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窗戶上的細微劃痕,秦明川彷彿化身為一個偵探大師。他拿著放大鏡,一寸一寸地觀察著劃痕的細節,時而皺眉思考,時而輕聲自語。根據劃痕的方向和深度,他推斷出兇手可能是先爬上窗戶,然後用工具撬開窗戶逃離的。於是,他們沿著這個方向,在周邊的草叢、小道上仔細搜尋,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被兇手遺留下來的物品。悅靈羽則拿著相機,隨時記錄下任何可疑的痕跡。
在調查李三與其朋友的異常通話記錄時,悅靈羽坐在電腦前,全神貫注地分析著每一通電話的時長、時間點和通話地點。她將這些資訊整理成圖表,試圖找出其中的規律。秦明川則根據這些資訊,親自去走訪李三朋友的鄰居和同事,瞭解他在案發前後的行為舉止是否有異常。
而那本被刻意隱藏的日記,成為了他們重點研究的物件。在燈光下,秦明川和悅靈羽逐頁翻閱著日記,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不放過。他們試圖從字裡行間感受李三的情緒變化,分析他寫下這些話語時的心理狀態。為了確認筆跡的真實性,他們找來了李三以往的檔案和筆記,進行反覆的比對和驗證。
秦明川和悅靈羽在進一步調查的過程中面臨了不少困難。
在尋找鞋型線索時,許多鞋店和製鞋工廠的記錄儲存不完整或混亂,增加了他們查詢準確資訊的難度。而且,一些店主和工人對他們的詢問不太配合,認為這會耽誤自已的工作或者擔心惹上麻煩,不願意提供太多有用的資訊。
對於布料碎片的調查,布料市場龐大且繁雜,商家眾多,資訊分散,要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線索如同大海撈針。同時,部分商家的記憶模糊,無法提供準確的購買者特徵,使得他們的調查進展緩慢。
研究窗戶上的劃痕時,由於周邊環境複雜,草叢和小道上有許多幹擾因素,如自然形成的痕跡、其他人員留下的腳印等,這讓他們很難準確判斷哪些是與兇手相關的線索,容易產生誤判。
分析通話記錄時,雖然悅靈羽努力整理,但通話地點的定位可能存在誤差,而且李三朋友的社交關係複雜,要逐一排查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在研究日記的過程中,李三的心理狀態和寫作意圖隱晦難懂,需要他們具備深厚的心理學知識和推理能力來解讀。並且,僅透過筆跡比對來確認作者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因為樣本不足或相似性較高而產生誤判。
儘管遇到了諸多困難,但秦明川和悅靈羽並沒有氣餒。他們決定改變調查策略,擴大線索收集的範圍,並尋求更多專業人士的幫助。
秦明川請來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刑偵專家,一同重新審視現場的痕跡和證據。悅靈羽也聯絡了一位心理學家,請教關於李三心理狀態的分析方法。
在專家們的指導下,他們發現了一些之前忽略的細節。例如,在鞋印附近的土壤中,找到了微小的金屬碎屑,可能與兇手使用的工具有關;在布料碎片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汙漬,或許能夠指向兇手的身份或職業。
與此同時,他們也逐漸掌握了更有效的問詢技巧,成功獲取到了一些關鍵資訊。透過對這些線索的深入挖掘和整合,秦明川和悅靈羽離真相越來越近......
與此同時,他們也逐漸掌握了更有效的問詢技巧,成功獲取到了一些關鍵資訊。透過對這些線索的深入挖掘和整合,秦明川和悅靈羽離真相越來越近。
他們發現,李三在案發前的一段時間裡,頻繁與一個神秘號碼通話。經過一番追查,這個號碼的主人竟是食堂的一位臨時工,名叫王五。王五在面對問詢時,眼神躲閃,言辭閃爍。秦明川和悅靈羽敏銳地察覺到他的異常,透過巧妙的心理攻勢和逐步深入的提問,王五終於承認他曾在案發當晚看到李三神色慌張地從食堂後門離開。
接著,他們又在李三的工作間裡找到了一張被揉皺的紙條,上面寫著一行模糊的字跡。經過技術復原和字跡鑑定,發現那是一個地址。兩人迅速前往這個地址,發現這是一個廢棄的倉庫,倉庫的角落裡堆著一些與案發現場相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