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錢默吞併江西,永曆再封數王

清軍攻勢兇猛,不一會的功夫,城上的明軍已經傷亡了3000餘人,眼看清軍就要攻上城來,金聲桓高喊道:“趕緊往城下扔猛火油!”

也多虧柳逸塵提醒自己帶上一些猛火油出發,不然這瑞昌城還真是守不住。清軍遠道而來,必然不會費時打造比較複雜耐用的雲梯,一定是貪圖方便打造簡單的竹梯,只要燒完這一波,估計他們就要歇菜了。

很快城上的明軍就冒著被清軍射殺的風險,將裝著猛火油的罐子砸向城下,然後隨著一支火把落下,城下瞬間一片大火。

剛登上城的清軍也因為沒有後續登城部隊的支援,而被明軍殺了下去。而此時城下已經是火光沖天了,不少著火的清軍朝著遠處的護城河跑去,發出了一陣陣滲人的叫聲。

望著城下的清軍的慘狀,金聲桓哈哈大笑,自己被博洛按在南昌打了這麼久,今天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而此時的博洛則是臉色鐵青,臉上的肌肉都開始抽搐了,這瑞昌城擋住了自己的去路,而身後的明軍主力隨時可能包抄過來將自己包圍。如今清軍的竹梯盡數被焚燬,重新打造又要耽誤不少時間,著實是可惡。

突然他看到了哈哈大笑的金聲桓,身穿一身金甲的他在城上實在是太過醒目。博洛的目光變得凌厲兇狠起來,他拿出了馬鞍上掛著的寶雕弓,對準城上的金聲桓毫不猶豫地拉開了弓弦。

一支銳利的箭如閃電般射向金聲桓,箭矢穿透了空氣,速度快到讓人難以反應。等大笑不止的金聲桓發現危險來臨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躲避了。

箭矢準確無比地擊中了金聲桓的咽喉,他感到一陣劇痛,鮮血瞬間湧出,很快淹沒了他的領口。他手捂喉嚨,眼神中充滿了不甘和無奈。

滿人本就擅長騎射,博洛更是臂力驚人,這把寶雕弓可是一張四石弓,即使是百步開外的距離依然準確的射中了目標。

金聲桓倒下後,吉安總兵劉一鵬接替了他繼續指揮。儘管此時清軍已經佔據了明顯的優勢,可是沒有了梯子,他們總不能徒手爬上城牆,博洛只得無奈的選擇了退兵。

何洛會說道:“大將軍我們重新打造攻城梯,不出一個時辰,末將必定可以拿下瑞昌。”

而此時一匹戰馬疾馳而來,只見那人說道:“大將軍,九江丟了,如今王得仁部已經同攻陷九江的明軍匯合,再加上此前金聲桓留守在德安的騎兵,足有數萬之眾,正朝這裡殺來.”

說完這人便從馬上跌落了下來,何洛會趕緊扶起這個士兵,只見他背後插了好幾支羽箭。何洛會同博洛對視了一眼,說道:“這羽箭是蒙古騎兵,錢默的人馬已經殺過來了!”

儘管此時瑞昌城已經唾手可得,可博洛實在是不敢再在城下耽誤一個時辰了,萬一明軍騎兵殺到了城下,這可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了。

此時大清已經沒有多少本錢了,博洛不敢賭,他無奈地說道:“何洛會,你帶三千人馬在南面的山口設伏,防止瑞昌的明軍追擊。大軍隨我從清溢山撤退,我們先撤往興國州,然後再轉向武昌。”

看到城外揚起的塵土,劉一鵬知道清軍這是要跑了,此時他也長舒克一口氣。若是博洛堅持強攻他這3萬多人今天恐怕就要全部交代在這裡了。

當黃玉和柳逸塵率領明軍騎兵趕到的時候已經過去兩個多時辰了。

得知金聲桓陣亡的訊息後,他們也感到十分驚訝。只見柳逸塵的目光逐漸變得犀利起來,他大聲呵斥道:“劉總兵,雖然豫國公不幸為國捐軀,可你作為瑞昌明軍的最高指揮,眼看清軍逃走你為何不派兵去追?”

