定國也只是猜測有安思遠有問題,畢竟這一路上也太過順利了,所以才折返回來看看,如今這些彝兵已經在封堵谷口了,傻子都能看出安思遠想幹什麼了。

於是李定國手上稍稍使了一些力道,鮮血瞬間從安思遠的脖子上留了下來。

安思遠徹底慌了神,他說道:“西寧郡王手下留情,這並非是安某的意思,都是孫可望的授意。”

“他答應我,只要將你誘到清軍的埋伏之中,就重設貴州宣慰司,並由我水西安氏接掌。”

李定國聽聞則是哈哈大笑,說道:“安土司,這貴陽附近早就改土歸流了,孫可望又怎麼可能恢復貴州宣慰司?”

“你擊殺了他的結義兄弟,大明的西寧郡王,孫可望還讓你執掌貴州宣慰司?恐怕他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打著替本王報仇的旗號,將你剿了好殺人滅口!”

李定國的話讓安思遠直冒冷汗,這些漢人真是無恥,孫可望剿滅自己,確實比加封自己的機率要大的多。

於是說道:“安思遠受到奸人挑唆,險些害了王爺,接下來該怎麼做,任憑差遣!”

李定國將安思遠的兒子安再慶留在軍中作為人質,在安思遠的指引下繞過了這個峽谷,然後與彝兵共同擊潰了埋伏在山谷另一頭的數千清軍。

這些“清軍”又假裝取得大捷,一路押著西軍俘虜進了貴陽城。貴州巡撫彭而述猝不及防,被明軍趁機斬殺,李定國順利的拿下了貴陽,然後迅速控制了貴州全境。

馮雙禮沒想到李定國不但沒死,還先於他拿下了貴陽。他是孫可望的人,對於這個計劃是早就知曉的。

不過他也不傻,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清軍殺了李定國,他就趁勢攻下貴陽,以給李定國報仇的名義幹掉安思遠;如今李定國拿下了貴陽他就裝作沒事人一樣,將原本屬於李定國的兵馬交還給他。

孫可望雖然打仗不如李定國,但是搞內政確實是一把好手,硬是以雲南一省之地養活了西軍十幾萬人。連錢默在浙江都不敢搞的“土改”,孫可望居然敢在雲南搞,雖說打擊了地主,但是得到了雲南百姓的擁護,也解決了賦稅問題。

馮雙禮篤定李定國不敢翻臉,是因為孫可望卡著李定國的補給,李定國自己是無法依靠貴州養活手下幾萬人馬的。

不過他沒想到,李定國居然直接將他給下了大牢,還吞併了他的一萬人馬。

不久後在錢默的運作下,永曆朝廷任命李定國為貴州巡撫兼貴州提督,總覽貴州軍政大權,並將原先明軍控制的黔東三府也一併交給了李定國。

根據之前柳逸塵同李定國的約定,李定國將黔西南的幾個大型銅礦交由錢默手下的徽商開發,這些商人每月為李定國提供白銀3萬兩,糧食3萬石。

錢默還派遣了2000人的部隊,打著護礦的名義進入了黔西南,以此威懾孫可望。

李定國是願意聽從永曆朝廷調遣的,孫李二人的反目,使得永曆朝廷實際上將貴州納入了自己治下。

這當然全仗永曆的“二桃殺三士”之計,不過馬吉祥赴滇有功,錢謙益定策妥當。永曆一高興,封錢謙益為常熟伯,晉馬吉祥為渝國公。

李定國這一手實在讓孫可望始料未及,看來他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如今有了朝廷的介入,他更不好去討伐李定國了。

不過好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四川那邊還是傳來了好訊息。

劉文秀率領4萬大軍北上,一路勢如破竹。

先後攻取了敘州,嘉定和眉州,僅僅20天的時間就殺入了成都平原。

此時的四川經歷了多年的戰亂,早已人口凋零,破敗不堪。

萬曆六年(1578年)四川的在籍人口有300多萬,考慮到明末官員怠政,人頭稅造成人口隱匿等因素,實際人口可能超過600萬。

而到了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第一次人口統計是整個四川僅餘1萬6千戶,差不多隻剩下8萬人了。雖然也有人口隱匿的因素,不過實際人口也不會很多。

經歷戰亂人口銳減在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但像明末清初時候的四川那樣人口減少95%以上的卻是絕無僅有的!

望著一個個空蕩蕩的城鎮,以及這些長滿了荒草的殘垣斷壁,劉文秀也不禁一陣唏噓。

這還是那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嗎?

