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實為崇禎帝之慾擒故縱之計,他心明鏡,非欲孔門盡滅,蓋因打壓孔府與士族之別,猶如眾星拱月,孔氏僅為月旁一星。

帝之所向,實為儒教之權威,孔府不過風中勁草,首當其衝。

帝威震群臣,意在警示:莫觸逆鱗,留孔氏一命,已是寬仁至極,至於衍聖公之承續,休再妄想。

歲月如梭,一甲子輪迴,兩代人更迭,崇禎深信,持之以恆,削弱儒學對朝政之束縛,兩代人足以令“衍聖”之名淡出人心。

君言既出,駟馬難追,崇禎旨意下達,如磐石難撼。

溫體仁、熊文燦、範景文等重臣,面面相覷,終是溫體仁輕嘆,不再爭辯。

溫深知崇禎心性,理據充分,或可動搖聖意,然空洞之辭,絕難欺君。

故朝廷近年動作頻頻,非無因也。

孔胤植之事,即便巧舌如簧,謀反之罪,鐵證如山,難逃法網。

此時,京營參將魏興率鐵騎至,閣臣亦紛紛起身。魏興捷報頻傳:

“陛下,魯王軍不堪一擊,我軍大捷,斬敵三千餘,俘虜萬餘,夜色茫茫,餘敵逃逸,尚在追捕中。”

魏興雖歷戰陣,昨夜之戰,卻如破竹之勢,魯王軍未經訓練,營中混亂,潰不成軍。

魏興費時良久方收攏殘兵,皆因敵軍四散奔逃,半數俘虜乃營外所獲。

崇禎淡問傷亡,心繫京營。

京營乃帝心血所繫,異於邊軍及孫傳庭、盧象升之部,完全依帝意操練。

新得戰馬兩萬,騎兵多為新兵,然在火器未興之世,騎兵仍為戰場主宰,帝之珍寶。

魏興笑答:“陛下,傷亡甚微,僅三百餘,且多因夜色昏暗,戰馬失蹄所致。”

帝聞之,神色未動,僅囑繼續追擊,勿擾百姓。

魏興惑於帝之不滿,思忖大勝之下,何以如此?

遂言已派千總六員繼續搜捕,並解釋因護駕心切,故先行來報。

實則周遇吉早有部署,此戰之重,在於護帝周全。

崇禎又詢劉文炳等人安危,尤念劉文耀之勇。

魏興喜報劉文耀等勳貴子弟英勇善戰,劉文耀更親手斬敵將,眾公子皆戰功顯赫。

魏興初時不信勳貴子弟能戰,今則刮目相看,其勇猛超乎想象。

此戰,不僅彰顯皇威,亦見崇禎用人之明,不拘一格,方得此勝。

昨夜突襲,魏興終窺見那群紈絝子弟之廬山真面目,平日間嬉笑怒罵間亦能吟詩作對,然一旦狠厲,竟似猛虎下山,無所畏懼。

彼等皆承武學世家之蔭庇,無論體魄或武藝,皆凌駕於尋常士卒之上,非同小可。

尤以劉文炳與張世明為甚,魏興曾暗中試其兵法火器之學,二人應答如流,其見識之廣,竟不遜於遊擊將領。

正當此時,一騎如飛,血染戰袍之劉文耀驟至,馬尾懸敵首,奔跑間首級飛舞,而他卻渾若無事,笑望崇禎,高呼捷報:

“陛下,魯王親軍侍衛首領已授首!”其豪邁之態,令人動容。

群英薈萃,血染徵袍,二十一人至,皆如血戰歸來之修羅。

劉文炳、張世明沉穩內斂,張世武與沐家兄弟難掩喜色,劉文耀更是得意忘形,將敵首擲於御前,崇禎微蹙眉頭。

大明風習,不拘小節,見君不跪,然此群英竟不約而同,鎧甲鏗鏘,行大禮於御前,場面蔚為壯觀,令溫體仁、熊文燦等閣臣刮目相看。

劉文炳思及入京營半年有餘,脫胎換骨,昔日懵懂少年,今朝志在四方。

昔日碌碌無為,今朝心懷天下,崇禎之教誨,令其眼界大開,對海外奇聞異事充滿嚮往,更欲建功立業,以報皇恩。

眾將跪拜,實乃感激崇禎知遇之恩,令其重獲新生,樹立理想。

首戰告捷,殺敵數百,眾人自期獲贊,尤以劉文耀為甚,搓手以待,望得聖眷。

然崇禎非但未贊,反蹙眉訓誡:“斬幾農兵便沾沾自喜?

此即爾等之志乎?

豈足以敵關外韃虜,亦或出海拓疆?”

一連串反問,令劉文耀笑顏漸失,化作苦瓜臉。

崇禎之意,非在苛責,而在警醒。

驕兵必敗,古訓昭昭。

且魯王軍戰力孱弱,夜襲取勝,不足掛齒。

遂諄諄告誡:“勝不驕,敗不餒。敵寇眾多,若小勝即驕,何能遠行?弱小無知非生存之礙,傲慢方是。此言不獨適用於爾等,亦適用於軍國。”

言罷,令眾將起。

崇禎之言,令群英慚愧,亦令閣臣深思。陛下昔日多言改革大計,而今更兼育人之道,溫體仁心中甚慰。

劉文耀亦知錯,欲檢討而詞窮,垂頭喪氣。

崇禎見狀,笑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此戰功不可沒,論功行賞。”

言畢,周遇吉等武將皆眼露精光,知有封賞。

周遇吉晉爵武成伯,賜蟒袍;魏興封輕車都尉,賜飛魚服。

餘者亦各有賞賜。

至於劉文炳、張世明等,崇禎特提為京營千總,任其自選兵種,並賜鬥牛服。

寄望殷殷,然亦誡之戒驕戒躁,再立新功。

夜幕下的突襲,悄然鑄就了一位伯爵的輝煌,熊文燦與範景文心照不宣,酸楚之情溢於言表。

大明三百載,異姓封爵猶如繁星點點,唯洪武、成祖時璀璨奪目,此後軍功封爵者,寥若晨星,連周遇吉亦感意外之喜。

崇禎帝無視文臣微詞,閣臣滿座,皆以文勳自傲,溫體仁更是三公之尊,然帝心自有權衡,不欲文武失衡,武將亦應榮光加身。

文臣尚沉浸於“重文輕武”舊夢,殊不知時移世易。

夜襲之功,雖不足以獨撐晉爵之基,然周遇吉之於京營,實乃中流砥柱,無他則京營難成強師。

崇禎深知,十萬京營乃其皇城之盾,無堅不摧方能安枕無憂。

此刻,更有一群勳貴小將,劉家、張家、沐家子弟,年少氣盛,共二十三子,最長者張世澤二十六,幼者沐天潤僅十六,皆因夜襲之事激動難抑。

彼等雖為崇禎親衛外編,卻懷揣建功之志,歷經磨礪,渴望一飛沖天。

先前訓斥如冷水澆頭,眾小將心灰意冷,未料崇禎帝忽降甘霖,擢升千總之職,劉文耀等驚喜交加,猶如先苦後甜之棗,滋味非凡。

對於這些小將而言,千總之位雖非高位,卻是仕途之始,萬丈高樓平地起,誰言不可問鼎將軍?

