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卿家,何須自責,速速平身!\" 崇禎帝正值青春韶華,不過弱冠加三,後世傳頌亦不過二五之齡,膝下豈容他人輕易屈尊?況卿乃朕未來之股肱,此等情景,令朕心生漣漪,難掩動容,遂棄箸欲親扶之。
此景之下,孫傳庭心驚膽戰,身為六品微臣,加之往昔不辭而別,罪愆纏身十載有餘,怎堪聖上如此抬愛,遂伏地如泥,不敢稍仰其首,連聲呼道:\"微臣罪該萬死,豈敢勞陛下聖駕!\"言罷,方戰戰兢兢,自行起身。
此番面聖,於孫傳庭而言,實為初遇龍顏。歸隱田園多年,目睹賊寇肆虐,鄉梓塗炭,心中憤懣難平,早有揮師平寇之志。然昔日一時衝動,棄官歸隱,今朝欲再入朝堂,顏面何存?唯盼皇恩浩蕩,能念及舊情,招之即來。
終得崇禎一紙聖諭,孫傳庭心潮澎湃,不及與家人道別,單騎疾馳,日夜兼程,只為那一朝君臣重逢。十二載春秋,望眼欲穿,今朝終得償所願。
孫傳庭,身披一襲藏青戰袍,劍眉如峰,身形略顯清癯,或許因寒風侵骨,亦或皇威震懾,額間竟隱隱見汗,宛若晨露微光。
“愛卿風塵僕僕,料是星夜兼程,尚未用膳吧?來,與朕共餐,以慰辛勞!大伴,速添碗筷一雙。”崇禎帝言語間,盡顯親切無間,手指一側錦凳,笑意盈盈。
“臣……”孫傳庭欲言又止,心中五味雜陳。
“朕孤家寡人,獨食無味,恰逢有要務相托,卿且安坐,此乃君命難違。”崇禎見孫傳庭猶自站立,面色一沉,語帶威嚴。
“臣,領旨。”孫傳庭應聲坐下,然身姿端凝,筷未沾食,心緒難平。
“勿需拘禮,朕召卿來,自是重用有加。但在此之前,欲與卿探討二事。”崇禎邊食邊言,目光未及孫傳庭,語氣悠然,似藏機鋒。
世人皆言孫傳庭英勇無雙,然其真實才幹,於崇禎心中猶存疑雲。單憑戰場之勇,於大明江山穩固而言,猶如杯水車薪。
我大明疆土遼闊,名將輩出,後世所頌之英雄,於朕而言,信手拈來,猶如繁星點點,不勝列舉。
然而,帥才之姿,百裡挑一,非但驍勇善戰,更需洞悉時弊,策馬解圍,方得聖心託付。孫傳庭聞言,拱手挺立,眼含睿智,似已洞穿崇禎深意,此等召見,定非尋常。
孫公非池中之物,乃科舉翹楚,進士及第,猶如鳳毛麟角,其才學之深,堪比攀越蜀道之難。時人皆嘆,金榜題名者,皆非凡品。
“陛下垂詢,臣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孫傳庭語畢,氣氛凝重。崇禎輕放銀箸,啜飲紫菜湯,緩緩問道:“國難當頭,內憂外患交織,國庫空虛如洗,卿有何良策以解燃眉之急?”
此問一出,石破天驚。孫傳庭心中微震,知此問雖直白,實則千鈞一髮。朝堂之上,非不知病根所在,然勇於擔當者,寥寥無幾。
“陛下明鑑,臣定當據實以告。今日所言,天知地知,陛下知臣知,絕無外洩。”孫傳庭字字鏗鏘,誓言旦旦,誓要為這風雨飄搖的大明,獻上一計安邦之策。
崇禎輕揮袖袍,殿內侍從悄然退盡,唯留王承恩於殿外嚴陣以待。
“陛下,大明非乏銀海,實乃銀潮暗湧,難以駕馭。”孫傳庭沉吟片刻,眼中閃爍著決然,彷彿是在賭上自已的一切,終是豁出去道出心中所想。
他此舉,亦是暗含試探,深知觸動士紳之鱗,猶如蹈火探湯,兇險異常,自不願輕易淪為無辜之犧牲。
“哈哈哈!世間萬物,莫非王土,銀兩亦然。闖賊能掠,朕豈能束手旁觀?”崇禎聞言,笑聲爽朗,一語道破孫傳庭言下之意,兩人心照不宣。
孫傳庭靜默,心中卻翻湧著共鳴。崇禎之言,猶如知音之曲,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被理解與被期待,士為知已者用,此情此景,讓他心生壯志凌雲之感。
“朕再問卿,坐擁天下,為何國庫空虛,糧草不濟?”崇禎目光如炬,直視孫傳庭。
“四海稅賦,逐年式微,加之邊關烽火連綿,糧餉自然捉襟見肘。”孫傳庭回答得擲地有聲,不再有所保留。
“稅賦何以凋零?”