劉一鵬被這突如其來的發難搞得蒙圈了,他連忙解釋道:“城外可是博洛的主力,數萬清軍鐵騎,瑞昌能夠守住就不錯了,末將去追擊清軍豈不是出城送死?”

柳逸塵則說道:“建武侯和豫國公不知道博洛的主力是騎兵嗎?他們二人為了留下這支清軍主力,還是義無反顧的帶兵出了南昌城。”

“你如此畏戰,放跑了博洛的主力,對得起九泉之下的豫國公嗎?”

柳逸塵擲地有聲,說得劉一鵬十分慚愧,他還沒反應過來,柳逸塵又說道:“吉安總兵劉一鵬,畏敵如虎,貽誤戰機,暫且革職押回南昌聽候發落。”

然後就命令左右將劉一鵬給押了下去。

柳逸塵這波操作,讓黃玉也頗為不解,他剛想開口替劉一鵬開脫,卻被柳逸塵用眼神示意不要輕舉妄動。

此時已無旁人在場,黃玉問道:“劉一鵬不出擊雖說是貽誤了戰機,但也不能說他有罪,這時候不出擊是明智之舉,避免部隊被清軍吃掉,為何要將他治罪?”

柳逸塵看著黃玉,心想這秣陵侯還是太厚道了,說道:“我們趕到廬山的時候王得仁已經身受重傷昏迷不醒了,如今金聲桓又戰死,江西明軍群龍無首,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吉安總兵劉一鵬是江西軍中聲望最高的總兵,我此舉是先斷了他接任江西提督的可能,好為接下來我們吞併江西做準備。”

金聲桓和王得仁這次出擊折損了整整5萬多人馬,好在神機營及時支援,收復了湖口和九江,明軍也殲滅了清軍14000人。

雖說是將清軍趕出了江西,不過博洛還是成功的把近7萬清軍撤到了武昌,暫時穩住了湖北的局面。

永曆得知金聲桓戰死,王得仁昏迷不醒的訊息後也很震驚,於是朝廷追封金聲桓為洪都郡王,加封王得仁為贛國公。

王得仁昏迷不醒,永曆也想趁機拿下江西的7萬明軍,可此時錢默親赴江西整頓兵馬,加上此前金聲桓已經將南昌的2萬人交到了錢寧手裡;廣陵郡王的軍餉可比永曆朝廷的要靠譜許多,很快江西軍便被江浙督府接管。

錢默出手實在太快,迅速掌控了江西13府。永曆朝廷想要錢默將吃到嘴裡的肥肉再吐出來,談何容易?

最主要的是王得仁並沒有死,永曆前腳剛對其進行了加封,總不能後腳直接剝奪了他的地盤。真要這麼幹了,讓其他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怎麼想?

於是他只得宣佈王得仁接任金聲桓的江西提督之位,然後由錢寧出任江西副提督,老臣姜日廣擔任江西巡撫。

永曆並非不想安插自己親信出任江西副提督來掌軍,只是之前金聲桓為了死守南昌向徽商大筆借糧,足足欠了他們78萬石糧食,江西北部由由於戰亂,稅賦並沒有多少,還完這筆糧食,剩下的稅賦根本就不足以養兵;如今江西兵只能靠錢默來養,他只得妥協。

另外錢默要修繕南京宮城預計需要白銀100萬兩,永曆這邊壓根就撥不出銀子,錢默則趁機上書需要江西的稅賦支撐宮城的維修,無奈之下江西巡撫也由錢默的人來擔任,實際上永曆已經把江西的軍政大權統統交到了錢默的手裡。