好在如今孫可望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稅賦模式,並且在雲南取得了成功,他們不再需要透過劫掠百姓來籌集軍糧了。

其實劉文秀明白他這次徵川之戰,實際上也是一場補給之戰,哪怕是成都府,現在恐怕也就只剩下幾千老弱百姓了,根本就不足以養兵。

接下來的事情印證了他的猜想,李國英根本就沒有選擇堅守成都府,而是直接放棄了成都,將兵馬撤到了綿竹。

他北上以來雖然是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但根本就沒有得到多少補給,成都府內空空如也的糧倉使得他只能選擇按兵不動,等待昆明的糧草了。

李國英也是相當鬱悶,他原是左良玉的部將,跟隨左夢庚降清,然後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

先是跟隨肅親王豪格入川討伐張獻忠,清軍攻佔成都後,李國英因功升任成都府總兵。

而後更是被清廷任命為首任四川巡撫,主持四川軍政事務。

去年二月,譚弘率部進攻保寧府,被李國英擊敗退走。然後李國英分兵三道,水陸並進,攻佔王命臣據守的順慶府,擒其部將李先德、硃朝國等。李國英又與總兵惠應受詔討伐盤踞保寧附近的邢十萬、馬超,擒其部將胡敬,收復潼川府,追擊至綿州,獲所置官吏呂濟民等。不久招降劉惟明、楊展來降,收復綿州。

今年李國英率軍攻佔安縣、彰明,夜奪曲山關,佔領石泉縣,擊殺據寨抵抗的謝光祖。穩定了川北地區後,李國英順勢收復了成都!

他幾乎依靠一己之力完全掌控了北川和西川一帶。

若是放在平時,他的功勞早就該加官進爵了。可惜如今的大清早就是風雨飄搖了,李國英這點小小的成績很快就被一封封的敗報給淹沒了。

雖然年初他被多爾袞晉升為陝甘提督,可才不到2個月的時間,整個甘陝地區就落到了吳三桂的手裡。

他佔據的川北地區已經成為了清軍的一塊飛地,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吳三桂已經失去了和他談判的耐心,派兵從漢中南下殺入了保寧府,胡國柱正在率軍猛攻劍門關。

孫可望也看準了這個時機派劉文秀北上,如今自己被這兩個“老六”南北夾擊,形勢甚是危急。

李國英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向吳三桂投降,可這吳三桂不過是明朝的一個臨潼郡王,自己真要投降為啥不跳過吳三桂直接向大明投降,吳三桂能給的並沒有永曆多?

跟隨左良玉多年,李國英深諳投降之道,形勢強於一切,他並不會因為滿清給自己高官就替他們陪葬。他原本就是明軍將領,宣佈反正歸明自然不會有啥心理負擔。可是如果能夠擊敗劉文秀以及吳三桂,展現出足夠的實力再投降大明,那麼不僅自己的四川巡撫可以保住,他還能借著明朝的委任趁機吞併四川的其他勢力,比直接投降吳三桂強的多。

吳三桂的關寧軍戰力強悍,又有劍閣的阻擋,暫時北線可以穩住。所以李國英自然將目標放到了南線遠道而來的劉文秀身上。

首先,李國英示弱放棄成都,繼續拉長劉文秀的補給線。

然後李國英又派使者去成都同劉文秀談判,表示自己願意放棄成都東邊的潼川府與順慶府,只要劉文秀答應兩家停火。

如果說李國英放棄成都,還可以理解成他不想將主力放在成都平原同劉文秀作戰,故而避其鋒芒。

再讓潼川府與順慶府就有些耐人尋味了,畢竟這兩府屬於四川的中心地帶,要是丟了李國英的老巢閬中可就暴露在西軍的兵鋒之下了。

劉文秀很快就嗅到了其中的貓膩,看來李國英一定是遇到大麻煩了。

於是趕緊派出哨騎探查,很快就得到了吳三桂猛攻劍門關,李國英的主力已經悉數調往了保寧府。

莫說是潼川府與順慶府,就是成都北面的綿州也是兵力空虛。綿州是扼守成都平原的關鍵,也是金牛道連結成都和漢中的中轉站,位置極其重要。

要想將吳三桂擋在四川之外,就必須拿下劍門關,而要想拿下劍門則必先取綿州。

劉文秀一面答應李國英停戰,派出一萬五千人馬去接管潼川與順慶兩府;另一邊則親自率領一萬五千人去偷襲綿州。

劉文秀很久就佔領了成都府和綿州府交界處的綿竹,拿下綿竹後,他更加確信綿州就是一個空架子,於是留下2000人駐守綿竹,親自率領13000人馬向綿州進發。

得知劉文秀進兵綿州後,李國英冷哼一聲,說道:“我就知道這些西賊不守信用,定會偷襲綿州,那就叫他有來無回!”

求推薦票,月票,追讀,評論,打賞支援!

感謝大家的訂閱支援,書友群已經新建,大家可以加一下。今天0點10分準時發200個新章推薦包。感謝各位的推薦,追讀,評論,月票,打賞以及角色小愛心,祝大家都能搶到包!

<BR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