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之間,西山軍營壯闊校場之上,大明龍旗獨領風騷,熠熠生輝,猶如鶴立雞群,與周遭衣衫襤褸、士氣萎靡的將士形成鮮明對比,宛若雲泥之別。

崇禎帝矗立觀禮臺,沉默如山,其後彭城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身形顫抖若風中殘燭,春寒料峭中,額間汗珠如細雨連綿,不絕如縷。

“此乃朕之京畿勁旅?萬民所倚之國之干城?何曾見半點虎狼之師之影?朕心甚痛,羞於啟齒!”崇禎帝目光如炬,穿透人群,字字千鈞,直戳人心。

校場內外,萬籟俱寂,眾人驚愕失色,未曾料想聖駕突臨,諸多將士更是初次瞻仰天顏,面面相覷,皆感世事如夢。

未曾料及,朕之眼前,竟盡顯懈怠之態,猶如懶雲遮日。

“朕心繫爾等溫飽,憂慮軍餉不繼,不惜傾盡內庫,乃至變賣家珍,只為糧草充盈,軍需無虞。視軍隊為帝國之基石,諸卿乃朕之鋼鐵長城,朕甘願儉以養德,以哺壯士。

然則,今朝所見,竟是如斯回饋?朕心,寒如冰雪,痛惜不已!”崇禎帝思及此,不禁怒其不爭,哀兵之不武,更慨嘆歲月無情,軍中竟有白髮蒼蒼之將。

據王承恩所呈,京營名冊浩浩蕩蕩,五萬二千有餘,然親臨校場,目之所及,不過半數,且士氣萎靡,何談虎狼之師?

“臣罪該萬死,辜負聖恩!”彭城伯匍匐於地,叩首如搗碎寒冰。

“罪責難逃!”崇禎龍顏大怒,目不斜視,向眾將發難,“掌刑官何在?速來聽令!”

“微臣吳文冕,領旨待罪!”一位年約不惑,文士裝扮的官員自佇列後出,跪拜如儀。

“擅離職守,其罪何如?怠惰訓練,又當何懲?至於空額瞞報,更是國法難容,爾等可知罪責之重?”崇禎連聲質問,字字如劍,直指人心。

稟聖上,三罪交織,依律嚴懲,理當處以極刑!掌刑官未及展卷,直言不諱,正氣凜然。

豈敢有絲毫欺瞞,此情此景,唯有據實以告。

“善哉!即刻將此人押赴刑場,斬立決!”崇禎帝語畢,擲地有聲,身後京營諸將,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陛下慈悲為懷,臣罪該萬死,然先祖隨成祖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望陛下念及舊情,容臣戴罪立功!”彭城伯顏面盡失,匍匐在地,抱帝足而泣,聲淚俱下。

“提你先祖,豈不貽笑大方?大明江山搖搖欲墜,皆因爾等庸碌之輩!若先祖有知,定當含恨九泉,再世為人亦難掩其羞!”崇禎怒不可遏,一腳踢開彭城伯,隨即軍士如狼似虎,將其拖拽而去。

兩力士分執其臂,如提木偶,行至眾軍之前。掌刑者手起刀落,張光祖首級應聲而落,血花飛濺,宛若殘陽染天,校場之上,寒氣逼人,殺氣騰騰,令人膽寒。

將士們,朕洞悉爾等飢寒交迫,餉銀屢遭侵吞之苦,今斬張光祖之首,以儆效尤,更自掏腰包,以國庫之積,補爾等之損,此非朕之私財,實乃國家之歉意也。

朕深知,世間貪婪如狼似虎者,張光祖非孤例,自今而後,朕誓將此類蠹蟲清除殆盡,決不讓其再噬爾等血肉。

新任命之京營提督孫傳庭,乃朕之劍,將深掘軍中貪腐之根,無論誰人,膽敢貪墨、冒領、虛耗國帑,一經查實,必嚴懲不貸,斬草除根,爾等無需畏懼,朕乃爾等最堅實的盾牌。

再者,朕願將皇家之田,分予爾等親眷,使之得以溫飽,雖非富甲天下之物,卻是朕拳拳之心,傾囊相授。

朕誓,只要爾等忠心耿耿,緊隨朕之步伐,三月之內,必補發歷年所欠之餉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此刻,朕靜候佳音,願聞爾等壯志凌雲之聲——“誓死效忠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震雲霄,氣勢如虹,崇禎言畢,雖氣息微喘,然其意之堅,情之切,已深深烙印於眾將士之心田。

一時之間,萬籟俱寂,隨後便是排山倒海般的忠誠誓言,迴盪在天地之間,經久不息。

……

千年封建陰霾籠罩,皇帝於萬軍心中,宛若蒼穹之巔,獨尊無上,“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濱之民,莫非王臣”。然,誰曾垂眸,顧念卒伍微塵?誰又深知,他們肩扛家計之重,兒女於寒夜中顫抖之影?