“皆因蒼生失地,耕織無依。”
“蒼生緣何失地?”崇禎追問,字字珠璣,似要穿透這朝堂的迷霧,直達問題的根源。
\"沃土淪喪,盡歸權貴之手,衛所勇士淪為豪門鷹犬,屯田之制,空殼一具,名不副實矣!\"
\"如此困局,卿有何良策破之?\"崇禎面色鐵青,步步緊逼,語帶鋒芒。
\"唯有重測田畝,清退非法侵佔,追繳歷年積欠,方能正本清源。\"孫傳庭強抑心潮,一字一頓,擲地有聲。
\"善哉斯言,卿果為智者。然朕不信,寰宇之內,獨卿一人識得此中奧秘!\"
\"陛下,此舉若行,恐風波驟起,四海不寧。\"
\"四海已沸,何懼再添一薪!\"崇禎霍然起身,聲如洪鐘,震徹殿宇。
古來王朝興衰,皆繫於土地之爭,而龍椅之上,多為既得利益之舵手,鮮有帝王願為蒼生立命。
然今上異於往昔,身負後世之智,深知破而後立之真諦。
孫傳庭聞言,雖被崇禎威嚴所攝,心間卻湧動起前所未有的激昂。多年沉浮,今朝或可撥雲見日,柳暗花明又一村。
\"朕意已決,擢卿為京營提督,徹查虛餉貪腐,整肅軍紀,還我大明鐵騎之雄風!\"崇禎轉身,凝視著壁上疆域圖,語調深沉而堅定,彷彿已預見山河重整之日。
\"陛下聖明,臣乃文弱書生,何德何能擔此千斤重擔?懇請陛下深思熟慮,莫讓微臣誤了國事!\"孫傳庭話音未落,已匍匐在地,雙手作揖,姿態謙卑至極。
京營,國之利劍,京城之盾,歷朝歷代皆由功勳卓著、與國同脈的貴族將領鎮守,猶如銅牆鐵壁,固若金湯。而今,聖上竟欲將此等重任託付於臣這籍籍無名之輩,實乃令臣受寵若驚,瞠目結舌。
更令人驚愕者,乃崇禎皇上的後續言辭,宛若晴天霹靂,直擊心扉。
\"朕聞卿十年來,矢志不渝,埋首於兵法典籍之間,戚繼光之《紀效新書》想必已爛熟於心?\"言罷,龍袍輕拂,崇禎穩坐御案之旁,威嚴自生。
\"臣……臣雖偶有涉獵兵法,卻終歸紙上談兵,未有實戰之歷練,恐難當大任,望陛下收回成命!\"孫傳庭心中波濤洶湧,自遠離朝堂,歸隱田園,以筆為劍,意圖力挽狂瀾於既倒,卻不料此番隱秘研習,竟為聖上所洞悉。
念及此,孫傳庭不禁暗自揣測,莫非廠衛之制,雖名存實亡,實則暗流湧動,監視四方?否則,何以家中閉門造車之舉,竟能傳入天子之耳?一時之間,孫傳庭心緒難平,既感皇恩浩蕩,又懼伴君如伴虎,前路茫茫,吉凶未卜。
朕心獨斷,卿勿再辭,朕之重任,非卿莫屬,唯望卿能鞠躬盡瘁,餘者朕自當之,語含金石之音,盡顯不容置疑之威嚴,眸光閃爍,對孫傳庭之賞識溢於言表,猶如伯樂相馬,一見傾心。
孫傳庭聞之,心海翻湧,驚異於龍椅之上非凡氣度,更感懷這份厚重如山的信任,恰似高山流水遇知音,世間難得幾回聞,而此知音,竟是九五至尊,何其幸哉!