明軍在淮南和江西大舉出擊的同時,吳三桂也沒有閒著,他趁著明清雙方混戰,無暇西顧之機,趁勢出兵橫掃了寧夏和甘肅。

由於喀爾喀蒙古已經背清,陝西又被吳三桂佔領了,這兩地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片飛地,根本得不到任何補給。

於是吳三桂便開始採取“一邊揮舞大棒,一邊給你甜棗”的模式。讓夏國相領兵出平涼府直逼蘭州,同時又派孟喬芳前去勸降。

此時的大清,早就是一艘到處漏水的破船了,隨時有沉沒的風險,大家自然是要尋找一個更加可靠的避風港。

孟喬芳也沒有讓吳三桂失望,很快寧夏衛、靖虜衛、洮州衛、岷州衛、臨洮府以及鞏昌府的守軍接連向其投降。

使得這位大明薊國公的實力和地盤都得到了迅速擴張,在收編而來甘陝和寧夏的10萬綠營後,吳三桂考慮到糧草不足,淘汰了其中的2萬老弱。再加上自己的5萬關寧軍,此時吳三桂也已經擁兵13萬,是一方舉足輕重的諸侯了!

如今這亂世之中,實力才是本錢,就連永曆朝廷也不得不對吳三桂進行冊封。原本永曆朝廷只是想承認吳三桂的薊國公和陝甘三邊總督,並不想給他封王。

不過首輔錢謙益認為滿清都已經給吳三桂封了平西王,如果朝廷只承認薊國公,吳三桂定然會心生不滿。畢竟這個薊國公還是當初弘光皇帝冊封的,如今吳三桂也算少手握重兵的一方梟雄,朝廷還是應該加以封賞以安其心。

錢謙益的這個建議還是很有道理的,很快就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援,就連一向和他不對付的瞿式耜也表示贊同。

當然瞿閣老有自己的小算盤,何騰蛟陣亡後他就沒有外援了,如今錢默權勢滔天,給吳三桂封王正好可以打擊下錢默的囂張氣焰,避免他江浙督府一家獨大。

另外為了結交吳三桂,他甚至派人提前把這個訊息送到西安,表示自己願意在朝廷上替吳三桂說話。

錢謙益是錢默的人,既然他這麼說了,錢默肯定也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不高興,於是永曆便同意加封吳三桂為臨潼郡王。

吳三桂的事情解決之後,怎麼處理孫可望也被擺到了桌面之上。早在去年7月,孫可望就主動派人前往肇慶表示願意投效大明,但前提是要封他兄弟幾人為王。

當時永曆一朝還沒有封王的先例,在他們看孫可望不過是張獻忠的餘孽,於大明並無多少功勞,要求封王實在是可笑。所以自首輔嚴起恆而下的大明官員都一致反對給孫可望封王。

歷史上孫可望為謀封秦王,可是一口氣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才讓永曆朝廷妥協的。當時永曆被清軍追的東躲西藏都沒有鬆口,如今大明如日中天,已經收復了江南半壁,自然是不會答應。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永曆朝廷已經有了錢默和吳三桂這兩位郡王,那麼給孫可望封一個郡王也未嘗不可。

畢竟孫可望此時已經平定了雲南的“沙定洲之亂”,兵且還佔領了川東南和貴州的一部分。其麾下也有十多萬人馬,其中不少是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的老兵,戰力不容小覷。

錢謙益說道:“當今天下我大明已經穩穩佔據了6分,只要孫可望願意歸降,西南便徹底統一了。臣建議冊封孫可望為平東郡王,以安其心,使其為我大明效力。”

錢謙益的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自從擔任首輔後朝廷的幾件大事那是辦得相當漂亮,再加上內有馬吉祥的幫襯,外有錢默的倚仗,此時在朝堂上已經樹立起了一定的威信;除了那些北方南下的官員之外,兩廣本地人士也有不少人倒向了他。

這個建議一經提出便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援。

但永曆本人還是有所遲疑,他說道:“孫可望要封的是親王,如今一個郡王能否滿足其胃口;另外其兄弟四人都要封王,如今就封他一人,恐怕他不會答應?”

