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廷芳忽而起身,旋即又重重的坐下,搖頭嘆息道:“今日,我盧家來人,是我盧家家主的親三弟,我盧家長房的三叔,他自然是代表我盧家而來,更有我盧家家主的親筆書信。可……”

盧廷芳說到此處,一時無法接續。

薛義知道一定事關重大,只是站立一旁,耐心等候。

“哎,罷、罷、罷!”盧廷芳搖頭說道:“你知我三叔為何而來,他竟然要我舉州,獻降於拔族!”

薛義一聽圓睜雙目,簡直不敢相信自已的兩隻耳朵,急怒道:“大人,萬萬不可,此事萬不可為!若為之,人神共棄,何以面對我億兆炎人;何以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下!”

盧廷芳彷彿不曾聽到一般,兩眼呆滯,目視前方。

薛義凝視半晌,也是黯然坐在椅上。既然蓋陵盧家家主親自來信,必定是主意已定,不可更改。

許州之地,位居中土的中東部,北去數州之地就是京師,更是毗鄰中土大陸的地理核心中州,這裡是中土真正的核心腹地。

如果許州都歸降了拔族,那中土炎人還有希望嗎?

薛義不敢再想,原本他還為了勤王京師費神勞力,現在說什麼勤王京師,簡直就是笑談。

拔族的勢力怎麼發展如此之快,中土炎人不下億兆,其中的血性男兒不知凡幾,而拔族人口不足千萬,雖然鐵騎縱橫,可幾百年來,炎人何曾怕過這些只會馬上騎射的蠻族!

“大人,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可否告知下官?”薛義見盧廷芳一直狀若呆滯,知道他本心之中是絕不願投降蠻族的,可當今天下之勢,世家與這腐朽的朝廷之間,如何抉擇?

對於出身世家大族的盧廷芳而言,在朝廷與家族利益之間,有時真的難以決斷。

盧廷芳不住搖頭,黯然說道:“薛先生,事已不可為、不可為呀!惠帝繼位以來,先是外戚掌權,接著諸王混戰,帝位之上的不過是一個孩童,如何能掌控天下。如今的朝廷大權竟落入了奸宦之手,即算京師被困,朝廷依然不思振奮,還是一味的爭權奪勢。哈哈哈哈,等到京師城破,不過都是拔族的奴僕罷了!”

盧廷芳說到最後狀若瘋癲。

薛義看出盧廷芳內心的掙扎,他只有好言寬慰,一點點的探聽訊息,到最後盧廷芳才斷斷續續的說清楚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京師被圍,各路諸侯也有忠於皇室,毅然勤王的。而柱國上將軍徐茂錦就是其中之一。

徐茂錦文韜武略,一時人傑,當然看出現今天下分崩離析在即,不過他也是抱著萬一之心,若果能解京師之圍,除掉奸宦,振作朝綱,則天下未必不可平。

徐茂錦從遼州起兵,步騎共計二十萬。

遼州在京師東北方,相隔足有千里,徐茂錦不愧是大燕的柱國上將軍,一路穩紮穩打,沿途之上不斷有附近的官兵歸附,拔族鐵騎竟不能直纓其鋒,只能利用快馬利箭,不斷的騷擾。

等到了京師北郊的定水河,兵力已達三十萬。朝野為之振奮。

拔族牧邪可汗舉棋不定,不知該如何是好。要撤兵退走,又不甘心;若是依然圍困燕京,那他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拔族之中各個部族酋長,紛紛攘攘吵了整整一夜,才定下計來。分出兵力,把遼州軍頂在定水河以北,同時做好後撤的準備。

拔族之所以不願撤兵,關鍵在於燕京可是大燕的京城所在,積攢了幾百年的財富,其繁華富庶,讓北方的遊牧民族垂涎三尺。

現今肉就懸在嘴邊,要輕易放棄,絕無可能。

所以拔族也是冒著天大的風險,硬扛住了徐茂錦的遼州軍,以及數路地方勢力的進攻。

拔族與遼州軍隔河對峙月餘,雙方交戰十幾場,互有勝負。

可此時的形勢,已向著遼州軍有利的方向發展,各地亦有聞風前來勤王的人馬,在這樣下去,拔族鐵騎有陷入包圍的危險。有些部族甚至私自撤走。

終於又經過一場大戰,遼州軍足有萬人進入了京師。

這一下群情振奮,燕京被圍以來,這是首次京師以外的炎人軍隊進入京城之中。眾人彷彿看到了中興的希望。

拔族則是士氣大跌,他們撤除了燕京三面之圍,只是在北門之外與遼州軍對峙,防備燕京守軍與遼州軍合兵一處。

不過就在這萬眾振奮之時,異變陡生。

進入燕京的遼州軍,竟於當夜被京城守軍,圍殲於燕京城內!

沒有人知曉,當夜燕京城究竟發生了何等變故?京城的禁衛守軍為何會屠殺入城的援軍?

事後有傳言,說是入城的遼州軍,攜有徐茂錦的討逆密信,他聯絡京城之中的反對大宦官王煥錦的勢力,想要進入燕京之時,一舉剷除王煥錦,還天下一個真正的太平。

可惜事機不秘,竟然被王煥錦探知此事。王煥錦掌管京城守軍,現在不管城外的拔族如何了,王煥錦在燕京城內先反攻倒算,一通血洗,不但進入燕京的萬餘遼州軍被全部斬殺,而且京中的反對勢力也被連根拔起。

更可憐徐茂錦在京的滿門老少三百七十八口,被腰斬棄市在京師街頭。

訊息被徐茂錦的一個心腹供奉帶出,這名供奉修為極高,事發之時他只能帶出徐茂錦年僅十歲的幼子。

徐茂錦聞聽吐血暈倒,遼州軍軍心渙散,拔族鐵騎乘機攻營,遼州軍一潰千里,京城再度被圍。

更為無奈的是徐茂錦退守遼州十日之後,竟然舉州投敵!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柱國將軍,現在已然是拔族的順義王。

牧邪可汗現在真正的看到了,一統中土的大好時機!

原本慣於劫掠的蠻族,現在想到的是取而代之;徐茂錦則是一心只想報仇,只要破了京城,殺了王煥錦,其餘一概不問。

薛義聽到此處,一時呆愣當地。

原本與乞活軍的謀劃,現在看來成了笑談,遼州軍是大燕的邊軍,實力之強悍無與倫比,現在不僅勤王失敗,更是倒戈成了拔族的馬前卒。

世事變幻,中土史書在記載這一事件之時,稱為“二錦之爭”。

徐茂錦、王煥錦二人孰對孰錯,竟然頗多紛爭,有心向王煥錦者;同情徐茂錦的也不在少數,兩方各有道理,一時竟難以定論。

無論如何,原本可稱之為中興之臣的徐茂錦,淪落到與奸宦為伍的地步,雖然徐茂錦情有可原,但罪無可恕。

中土炎人尤其是江北之地,更為此承受幾十年的悲慘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