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擔任教研員以來,魏來深知寫作不再僅僅是他的個人興趣,而是他肩負的一項重要職責。他不僅要完成編輯部的約稿任務,還要深入研究各種教研課題,撰寫高質量的論文。
有一次,他接到了一個研究語文教學與心理關係的課題。為了完成這篇論文,他翻閱了大學時期的心理學教材,重新溫習了相關知識。同時,他還深入學校,與一線教師交流,收集了大量的例項和資料。經過幾天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他成功完成了《語文教學中心理位置的互換》的教學論文。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心理位置”的互換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它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有利於教學獲得教育的整體效益,有利於教師找到與學生精神溝通的渠道,創設民主的教學氣氛,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在認知上產生“心理共振”,加深雙方思想感情上的聯絡和促進相互信賴,從而使師生共同追求一致的教學目標
心理位置互換的實質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同時也鼓勵學生嘗試站在教師的角度理解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魏來結合自已調查的例項,生動的證明了這種互換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這篇論文不僅在《上海教育》雜誌上發表,還榮獲了“上海市教研員論文三等獎”,並在廈門市舉辦的全國青年教師論文評選中獲得了等第獎。這一榮譽讓魏來倍感自豪,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已的教研之路。
在教研工作中,魏來逐漸認識到教研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他們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他們還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引領並推動教育教學的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已的職責和使命,魏來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視野。他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會,與同行們共同探討教育教學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閱歷和知識儲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已的教育信仰和追求。
在魏來看來,教研工作雖然充滿挑戰和壓力,但也有著無盡的魅力和價值。他將繼續堅守自已的崗位和職責,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貢獻自已的力量和智慧。同時,他也期待著與更多的同行們攜手共進,共同書寫教育事業的輝煌篇章。
隨著教育改革的春風愈發強勁,中小學教育的品質提升已然成為了教育領域的焦點。這不,上海市教委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毅然決定對在職教師們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職務培訓,旨在將教師們的專業素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目標已然明確:每位中小學教師都需要完成240課時的培訓,這是一場硬仗,也是一次洗禮。
為了這一重大任務,培訓教師隊伍的加強自然是刻不容緩。魏來,這位教育戰線的老兵,被調配到了“師訓部”,肩負起了小學老師的職務培訓重任。他的角色,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轉變為“教師的教師”,這種轉變,無疑給他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雖然魏來的工作地點依舊在教育局下屬的進修學校,但他的工作內容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他總是四處奔波,忙於各種教研活動;如今,他的工作場所固定在了進修學校的辦公室裡,每週僅需要兩個半天的時間站在講臺上,其餘的時間則可以靈活安排,主要以備課為主。
四十出頭的魏來,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精力充沛,備課等事務對他而言並不算什麼負擔,他常常把這些工作帶回家中完成。因此,白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閒在辦公室裡,一杯茶水,一張報紙,生活似乎變得悠閒自得。然而,這種悠閒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魏來就覺得“閒得無聊”了。
就在這時,上海教育學院中文系主辦的《中學語文》編輯部的金樹軍主編走進了他的生活。金主編與魏來是多年的好友,他深知魏來的才華與能力,得知魏來的境況後,他向魏來丟擲了一個橄欖枝:“到我這裡來,幫我編輯文稿吧。”
魏來苦笑著搖了搖頭:“我身不由已呀!”
“別擔心,”金主編成竹在胸,“我會去和你的領導協商的。”
為了這件事情,金主編親自跑到了嘉定,與進修學校的領導進行了深入的協商。最終,雙方達成了一份協議:魏來每週在沒有課的四天裡,可以到上海教育學院《中學語文》編輯部工作,而他的勞務報酬則會由《中學語文》編輯部直接支付給嘉定教師進修學校。這樣一來,魏來既能夠保持全勤上班的狀態,又能夠充分發揮自已的專業能力。
就這樣,魏來又投入到了浩瀚的文海中。他約稿、改稿、校對,每一項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條,他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熟悉的編輯世界裡。他儼然成了一位專職的編輯人員,用他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眼光,為《中學語文》篩選出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
在這段時間裡,魏來不僅提升了自已的專業素養,更為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已的一份力量。他深知,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更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而他,正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已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活到老,學到老”。
正如古人所言:“學無止境。”魏來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探索,用自已的知識和智慧點亮了更多學子的未來之路。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學習都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成為更好的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