\"臣孫傳庭,誓以血肉之軀,效犬馬之勞,竭盡所能,以報陛下天高地厚之恩!若有差池,萬死不辭,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其言擲地有聲,面若紅霞,激情澎湃,猶如烈火燎原,壯志凌雲。
歲月如梭,回首往昔,唯科舉折桂之日,方能與之媲美,彷彿歲月長河中沉睡的熱血,此刻被一語驚醒,洶湧澎湃,奔騰不息。
崇禎笑靨如花,言:\"孫卿過謙,朕非輕生之人,何言生死?來,共赴京營,一睹我大明兒郎之風采,朕久居深宮,亦嚮往鐵騎縱橫之豪邁!\"其語含期待,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與嚮往。
孫傳庭聞言,心中百感交集,崇禎那句\"豈能讓你輕易言敗\",既似春風化雨之慰藉,又似策馬揚鞭之激勵,其意深遠,令人難以捉摸,是別有用心,還是笑談間流露的真情?
……
西山腳下,距皇城不過二十里之遙,隱匿著大明昔日榮耀之師——京營勁旅,其名響徹雲霄,譽為帝國之盾。京營,集五軍營之勇、三千營之銳、神機營之智於一體,昔日成祖盛世,七十二衛雄兵如林,浩浩蕩蕩逾三十萬眾,氣勢磅礴。
然土木堡之變,猶如晴天霹靂,京營精銳一朝散盡,風華不再。朝廷自此倚重邊關鐵騎與募兵之制,歲月流轉,昔日繁華營盤,出征勇士之外,僅餘五萬餘老弱殘兵,暗流湧動,實力難掩。
即便如此,歷經兩百多載春秋更迭,此地竟奇蹟般地蛻變為一隅繁華小鎮,酒旗招展,店鋪比肩,市井生活煙火氣十足。街巷間,偶見三兩士兵,或結伴而行,或巡邏守望,為這寧靜小鎮平添幾分鐵血與柔情,恰似歷史長河中的一抹亮色,訴說著不朽的軍魂與變遷的故事。
崇禎端坐於龍輦之內,窗簾輕撩,眸光流轉,沉默如金,伴行的王承恩與孫傳庭,窺其面色陰沉,皆噤若寒蟬,唯恐驚擾聖意。
隨行車輛連綿不絕,十數駕並驅,然人數精簡,盡為錦衣衛之虎賁之士,雄姿英發,氣宇軒昂。
此行因事起倉促,崇禎僅率精兵簡從,深諳京畿重地,又有錦衣衛鐵衛數百,銅牆鐵壁,自恃無虞。
赴京營之途,崇禎有意隱匿行蹤,內閣朝臣不知,五軍都督府亦被矇在鼓裡,意在微服私訪,一窺京畿屏障之軍,平素風貌究竟如何。
時至辰初,浩浩蕩蕩的車隊方至西山大營,未料營門之前,數名京營甲士橫戟當道,如臨大敵,更添幾分神秘與緊迫。
未及錦衣衛交涉片語,王承恩輕展一枚令牌,指尖微揚,指向崇禎御輦,剎那間,一眾甲士神色惶恐,猶如驚弓之鳥,紛紛跪伏於地,盡顯敬畏之色。
崇禎龍顏不展,一語不發,只以手勢引領車隊,如蛟龍入水般徑直穿營而過,留下一片愕然。
營內景象,宛如市井喧囂,帳篷之內,鼾聲四起,夢迴溫柔鄉;帳篷之外,牌局正酣,笑聲與吆喝交織成趣;更有衣衫襤褸之卒,於水畔浣衣,勤勉中透著一絲落魄。
三兩士兵,好奇駐足,目光緊隨崇禎車隊,心中暗自揣度,來者非富即貴,即便不明身份,但見隨行之大漢將軍,氣勢如虹,料想定是權傾一時之宦官,或是更為顯赫之皇室貴胄,一時之間,營中風雲暗湧,人心浮動。
\"彭城伯張光祖,此刻何方逍遙?\"王承恩瞥見崇禎帝眼中怒火中燒,下車後神色嚴峻,猶如寒霜覆面,對這軍營之亂象嗤之以鼻,即便是他這等老練之人亦難掩不悅。
\"稟...稟公公,伯爺似去遊神仙居矣。\"一京營精銳,機靈跪稟,聲音細若蚊蚋。
非是他膽識過人,實則是車內那位龍顏震怒,令人膽寒,而眼前這位蟒袍加身、威嚴赫赫的公公已足駭人聽聞,車內所坐,非天子莫屬,誰敢怠慢?
\"軍中何人尚可持舵?速遣人傳訊彭城伯,限兩刻之內,若朕不見其面,便教他提頭以謝天下!\"崇禎之言,擲地有聲,盡顯帝王威嚴,修辭手法之中,蘊含無盡緊迫與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