錢謙益可是一隻老狐狸,他當然知道只封孫可望一個人是絕對不行的,這樣等於加重了孫可望一人的權柄,使得其他幾人更加聽命於他,與朝廷極為不利。

這點破綻他是故意留給永曆來點破的,這樣才能顯出陛下的高明,這也是為官之道;若是下屬老是想著表現,處處顯得自己比領導更加高明,那麼恭喜你,一隻腳已經踏入鬼門關了。聰明如楊修,最終也只能為自己招來一場殺生之禍。

只是永曆畢竟執政經驗較淺,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不過無妨,錢謙益自然會替他說出來。

只見錢謙益展現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說道:“陛下所言極是,臣思慮不周,只封孫可望一人確實不妥。不過據臣所知,艾能奇已經戰死,如今只剩下孫可望、李定國和劉文秀兄弟三人。”

“陛下一定是想提醒臣,可以同時冊封李定國為西寧郡王;這樣一來他們兄弟三人定會心生嫌隙,此乃齊晏子‘二桃殺三士’之謀,老臣受教了。”

不得不說錢謙益這一通彩虹屁拍得永曆那叫一個舒坦,他面帶笑容地說道:“錢愛卿果然是一點就透,朕心甚慰!”

這一番騷操作看的一旁的馬吉祥目瞪口呆,看來薑還是老的辣,這錢謙益拍起馬屁來居然比自己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是趕緊帶頭高喊:“陛下聖明,臣等佩服之至!”

這些話讓永曆相當受用,此時他看錢謙益和馬吉祥是越看越順眼,他們真懂事!

於是開口問道:“不知哪位愛卿願意前往雲南,說服孫可望?”

這下剛才那些高喊“陛下聖明”的大臣一下子噤若寒蟬了。這可是一個要掉腦袋的活,孫可望也不是傻子,萬一他不滿意郡王的封號,又識破了這個所謂的“二桃殺三士”,很可能直接殺了使者洩憤。

子曰“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這種掉腦袋的活,自己可不能去。

看到下面沒有反應,永曆那張興奮的臉瞬間拉的老長!

馬吉祥心裡也打起了鼓,這確實是一個給朝廷立功,在陛下面前露臉的好機會,可是這風險是不是大了一些?

此時他的目光不自覺的看向了錢謙益,只見那老傢伙不停的在給自己使眼色。

馬吉祥所幸也豁出去了,畢竟自己上次因為還都南京的事情已經給陛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這是一個立功贖罪的好機會。

於是馬吉祥說道:“臣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祥,願意為前去雲南宣旨,定不辜負皇恩,說服那孫可望效忠大明。”

說完這句話後,馬吉祥感覺自己的形象都瞬間高大了不少,很快他就從永曆那裡看到了讚許的目光。

永曆大聲說道:“永安侯馬吉祥公忠體國,朕心甚慰,此事若能辦成,朕直接給你晉爵。”

永曆的話把馬吉祥激動地不停跪地叩頭,山呼萬歲。

散朝後,馬吉祥趕緊找到了錢謙益,他自己有多少斤兩還是清初的,這活估計得讓自己搞砸了。

不過錢謙益叫他放寬心,柳逸塵會在桂林同他匯合,到時候他全聽柳逸塵的就行。

馬吉祥一行人經過了將近一個月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雲南昆明。

只見一位30歲左右,身穿蟒袍的男子在昆明東城迎接自己。此人正是黔國公沐天波,他是沐英的十一世孫,沐家世鎮雲南,從洪武15年至今已有266年了。

不過在經歷了沙定洲叛亂之後,此時的沐天波已經沒有實力掌控雲南了;他不得已藉助西軍的力量來平定叛亂,卻不料孫可望的野心比沙定洲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可望平定雲南後收繳了南明官員的全部印信,換成了自己人,若不是顧及到沐家同雲南各土司的關係根深蒂固,恐怕連沐天波也要被其拿下了。