大明三朝更迭,未有君王對草莽之眾,許以諾言之光。崇禎獨闢蹊徑,非但言語慰藉,更傾皇室之庫,金銀盡出,以表真心。

常言道:“好兒不當兵”,然此刻,兵士們淚眼婆娑,激情如潮,何也?崇禎一諾,重於泰山,讓鐵血男兒心絃顫動,歇斯底里,盡顯忠誠之熾熱。

孫傳庭立於帝側,目睹此景,心潮澎湃。昔日京營之兵,散漫如散沙,訓練鬆弛,若交予已手,重塑軍魂,非半年之功不可。而今,陛下片語之間,竟能激發如此澎湃士氣,令人歎為觀止。

乃至遐想,若崇禎令下,令此等壯士揮刃相向,其必義無反顧,目不斜視,誓死效忠。此情此景,足見崇禎御下之術,非凡夫俗子所能及也。

別過校場,崇禎帝旋即召見了一位軍中瑰寶,乃是其初抵大營時,唯一以鐵血之姿訓導士卒的參將——黃得功。此人,崇禎不僅耳熟能詳,更將其大名鐫刻於心間那份沉甸甸的名單之上。

原本以為黃得功已如龍歸大海,馳騁於江北廣袤之地,未曾料想,這員虎將竟悄然隱於京營之中,低調至極,彷彿大隱隱於市,令人歎為觀止。

黃得功,一介草莽英豪,少時便在遼東與建虜浴血奮戰,入關後更是屢建奇功,剿闖之戰中屢露鋒芒。及至闖賊破京,他獨守江北,力討叛將劉超,盡顯孤膽英雄本色。

隨後,他追隨弘光帝南渡,面對清軍窮追不捨,身陷絕境,右臂斷而面頰貫矢,仍不失豪傑氣概。自知國運難挽,他以左手拔箭,自刎明志,其忠烈之舉,令天地動容,終得左柱國、靖國公之榮封,青史留名。

京營之中,另有一猛將周遇吉,其勇不遑多讓。寧武關一役,他誓死守城,城破巷戰,身被數矢,猶自怒罵闖王,直至被懸城頭,亂箭穿心,屍骨無存,其悲壯直追古之忠烈。

而周夫人亦是巾幗不讓鬚眉,率數十弱女守署,最終與孩子共赴火海,滿門忠魂,烈烈如火,可歌可泣。

然此等鐵血男兒,竟未得重用,黃得功戰功赫赫,僅授參將;周遇吉更是淒涼,不過遊擊之職。此乃前任識人不明,昏聵至極,令人扼腕嘆息。英雄末路,壯志難酬,實乃時代之悲,歷史之痛也。

崇禎帝即刻擢升黃得功、周遇吉為京營副帥,委以重任,助力孫傳庭重塑京營鐵軍,清核兵員,肅貪反腐,汰弱留強,隨後妥善安置軍需,方與王承恩御駕返京,留下一片井然。

午後時分,崇禎又密會內閣魁首溫體仁於乾清宮東暖閣,二人促膝長談,直至夜幕低垂,溫體仁心懷憂慮而又滿懷期許地辭出,神色間盡顯複雜。

……

二月十五日,天象昭示非凡,朔望朝會,百官皆著褲褶,魚貫而入皇極殿,共襄盛舉。崇禎帝破例身著簇新冕服,赤金流光中,五爪團龍栩栩如生,映照出他二十四歲年華的非凡英姿,氣宇軒昂。

此日,乃他君臨天下以來,首次親自主持朝會,心中湧動的不只是初掌乾坤的喜悅,更有即將昭告天下的數項重舉所激起的澎湃激情。他欲藉此契機,不僅獨力應對東林黨之挑戰,更要宣佈一系列震古爍今的國策,開啟大明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