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類旁通,即舉一反三的能力。

如果學會了加法,那麼很多加法運算也會變得簡單起來。

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觸類旁通,例如學會了腳踏車,那麼學騎電瓶,機車也會更加容易上手。

那麼,觸類旁通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呢?還是本能?

人是一種高階動物,而動物天生就會類比與比較。

而這種本能是需要啟用的。

同步挖掘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機械記憶和運用,遇到新的問題往往無法獨立解決。

突破思維定式的侷限,打破缺乏實踐的怪圈。

在工作生活中,將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

第二次出現就學會自已處理,並學會在處理時聯想。

將同一個事物的不同 可能性推斷出來。

例如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件不會的事,學會拆分成部分。

拆分成可以自已解決和不可解決的部分。

而不可解決的部分,又有與之前類似的經歷與不同。對不同的部分繼續進行類比和學習。

大腦的思考是人類行為的控制器。而大腦也擁有著絕對的關聯能力。

新的知識就好像一盤散沙,找到其中與舊知識相似的關聯點,形成穩定的知識體系。

在生活過程中,主動開啟第三視角的認知狀態。

捕捉在細節中最讓人觸動的點,揮之不去的想法,相信直覺。

低階動物無法剋制自已的慾望,有需求就會立即行動。

而一些訓練的小動物卻能剋制住一段時間的慾望。

而人是更能剋制慾望的動物,在觸類旁通的過程中,學會剋制自已的慾望,要事優先,適應和改變環境,直面核心。

那些舉一反三能力差的人,對於那“一”往往做的更好。

比如考試前有些同學就把模擬卷的題目背了下來,考試時候考了原題,雖然他並沒有完全理解,但是答滿分穩如狗。

而真正理解了那個問題的聰明的同學卻有更多犯錯誤的可能。

那麼普通人如何訓練出舉一反三的能力呢?

從一個資訊瞭解多個資訊,對已知的資訊進行拓展。

學會多元化視角,從不同的職業看同一個問題。

同一支眉筆,不同的職業的人的角度看到的視角不同。

從事物的正反兩面獲取資訊,形成二元對立的辯證關係。

窮人不理解買奢侈品的意義,富人不理解窮人的辛苦。

形成逆向思維,觀察事物的反面,尋找贊成以外的其他入口。

這也是古人的福兮禍所依,而舉一反三正是掌握多角度的觀察,對事物的悲觀與樂觀進行雙向理解。

普通人在社會生活中,每時每刻都無處在學習與運用的過程中。

利用舉一反三的能力,將自已的生活處境往好的方面去發展。

例如‘’‘地球的構造和煮熟的雞蛋差不多’。這種類比能力的外向運用。

一個簡單的道理運用就可以改善生活的質量,這需要人不對不斷的知識積累與閱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