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養生就是養氣

養好了氣才是生命有源,而怎麼養?現代人是不會的且只起念不實行的。從現在生活狀態來看,即使是白天能規律的活動、飲食達到正常的起居習慣,卻晚上又處在不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一些壞習慣會把一白天養起來的陽氣損耗消掉,現代人多數沉迷於如吃吃喝喝的夜生活,聚友談事等等現象,這樣就是把“氣”損耗漏掉的主因。本來白天勞作是正常的,吃飯也是正常的補充能量,才能調動起機能正常運轉,而晚上只有靜休才能收藏‘’氣機‘’,如還一味地勞作若象白天一樣運轉體能,只能造成損耗機體與氣機,週而復始的消耗機體能,陽氣達不到滿足感,陰氣卻處在漏缺感,陽滋養不了陰,陰運轉不起陽,兩虧現象造成的後果就是體能不足,皮囊受損。有一句俗語比喻一個人的生命體如:‘’破車熬過好車‘’的道理,像現代人雖說有年輕的體格,可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正在悄悄的消耗著體氣機。消耗缺少了氣的運轉,生命的質量與數量也相對的形成……用更確切的一個現象說明就如兩隻氣球,一隻看似才有一半的氣,可它的氣口處封的很緊,如果沒有意外是不會跑氣的;另一隻雖是全滿的氣,可氣口沒有封緊,等缺氣了再加足氣反覆的做法,再比較兩隻氣球的結果,第一隻氣球還是原來的質感,而第二隻氣球在同等大小時會顯得皺皺巴巴的,沒有原來的質感與彈性,這就與前面說的那句俗語連貫一致了吧。不管是什麼人都應養生更要會養生,不能糊里糊塗的損耗了。像破壞自然一樣,不治理它是不會好轉的。自然界的四時五季都存在氣機中,才有了生機一片的景象。四時五季的美景週而復始般的正常運轉,使每一季都有陰陽氣的相互推動著前一季與後一季,以至對應季節的相輔相對的助運化氣,才能鑄成生、長、收、藏的果象;比如春天是生髮的季節,就以滋腎陰助心陽,平衡肝木復甦同時調適滋養肺氣迴向肝腎疏化,此時選食以調理性而不能盲目補充。現在人只懂簡單的道理,春天調補肝臟不當,就會產生傷及肝木復甦的過程,再用通俗例子比喻:一個凍柿子如果想軟化復甦它,是不是應該先用清涼的水慢慢解化,才能使皮不破損而從冰心散發到軟化,如果急於用熱水加速皮層解化,會造成內在的寒溼難解,而整體也不完好了,到這就會引出人與自然的關聯了,如人從冬季走向春季養肝的正確方法如上一樣的道理,只單一的補肝就如急於用熱水燙凍柿子一樣的結果一一春季的燥性侵入到夏季而傷及了內溼難化,如果夏季再不順應自然正確調補,四時五季的溼氣就沉深滯留難消了,所以說春季應把肺氣調適好才能轉化解掉溼氣,再進行調補肝腎心才是最正確的養生做法,而夏季也不能簡單的只調心,要以養肝益脾來助心火平衡,同調適肝氣清洩心火正常疏化,如自然界夏季的植物莊稼與土地一樣,養好植物更應調養好土質才能起到生長催化作用,同時對空氣環境也產生好的助象,而更能平衡一切氣象,也就是把生長出的亂草朽木清理掉,很好的疏通氣道,減少對土質的耗損,更最佳化土質又滋養了季節產生的燥性一一人體也如此相。