更兼自選兵種之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劉文耀尤為特殊,家道中落,無爵可依,唯有拼搏方能出人頭地,正應了那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然,喜悅之中突現波瀾,崇禎帝冷言宣佈:“張世澤,不在此列。”

一時之間,歡聲笑語戛然而止。

張世澤,英國公世子,眾小將之兄,平日裡仗義疏財,深得人心。

此番變故,令人愕然。

崇禎帝無視眾議,令張世澤離營,言辭冷漠。

劉文炳欲慰之,卻無言以對,唯以手撫其肩。

張世澤之弟張世明、張世武,尤其是後者,性情直率,欲為兄爭辯,卻被張世澤制止。

帝之決斷,非無因由。

此番夜襲,崇禎帝密探四布,京營內外,盡在掌握。

張世澤之戰績,雖非無能,卻失之仁厚,戰場上未斬一人,皆因不忍補刀。

此等慈悲,非軍中所需,慈不掌兵,古之常理。

面對帝命,張世澤淡然處之,無絲毫怨言。

帝訝其平靜,問其是否心有疑惑。

張世澤答曰:“卑職自知不足,無需多問。”其修養之高,可見一斑。

然軍中非講修養之地,張世澤亦知,此非其歸宿。

於是,一場夜襲,不僅鑄就伯爵,更見人性光輝與世事滄桑。

文人掌兵雖稀,然張世澤之仁,亦令人敬仰。

歷史長河中,每一瞬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善哉,張世澤,汝之表現,朕甚慰之。

然離營之後,朕尚有重任委於卿肩。\"

崇禎帝語含嘉許,目光中透露出對這位年長自已一歲的將領的賞識。

張世澤,沉穩若山,胸有丘壑,文采斐然,諸般能力皆屬上乘,加之軍營歲月磨礪出的深厚信任,更令崇禎帝青睞有加。

\"陛下,願聞其詳。\"

張世澤心中雖惑,卻恭敬應承。

他本已暗自思量歸途,或循父跡,承襲爵位,坐擁田產商鋪,安然度餘生。

然半載軍營生涯,尤是崇禎帝所述海外廣袤天地,異域文明、財富與紛爭並存之景,如磁石般吸引著他,胸中壯志被悄然點燃,再不甘於平淡。

\"朕欲遣船隊揚帆遠航,行商海外,需一可靠之人掌舵,卿可願擔此重任?\"

崇禎帝言罷,張世澤雙眸頓亮,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連聲應允,仿若覓得新天地的探險家。

\"遵旨!卑職願赴湯蹈火,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張世澤深知,此乃追隨聖意,亦是自已實現抱負之良機。

崇禎帝之意,非但在於內商,更在於外拓,欲以商賈之道,揚我大明國威,張世澤自是心領神會。

\"此事艱鉅,商船、水手、貿易情報,皆需卿一一籌備。

朕將鼎力相助,資金無憂,工部畢卿、楊卿皆可商議。

至於水手,則需卿親赴海濱招募,此事需時日,卿可從容籌備。\"

崇禎帝一番部署,盡顯帝王氣度。

實則,朝廷漕船稍加改造,亦可出海,然最佳之選莫過於鄭芝龍之船隊,其規模之巨,東亞細亞罕見,且多自制商船。

楊嗣昌與鄭芝龍素有交集,此行歸來,定有良策。

張世澤領命而去,臉上洋溢著難以抑制的興奮,令旁人皆感其不同尋常之決心。

崇禎帝則攜親衛返宮,雖宮闈寧靜,卻難掩其心中激盪。

軍營喧囂已成過往,唯餘案頭奏疏相伴,略顯寂寥。

\"王大伴,速召楊嗣昌覲見。\"

崇禎帝放下硃筆,對王承恩吩咐道。久未謀面,他欲詳詢鄭家投誠之事,以決信任之度。

楊嗣昌至,二人直截了當,談及福建之行,鄭家之戰,芝龍之痛,終歸於朝廷麾下。

崇禎帝對楊嗣昌之功大為讚賞,並復其官職,加封柱國,以示嘉獎。

\"陛下隆恩,臣銘感五內。然為陛下分憂,乃臣之本分,豈敢邀功?\"

楊嗣昌謙遜依舊,深知崇禎帝賞罰分明,不敢有絲毫懈怠。

\"鄭芝龍之嫡長子鄭森,朕欲一見。\"

崇禎帝忽憶此事,楊嗣昌遂引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