早在2年前孫可望兄弟四人就相繼稱王,孫可望成為國主,年號興朝。如今雖然礙於大明的威懾,去掉了國主的稱號,不過在雲南等地形同自立。

沐天波很快將馬吉祥等人迎接到了館驛,說道:“孫可望在滇池附近練兵,這幾日恐怕不會接見你們,幾位一路辛苦,不妨在這館驛歇息幾天。”

馬吉祥一聽這話就不高興了,陰陽怪氣地說道:“這孫可望好大的架子,他心裡還有朝廷和陛下嗎?”

柳逸塵看了一眼馬吉祥,說道:“據我所知,孫可望從來就沒有把朝廷和陛下放在眼裡過,此前孫可望還主張出兵廣西,只是李定國極力反對,加上我大明迅速崛起,他這才作罷。”

柳逸塵的話讓沐天波眼前一亮,看來朝廷還是有明白人啊,於是問道:“敢問永這位是?”

馬吉祥也意識到剛才自己失言了,於是說道:“這位是廣陵郡王錢默麾下的情報司指揮使柳逸塵,專門陪同本使前來昆明冊封孫可望等人。”

沐天波一聽是錢默的人瞬間覺得有戲,孫可望雖然對永曆朝廷不怎麼感冒,不過對這位廣陵郡王頗為忌憚,錢默麾下的精兵接連消滅清軍主力,對他是一種很強的震懾。

於是拱手說道:“有廣陵郡王的介入,相信孫可望定然不敢放肆!”

柳逸塵則問道:“孫可望兄弟幾人如今關係怎麼樣?”

沐天波說道:“原本他們兄弟四人,老四艾能奇是站在孫可望這邊的,老二李定國一直不服孫可望,老三劉文秀雖然私下同李定國關係較好,但他是一個老好人,一直在和稀泥。所以孫可望基本上還是佔有絕對話語權的。不過如今艾能奇戰死,此時孫李二人可謂是勢均力敵,甚至劉文秀更偏向李定國一些。”

柳逸塵點了點頭,說道:“據我所知歸附朝廷是李定國的主張,這個孫可望一直是想自立的。他不見我們無妨,我們直接拜見李定國去。”

李定國府上佈滿了孫可望的耳目,很快永安侯馬吉祥登門拜訪李定國的事情就傳到了孫可望的耳朵裡。

雖然他們只是閒聊了幾句,還是引起了孫可望的猜忌,尤其是聽說錢默以個人名義送了一把手銃給李定國,更是讓他浮想聯翩。

這錢默是幾個意思,想暗示李定國火併幹掉我不成?

於是孫可望再也坐不住了,趕緊在滇池邊上的演武場,召見了馬吉祥等人。

他特的集結了最精銳的騎兵以及象兵,想要藉此向朝廷展示自己的實力。不過沒有想到柳逸塵帶來了神機營的最精銳的火銃隊,在他面前好好秀了一把火器。明軍的遂發膛線槍在120步的距離上輕鬆擊穿了包裹著鎧甲的厚木板,尤其是奇快的射速更是把孫可望等人嚇得不輕。

無奈之下他只得接受了朝廷的冊封,永曆三年(1649)3月20日,永曆冊封孫可望為東平郡王,李定國為西寧郡王,劉文秀為滇國公,追封艾能奇為川國公,由其子艾承業繼承爵位。

孫可望也放棄原來的身份,正式尊奉永曆為正朔!

求推薦票,月票,追讀,評論,打賞支援!

感謝大家的訂閱支援,書友群已經新建,大家可以加一下。今天0點10分準時發200個新章推薦包。感謝各位的推薦,追讀,評論,月票,打賞以及角色小愛心,祝大家都能搶到包!

<BR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